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梅與梅“非親非故”,為何仍叫梅?

百花生日的花朝節
你知道中國有一個專門為百花過生日的日子嗎?它可是古人最浪漫的、最重視的兩個節日之一。花朝節是我國民間的歲時八節之一,也叫作花神節。各地花朝節的具體時間不盡相同,有的在二月初二,有的在二月十二,還有的在二月十五。
花朝節與氣候時令關係密切。明代袁宏道《滿井遊記》中說:“花朝節後,餘寒猶厲”,因為尚在早春時節,乍暖還寒。從節氣上看,大約在“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草木萌生,百花含苞欲放。
在古代,“花朝”與“中秋”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花朝節和中國絕大多數的傳統節日不同:一般的傳統節日都會附上一個傳說,比如說寒食節起源於介子推、端午節起源於屈原、七夕節起源於牛郎織女之類。而花朝節,就只是單純地起源於人們對花的熱愛。
清代蔡雲的詩中說:“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講的就是花朝節百花盛開為花神祝壽的景象。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也記載了花朝節市民爭相湧出城外玩賞的熱鬧場景。各地地方官員也會在這一天帶著僚屬到郊外和鄉村撫慰農桑。

攝影/佩妮

每逢花朝節會有祭花神的儀式,相傳花神住在花神廟,因此花朝節的慶祝儀式多在花神廟舉行。古代花神廟遍佈城鄉,北京的花神廟就有多座,但保留下來的不多。

北京大學的未名湖畔慈濟寺老廟門,原本就是花神廟的廟門。清代陶然亭湖心島上的花神廟很有名,每到花朝節,在北京的朝鮮、琉球、越南的留學生多去那裡踏青賞花,如今只有錦秋亭立在那裡,花神廟已損毀無處追尋。據《北京寺廟歷史資料》記載,該廟“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廟內法物有花神泥像十三尊……”可知這座寺廟裡的花神是十三位。

地處北京豐臺花鄉的花農們世世代代以種花為業,當地的花神廟有東西兩廟,也供奉有十三位花神。清代閉關鎖國,中日之間沒有國家間的外交關係,但日本人非常注意蒐集中國情報。這些情報後來彙編成《清俗紀聞》一書,書中所記也有十三位花神。這第十三位花神據記載造型是“手執牡丹”,《清俗紀聞》認為這位是閏月的花神。也有人認為這手執牡丹的花神,應是諸位花神的總領。
蠟梅不是“梅”
大量文獻資料表明,蠟梅最早出現於宋代,借用清人的話說是“宋時始有蠟梅”。北宋中葉以來,詩文作品、筆記雜著乃至園藝著述明確提到蠟梅的數量驟增。

攝影/佩妮
在植物分類學上,蠟梅與梅花是兩種不同植物。蠟梅屬於蠟梅科蠟梅屬,梅花屬於薔薇科杏屬。蠟梅與梅花因花期相近而得名,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蠟梅,釋名黃梅花,此物類,因其與梅同時,香又相近,色似蜜蠟,故得此名。

攝影/佩妮
汪曾祺在《蠟梅花》裡寫道:蠟梅有兩種,一種是檀心的,一種是白心的。我的家鄉偏愛白心的,美其名曰“冰心蠟梅",而將檀心的貶為“狗心蠟梅”。蠟梅和狗有什麼關係呢?真是毫無道理!
蠟梅更耐寒,在冬季開放,梅花會在冬春季交替時開放。花色明黃,半透明,倒棲在枝頭,冰蕊含香,清逸不嬌。一代文豪蘇東坡和黃山谷,遂將它命名為“蠟梅”,說它“香氣似梅,類女工捻蠟所成,因謂蠟梅”,由此名噪一時,鼎盛於京師。

攝影/佩妮
元祐六年(1091)夏曆十一月,蘇軾時任潁州(治今安徽阜陽)知州。此間,他創作了《蠟梅一首贈趙景貺》:“天工點酥作梅花,此有蠟梅禪老家。蜜蜂採花作黃蠟,取蠟為花亦其物。天工變化誰得知,我亦兒嬉作小詩。君不見萬松嶺上黃千葉,玉蕊檀心兩奇絕。醉中不覺渡千山,夜聞梅香失醉眠。歸來卻夢尋花去,夢裡花仙覓奇句。此間風物屬詩人,我老不飲當付君。君行適吳我適越,笑指西湖作衣缽。”

攝影/佩妮
後人因此將蘇軾與黃庭堅稱作最早為蠟梅命名者。而細看此詩,僅前四句詠蠟梅,其餘則是回憶杭州萬松嶺所見梅花。南宋以來,人們多認為“黃千葉”“玉蕊檀心”是描寫蠟梅的。
如果所說屬實,則蘇軾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先後擔任杭州通判和知州,此處蠟梅就有可能是其熙寧年間所見,江南地區的蠟梅信息就得上推至熙寧中葉。而這與北宋後期徐俯所說“江南舊時無蠟梅,只是梅花臘月開”,南北宋之交周紫芝詩云“東南之有臘梅蓋自近時始,餘為兒童時猶未之見”的宋人共識明顯矛盾。

攝影/佩妮
蘇軾所說“黃千葉”並非蠟梅,而是梅花中的黃香梅品種,“玉蕊檀心”指的是該品種的白色花瓣、黃色花心。比此詩稍早幾日,蘇軾《用前韻作雪詩留景文一首》開篇“萬松嶺上黃千葉,載酒年年踏松雪。劉郎去後誰復來,花下有人心斷絕”的詩中,他以梅瓣的白色形容雪花,這裡的“黃千葉”梅顯然不是蠟梅。

攝影/佩妮
蘇軾兩次官杭,元祐五年(1090)有明確遊歷萬松嶺的經歷,第二年初春有《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兩組詩,所寫都是江梅之類白色梅花,其一為:“綠髮尋春湖畔回,萬松嶺上一枝開。而今縱老霜根在,得見劉郎又獨來”;第二年他由杭州移任潁州,在雪景蠟梅中反覆感懷的正是杭州賞梅情景,詩中的“萬松嶺上黃千葉”是指黃香梅而非蠟梅,後人因詩題為蠟梅,詩中又有“玉蕊檀心兩奇絕”的詩句而將其當作檀香蠟梅,並稱杭州萬松嶺早在北宋就盛產蠟梅,大概是一種誤解吧。

攝影/佩妮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周師厚的《洛陽花木記》是最早出現蠟梅的文獻記載。宋哲宗元祐年間,黃庭堅等蘇門文人在京城的欣賞與詩詞唱和極大提高了蠟梅知名度。我國蠟梅的野生資源最初主要見於襄陽以上漢水沿線和長江三峽北岸,蠟梅栽培起源和野生分佈情況都表明,洛陽是當時蠟梅傳播種植的關鍵地點。可以說,我國蠟梅始見於北宋中葉的西京洛陽、東京開封一帶。
一花香十里
蠟梅的香,清而不寒,濃而不膩。詩人陳與義對此大為讚賞:“一花香十里,更值滿枝開。承恩不在貌,誰敢斗香來?”而據古籍《禮記》:“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古代十二月的一種祭祀就叫“蠟”。因當時歲暮為舉行大祭祀之月,故農曆十二月就叫臘月。而蠟梅開於臘月,又因臘月的“臘”和蠟梅的“蠟”字在古時通用。所以,“蠟梅”在民間又稱“臘梅”。

影/佩妮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首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在古今千萬首詠梅詩中無疑是傳頌率最高的明星詩之一。學者們說它是詠梅的,圈閱君竊認為就是描寫蠟梅的了。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被二度罷相。56歲的王安石卸去相位,選擇他一生中最眷戀的金陵鐘山腳下而歸隱,在距離江寧城和鐘山頂各7裡地的人跡罕至處,建起了一個名叫“半山園”的小宅院,並自號“半山”。在半山園裡,王安石種植了數株他鐘愛的蠟梅。不難想象,這位北宋時期偉大的改革家當時內心的孤獨和處境的艱難,正如同傲雪凌霜的蠟梅。

影/佩妮
北京的春天是短暫的,此時正值賞梅時節:臥佛寺、碧雲寺,頤和園、香山公園、紫竹院行宮,皇家園林或其他公園,蠟梅和梅花次第暗香湧動。南京明孝陵也有蠟梅3000餘株,淡黃色的蠟梅掩映著硃紅色的宮牆,想來朱元璋生前是極喜愛蠟梅的。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如果說早春是屬於梅花的,那麼寒冬則是屬於蠟梅的。因為沒有蠟梅的冬天,是不完美的。

蔡皋曾對許知遠說:“中國文化最好的是讓你感受到微妙之處,用錢穆的話來說,梅本無心,滿天風雪得梅心。梅本無心,但以梅心做人心。這是中國文化裡最幽深的部分。”

《墨梅圖》。作者/李味青

參考資料:
《北京寺廟歷史記載》北京檔案館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97年
《論中國蠟梅的歷史起源》 程傑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0-31
《花朝節:最浪漫的節日》 劉曉峰 紫禁城 2021-5-15
《花朝節 赴一場春天的約會》 劉明杉 中國收藏 2021-4-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