跳至主要內容
最近這段時間,關於下一代智能手機SoC的各種爆料突然多了起來。諸如高通驍龍8Gen3、聯發科天璣9300,甚至三星Exynos2400,這些新款SoC的各種架構設計、性能信息,乃至初步的跑分結果,也都已經在網絡上流傳開來。
不得不說,從目前洩露的跑分數據來看,自今年年底開始的這一輪旗艦手機“芯戰”,很可能會達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因為各家的新款旗艦SoC跑分成績實在過於接近,而且完全打破了過去大家的一些固有觀念。
更不要說,如果結合目前已知的、關於明年再下一代移動平臺的部分已知信息來看,如果高通真的在旗艦平臺全面轉向自研CPU架構、如果聯發科真的將NVIDIA GPU塞進天璣移動平臺,如果三星成功重啟“貓鼬”……那麼旗艦手機的性能競爭很可能還會變得更激烈、更加白熱化。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此激烈、即將到來的旗艦手機“芯戰”,對於消費者來說就一定都是好事嗎?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芯片市場競爭激烈了,價格不就下來了嗎。而且旗艦領域競爭激烈的話,自然也有助於廠商更積極地將新技術下放到中端產品上,從而讓更多人更快地用到更新的架構、更強的性能,難道這不是好事嗎?
的確是。但問題就在於,即將在今年年底亮相的新款旗艦SoC中,三家在硬件的設計上都比較“獨特”。
比如根據目前曝光的信息顯示,高通驍龍8 Gen3這次採用了“1+3+2+2”CPU簇設計,即一個Cortex-X4超大核,三個高頻Cortex-A720大核,兩個中頻Cortex-A720大核,以及兩個低頻Cortex-A520消小核。
相比之下,聯發科天璣9300的CPU設計還要更加大膽一些,據稱直接塞進了四個Cortex-X4超大核和四枚Cortex-A720大核,並沒有設置“小核”。
當然,真要論起“奇葩”,還得算三星的Exynos 2400最厲害。根據目前的相關爆料信息顯示,它更是採用了1*Cortex-X4+5*Cortex-A720+4*Cortex-A520的“十核心”設計,要不是因為A720大核還從內部分為了高頻、低頻兩個簇,真就讓人夢迴“十核三叢集”了。
但這樣一來,一些很明顯的問題就產生了。一方面,這三款芯片的(CPU)設計差異如此之大,以至於雖然它們目前曝光的跑分成績幾乎都在差不多的水平上,但顯然並不能就此直接判斷,到了真正的使用場景中他們究竟孰優孰劣。
另一方面,當幾家頭部廠商都決定採用這種可以說是“不標準”的CPU設計,去實現他們各自想象中的最佳工況時,實際上就很有可能會對軟件開發者造成不小的困擾。
因為這就意味著,上述三款旗艦SoC幾乎沒有一個可以受益於傳統的、遵循“1+3+4”模式的核心調度策略。開發者要想在它們身上取得最佳的性能與能效比,就必須一個一個地專門去做針對性優化。
往好了說,這會造成開發者適配工作量成倍增加(如果類似的思路還被下放到各家的中端SoC,那麼這個問題可能會更突出)。往最壞的可能性去想,這甚至還可能造成一部分開發者直接“擺爛”,對哪一家都不單獨去做適配。其結果就是三家的新旗艦雖然全都看似跑分很高,但實際用起來各自到底能發揮多少,真就還是個未知數了。
說實在的,這樣的情況有點讓我們回想起2000年初的PC市場。在當時那個連64位、連多核的基本概念都還沒有得到普及的年代,英特爾曾經推出過一條名為“安騰”的處理器產品線。它採用了先進的、純64位硬件架構,而且極其強調多核並行效率,理論上在執行多線程應用時,效率比當時主流的普通CPU要高得多。
然後呢?安騰成為了英特爾史上市場表現最失敗的產品線,甚至沒有之一。它獨有的純64位架構,使得它幾乎不兼容老的32位程序,需要單獨為其寫新的代碼。而且它的高並行效率並不(像其他常見CPU那樣)依靠操作系統或CPU進行自動的核心分配,而是必須要在程序中事先寫好代碼,來安排具體會用到哪幾個核心、哪幾個線程。
於是乎,理論上具備更先進、極其高效的硬件設計,就這樣因為過於折騰開發者,給程序員添了太多麻煩,從而直接被市場拋棄了。英特爾原本雄心勃勃、面向消費者推廣“純64位架構”的計劃,最終被設計上更妥協,但更有利於軟件開發者“摸魚”的X86-64設計所取代,並且一直影響至今。
很多朋友可能都沒見過這款處理器,更別說它的專用系統了
正因如此,當我們注意到今年年底、乃至未來一段時間的旗艦手機SoC設計,也開始出現這種“各自為戰”、高度不統一的苗頭時,其實多少會讓我們擔心開發者那邊的反應。
畢竟,無論最終開發者是“選邊站”、只優化特定的SoC,還是直接“擺爛”、依然只按照過去的習慣做基本適配,都必然會傷害到不少消費者,甚至於對今後的某一家(也可能是好幾家)芯片廠商的創新積極性造成打擊。而這,便是今後可能會出現的、更加糟糕的後話了。
雖然這個想法不錯,但如何持續卻是個難題。
讓儘可能多的用戶為相關服務付費,可能會是未來互聯網行業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