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每年一進入秋冬季,各個品牌的補水保溼產品都會銷量倍增。原因很簡單,因為天氣越來越乾冷,皮膚也跟著變得乾燥緊繃,之前的護膚品好像有點滋潤度不夠。於是開始精華水多拍拍、保溼面膜多敷敷……一頓“我在用功補水保溼”的操作之後,皮膚的滋潤度毫無起色,乾燥緊繃感依然在。難道是挑的產品不好?智商稅?
如果你也在做這樣的“補水保溼無用功”,今天的這篇就是特意為你寫的。
雖然補水保溼在護膚品的宣傳中經常是成對出現的,很容易把它們混為一談,但是補水跟保溼,在本質上是兩回事。補水是直接補充皮膚角質層細胞所需的水分,保溼則是在皮膚表層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皮膚表面水分的流失。
我們的皮膚本身自帶一套保溼系統,通常可以維持正常的含水量。皮膚儲存水分佔全身的18%~20%。皮膚最外面的角質層一般含水量為20%左右,此時的皮膚柔潤有彈性;如果角質層含水量低於10%,就會產生明顯的乾燥緊繃感、甚至脫皮等問題。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洗個臉、拍點水或者敷個面膜,角質層的含水量都會立竿見影的提升,補水就是這麼簡單!但是過一會,那種水潤的膚感就消失了,緊繃感又回來了,剛補充的那點水分也消失了,補了等於沒補。
因為表皮層的鎖水系統被破壞了,導致皮膚內的水分更容易丟失,這樣補充再多的水分也是徒勞的,補的快丟的更快,即所謂的經表皮失水。首先是皮脂膜,它是皮膚自然分泌的一層天然保溼成分,作用是能有效鎖住水分,減少水分流失在空氣中;其次是表皮中的天然保溼因子,它是由多種元素組成(包括氨基酸、吡咯烷酮羧酸、乳酸鹽、尿素等),可以在角質層中與水分子結合,通過動態調節儲存水分來保持角質層的含水量。但是當角質層受損後,保溼因子就很容易流失,結果就是皮膚儲水力下降,皮膚變得乾燥。
一方面減少表皮層的水分流失,另一方面強化皮膚自帶的保溼系統。提高皮膚儲水、鎖水的能力,讓皮膚處於一種長效動態保溼的狀態;而不是擦了就潤、不擦就乾的被動保溼護理。一個完整的保溼配方通常包含:吸水劑、儲水劑和封水劑等成分,三者相互作用來達到長效保溼、提升皮膚儲水力的效果。
它們的作用是通過抓取和輸送水分,幫皮膚適時補充不斷流失的水分,維持皮膚的水分含量。它能快速緩解乾燥的膚感、但是不能延緩水分的蒸發,所以即時的補水效果很好,但是沒有鎖水的功效。
常用成分:甘油(丙三醇)、多元醇類(丙二醇、丁二醇)、氨基酸、透明質酸(玻尿酸)、尿素等。
它的作用時模仿細胞內的天然保溼因子來補充細胞間質和修護皮膚屏障,從而根本上強化皮膚自帶的保溼系統。它的保溼續航能力比較久,並且還有屏障修護的功效,對於敏皮、油痘都很友好。
常用成分:神經酰胺、大豆卵磷脂、乳糖酸、海藻糖等。
它的作用是在皮膚表面形成來個封層(類似於我們的皮脂膜),有效鎖住水分,防止皮膚內水分過度流失。通常添加封水劑比較多的產品,膚感比較容易厚重,對幹皮保溼來說很適合,油皮使用的話選擇添加量少一些的,膚感會更輕潤。
最後碎碎念一些我們在保溼護理中容易忽視的問題,比如常規的保溼水或面膜產品基本以吸水劑成分為主,用了它們之後一定要疊加使用其他的保溼產品(精華、面霜等)效果才更好;
保溼面膜只能當作加餐,不能作為主要的護理方式,使用頻率不要太高(每週2-3次左右),每次敷臉的時間也不要太長(每次15分鐘左右)。看似基礎的保溼護理,其實是好皮膚的地基,其他護膚功效的加乘(比如美白、抗老等)都需要建立在做好保溼的基礎上,看似最基礎的護理卻也是最重要的。
保溼+修護,神奇活性精萃能激活細胞間脂質的生成,加速細胞的自愈新生力,有效改善乾燥、強韌屏障功能,並能長時間保持水潤膚感穩定膚質,幹皮/敏皮推薦。
保溼+舒緩,添加了高濃度的白芒花籽油,含有98%以上的長鏈脂肪酸,保溼抗氧兼顧;復配了天然蜂蠟、洋甘菊蠟、母菊花提取物,強韌屏障功能舒緩乾燥引起的皮膚不適,幹皮/幹敏皮推薦。
保溼+維穩,復配了9中保溼成分包括HA透明質酸、角鯊烷和神經酰胺PRO,多層面協同作用提升皮膚蓄水、儲水的能力,膚感潤而不油,混幹皮/混油皮/敏皮推薦。
長效保溼,復配了透明顫菌發酵物來改善乾燥修護屏障,甜橙精油提供長效保溼滋潤,還有抗氧化的VE,將面護級的成分加入身體乳中,400ml的大容量讓全身都來個保溼護理。
保溼+維穩,復配了三種神經酰胺,保溼鎖水,修護強韌屏障功能;搭配MVE緩釋技術,大大延長保溼時效,膚感輕潤,敏皮/油痘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