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這塊遮羞布,被她一把掀開

內娛這塊遮羞布,被她一把掀開
點擊上方藍字“新浪娛樂”→點擊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就能快速找到我們啦!
無人的海邊,廢舊的漁船。
如鞭炮般響起的槍聲。
被數不清的子彈洞穿的身體。
東南亞風格的海灘襯衫。
像極了緬北集中營裡臥底的處決現場。
這,是《片場日記2》的開篇的第一幕。
沒看過這個系列的觀眾,可能會誤會它是某部電影拍攝過程的紀錄片。
實際上,它是一部成本、小製作、無流量演員、甚至沒有知名演員的短劇續集。
也是一部久違的,敢拍、敢說、敢得罪人,重現諷刺喜劇靈魂的作品。
槍擊場面過後,你以為會接上一場未亡人泣不成聲的悲情戲,或是為兄弟報仇的貼身肉搏?
都不是。
鏡頭一轉,是遠在戛納的導演和代班導演吐槽,謝天謝地,終於把片裡小鮮肉萬楓扮演的角色給拍下線了。
名為萬楓的小鮮肉,按導演的話說就是,”吃什麼什麼不行,演什麼什麼不像,唱什麼什麼難聽。
影視歌三界都棲不下的禍害。
但憑藉著自身的熱度與人氣,大牌大耍,拍戲帶十幾個助理,話語權比導演編劇加起來都大。
劇情抓馬卻又讓人覺得十分眼熟:流量在手,目空一切的傲慢,粉絲多少決定戲份多少的扭曲,嘴上談著藝術做事卻只朝錢看的製作團隊,被罵多年依然紮根在國產劇擺爛三件套——懸浮劇情,魔改原著,摳圖特效……
這些年,觀眾目睹之娛樂圈怪現狀,都在這部短片裡得到了1:100放大還原。
國產劇裡剛畢業就在北上廣深住上單身豪宅的女主角,在這裡全方位升級——穿的是貴婦最愛真絲睡衣,手上端著掛杯的紅葡萄酒,住的是自帶回旋樓梯的別墅。
嘴裡唸的是,“月薪三千,只住得起這樣的房子。”
點的是2400塊一份的麻辣燙外賣。
要多抽象有多抽象,要多超前有多超前。
不到十分鐘,演完愛情劇四十集的內容,“床上相遇”、“體溫保暖”、“失憶錯認”、“愛上反派”、“首富裝窮”。
這些劇情都是AI被“投餵”大量國產愛情劇後,自主生產的內容。
AI的發揮,彷彿縮句提煉大綱。
脫水之後,掩藏在男女主動人愛情外殼下的“拜金主義”、“性緣腦”立刻現了原形。
魔改重災區的古偶仙俠,更是被無厘頭劇情一秒戳穿,所有人的犧牲都服務於愛情的本質。
仙俠無俠,虐戀情深。
為了讓男主斷情絕愛的神功大成,親爹,親爺爺,親姐弟……到從前的鄰居,先後以串串兒的形式自絕於男主劍下。
而男主神功初成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去娶女主。

沒了“兼濟天下”的包袱,這幾年的仙偶劇,大半都沒能完成給觀眾製造甜甜幻夢的任務。
原因之一,在該花錢的地方省錢。
五毛特效、摳圖背景年年被罵,年年都出現在了製作費用不菲的仙俠奇幻劇中。
問,就是預算不夠。
《片場日記2》裡更是將這一現象拍到了極致,給男女的真身來了場消費降級。
真龍皮膚買不到就改成猩猩,葵花特效不好做就用真向日葵代替。
只要沒有底線,魔改沒有極限。
如果只有這些國產劇糟粕合集,那這部短劇只能算深諳喜劇的套路,誇張的藝術。
它敢就敢在,不只放大了國產劇裡令觀眾反胃又無奈的雷點,而是拍出了這些作品誕生背後的故事,解剖了這片滋生爛劇的土壤。
片頭被數把機關槍射成篩子的萬楓,因為粉絲對其下線不滿,給劇集刷差評,留言威脅導演,“沒有哥哥,我們就棄劇”。
“從善如流”的導演不得不考慮粉絲意見,想盡辦法讓萬楓復活。
於是,安排萬楓的心臟長在了腳底板上,以違背自然科學的方式讓他重新上線。
角色的生死,不取決於劇情的發展。
而是由劇情之外的人氣高低、緋聞影響、稅務問題以及突發的負面新聞決定。
被曝出軌,腳踏五條船,睡粉塌房,劇裡立刻被車撞死。
官方闢謠後,又以易容的形式復活。
老婆非法集資,寫死。
犯法前已經離婚了,又復活。
如此反覆數次,誰還記得這部劇最初的樣子。
導演和製片互相安慰,說電影是妥協的藝術。
現實中的故事,並沒有因為時間線拉的更長,戲劇性減少半分。
主演已不可說的《巴清傳》,先是男主演深陷海外性侵案,劇方使出換臉術,讓當時與女主最有CP感的李晨頂上。
就在重拍時,男主的海外官司宣判勝訴,所有罪名均不成立。
男主的窟窿補上不久,女主又因陰陽合同事件成了九億姐,給劇方出了新難題。而投資方顯然沒有放棄,2020年採用天貓技術再度重拍結束。
只不過至今沒有播出,觀眾沒機會一睹“高科技劇”的真容。
向金錢妥協,向流量妥協,向權威妥協,一個又一個觀眾無法理解的謎之劇情被放出來——
“這人物不是上一季死了嗎,怎麼這一季還在?”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劇情,是碳基生物能想出來的嗎?”
“好好一小夥兒,怎麼老是對著空氣說話?”
劇集的質量無限下滑,劇組的創收方式倒是層出不窮。一般概念裡,劇集的製作方只向播出平臺收取發行費,被市場看好的還能賺點廣告費。
向粉絲收費讓他們來當群演,演員加戲要收費,演員站C位也要收費,服化道豔壓同戲的其它演員也要收費。
當然,這裡是《片場日記2》的原創劇情,現實中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帶資進組、搶妝豔壓、毫無意義的大特寫鏡頭、為配合演員轉型特意加的硬漢戲,一股腦地塞進一部劇裡。
沒人擔心劇情面目全非對播出效果有什麼影響,因為影響劇集熱度的關鍵是話題。
“原生家庭”、“女性互助”、“怒甩渣男”、“貧富差距”、“教育代差”……熱搜上常駐的母題以排列組合的方式填充著現代都市劇的內容。質量再差,有了話題的存在,劇情高燃CUT就能常駐熱搜。
取之於熱搜,用之於熱搜。
怎麼不算一種生生不息呢?
觀眾評價它做了“限定範圍內最大的嘲諷與幽默”,但終究是沒能超越現實。
就拿今年舉例,過去兩個月的娛樂圈新聞比這部短劇加起來都要幽默,只不過是黑色的。
不知道是本片的創作團隊想象能力有限,還是不夠靠近核心圈子。
他們還在為製作經費苦惱,向植入廣告的甲方爸爸低頭,而不知道早在十年前,《血色戀情》的製作團隊就解決了這一難題。
不擔心出路,工作起來也可以更自由,自然科學能被拋擲腦後,人文歷史當然也沒有特權。
就像孫菲菲微博裡說的,拍攝過程十分隨性,日本人剛抄完家,院子裡依然跟過年似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紅對聯嶄新,陳設如前,我要是不說就這麼拍了!……明明是逃難到了另一個城市,另一個城市的房間陳設,擺放的方位,甚至連壁畫,都跟上一個家一模一樣!就這麼拍了!“
而在系統性問題裡,管你是紅極一時的流量,還是地位不可撼動的樂壇天后,並不會像短片裡一樣“說啥是啥,一切都憑藉自己的心意”。
攝影機一關,拍攝現場的故事沒人看得到。就算有裂隙,觀眾有幸聽到當事人自己的聲音,也只能是激憤混雜著無力。
歷史的車輪沿著曝光、痛斥、遺忘、重演的道路前進著,就一如這部短片。
開篇提到《片場日記2》是續作,前作風格主題一致,聚焦的都是無人敢講、無人願意講的行業亂象。
但效果就像觀眾評價的那樣,像極了韓國電影,“很能反映問題,但解決不了問題。”
指望一部小小的、邊緣化的文藝作品去對抗頂流、知名演員、天后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是有點異想天開了。
只能希望在後來的觀眾無意點開它的時候,只會被抽象的劇情,誇張的藝術逗樂,而不再是從喜劇中看到現實的悲劇,笑過之後是深深的嘆息。
這或許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未來。
喜歡本文,別忘記點個“在看”支持一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