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小兒抽動症,又名短暫抽動障礙,是兒童抽動障礙中的一種。主要表現為不自主地、快速地、無目的地單一或多組肌群的收縮。如眨眼、皺眉、努嘴、聳鼻、點頭、吞嚥、打呃、咯聲等運動抽動或(和)發聲抽動,並可共存注意 力不集中、多動或其他障礙。上述症狀可單獨或交替發生。一天出現多次,至少持續兩週。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於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環境因素在其發育過程中相互作用所致。小編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
中醫對此病的認識,最先在兒科“疳積”中有部分描述,一些症狀亦與 中醫“瘛瘲”相似。因其頻頻眨眼、皺眉,故常常就診於眼科。
筆者在眼科門診,收治此類病兒甚多。據本人較完整的資料統計,2001年7月至2004年10月共收治抽動症患兒 65例,均系門診病例。其中男性51人,女性14人;年齡 3~6歲17人,7~9歲39人,10~12歲9人;年齡最小3 歲,最大12 歲,以7~9歲最多,佔60%。
辨證論治
▶脾虛肝旺,飲食積滯(共42例,佔64.6%)
此類患兒最多。主要臨床表現,除雙眼頻頻眨動、皺眉、聳鼻、努嘴或喉 中咯聲外,尚見面黃納差,飲食偏嗜,形瘦腹脹,煩躁不安等症狀,舌紅苔薄 黃,脈弦細。
治法:健脾消積,清肝解痙。
方藥:三甲散加減。甲珠、雞內金、鱉甲、蘆薈、砂仁、焦三仙、全蠍、蟬蛻。
▶心脾兩虛,神氣怯弱(共13例,佔20%)
臨床表現:瞬目、眼澀、努嘴、聳眉,面色萎黃,神怯善驚,食少納差,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微數或弦細。
治法:益氣健脾,寧心安神。
方藥:歸脾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
▶腎陰不足,肝失濡養(共 10 例,佔 15.4%)
臨床表現:面赤顴紅,口燥咽乾,躁動不安,頻頻眨眼、皺眉、努嘴、聳鼻,或盜汗煩熱,大便秘結,舌紅或絳,苔少,脈弦細數。
治法:滋腎養肝,息風解痙;熱盛抽動不止者,先清熱平肝,鎮驚息風。
方藥:大定風珠加減;熱盛者,先服風引湯加減。
好書推薦
《醫論醫話及疑難重症中醫臨證思辨錄》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內容介紹
全書主要分三個部分,即醫論醫話、方藥雜談及疑難重症驗案111例臨證思辨錄。
第一、二部分是醫論醫話及方藥雜談,主要涉及對中醫藥一些基本理論、治療方法的認識理解及在實踐中的體會、感悟、再認識。書中提出了中醫學應是生態醫學,正邪共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等醫學新識;闡釋了中醫對腫瘤(癌症)的認識和治療原則,應是在扶正固本的基礎上祛邪(痰、濁、溼、瘀、毒),以維持人體組織器官的功能穩定(陰陽平衡)和生命的最佳狀態(陰平陽秘),其治療原則為內外兼治、重在調內,病證結合、重在辨證,標本兼及、重在固本,扶正祛邪、重在平衡,延續生命。探討了仲景學說及歷代一些名家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思想,如研究《傷寒論》中辨證施治及病證結合的治療方法;探討劉河間的玄府理論及其在臨床的運用;探討李東垣脾胃論思想及其在臨床的運用,如對內分泌及新陳代謝性疾病、眩暈、失眠、腸易激綜合徵及五官科疾病等的治療運用,並對其“陰火”學說做了新的詮釋;論鬱病一文,是根據朱丹溪“百病多生於鬱”的觀點,提出了鬱病的治療應根據其病因、病機、病位的不同,而採取與肝、心、脾等臟腑相聯繫的不同治療方法。對一些疑難性疾病,運用中醫的優勢,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積累了一定的臨床經驗。如中醫對腫瘤(癌症)的認識及治療原則;對擴張型心肌病的分期辨證施治;對心身疾病、神經精神性疾病等,採取按臟腑分類的證治方法;對小兒抽動症按小兒生理病理特點辨證分型;百日咳從膽論治,玻璃體混濁的五型辨證施治,中醫保健的特色和優勢等,都從理論和實踐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討。對中藥的毒性和不良反應也做了較為全面的客觀論述,認為嚴格的中藥質量控制和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是避免不良反應發生的主要環節。這部分還對中、西醫的優勢做了較為客觀的分析比較,認為中、西醫各有特色,可以優勢互補並探索中西醫結合的途徑。
第三部分是疑難重症臨證思辨錄,詳載醫案111例。從古至今,中醫因其整體觀念的認識論、辨證施治的方法論及其所處環境條件的客觀性,凡中醫執業者,除少數為專科者外,大多為全科醫生。本人從事中醫臨床已逾半個世紀,不少病家來此就診,已歷三代。病者萬千,病種繁多,內、外、婦、兒、腫瘤及五官各科,無不涉及,其中不乏能夠反映中醫特殊療效的典型案例。耄耋之年,始將這些年來的臨證記錄及治療感悟詳加整理,遴選其具有代表性、範例性,較能反映中醫特色和優勢的案例(包括已陸續在有關醫學期刊報道及本人專著中涉及的案例),編纂彙集,供業內人士臨床、教學及學術研究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