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聽、缺乏安全感、丟三落四、喜怒無常……當心是患上了這種病!

健康時報
權威健康資訊,因專業而信賴!

本文專家:
張鴻燕,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教授
馬   寧,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副教授

四下無人,卻聽到耳邊有人說話;缺乏安全感,總懷疑身邊有人對自己不懷好意;無論做什麼總是丟三落四,長期注意力無法集中;經常一個人無緣無故地大笑或者大哭,喜怒無常……看似是敏感多疑或是粗心大意的表現,小心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狀!

“精神分裂症”離我們並不遙遠

精神分裂症是一組常見的病因未明的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常有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障礙,精神活動與外界不協調。比如總是感覺有人要迫害自己,或者總是聽見有人罵他,甚至會出現衝動、暴力行為,傷人毀物。
據2019年於《柳葉刀·精神病學》上發表的《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橫斷面調查研究》表明,我國的精神分裂症及相關精神病性障礙患病率約0.7%。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張鴻燕教授介紹,基於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18歲以上患者人數約高達數百萬。
精神分裂症起病相對較急,青壯年發病率較高,尤其是20歲~30歲之間是容易發病的年齡段。患者在這種關鍵時期發病,對他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都有較大的影響。同時該病病程多遷延,患者約佔精神科住院患者的一半以上,約一半的患者最終出現精神殘疾,社會功能嚴重受損,給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讓人聞之色變。

精神分裂症表現多樣,每個患者都略有不同

精神分裂症表現多樣,每個患者都略有不同。常見症狀可分為“無中生有”“無情無義”和“無能為力”。
“無中生有”是指陽性症狀,通常會表現出興奮、狂躁、幻聽,怪異言語行為及無緣無故覺得被害、被監視、被跟蹤的妄想等症狀。“無情無義”則是指陰性症狀,患者表現出對外部世界反應淡漠,對他人不理不睬,既無高興也無悲傷情緒,此外還可能出現言語行為退縮等症狀。
除上述兩種之外,“無能為力”——認知障礙也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狀之一,但是卻極易被人們所忽略。其出現早,持續時間長,可能在其他症狀出現前就已經存在,常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通常容易被當成“不專心”“不記事”“學得慢”“粗心”“反應遲鈍”等所忽略,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該症狀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
陽性症狀不顯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神志清楚、智力正常,多數人不認為自己有病,張鴻燕教授提醒,如果出現以上症狀應儘早去看精神科醫生,究竟是不是精神分裂症,要及時就診由醫生來做診斷。
張鴻燕教授同時強調,精神分裂症作為一種難治癒、易復發的慢性病,受到社會偏見等多重因素影響,現階段患者的就診和治療比率較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改善治療轉歸,一方面需要患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積極配合,做好長期規範治療,另一方面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消除病恥感。

從三方面消除偏見帶來的病恥感

病恥感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感知的病恥感,是指妨礙精神疾病患者談論自身經歷、尋求幫助時的羞恥感,以及對歧視的預期感受。另一種是實際的病恥感,是精神疾病患者遭受到的他人不公平對待的經歷,即受到的歧視。
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害怕周圍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後歧視自己;而周圍的人則怕患者危及自己,唯恐避之不及。“病恥感”極大地阻礙了患者正常就醫、迴歸社會。因此,消除“病恥感”至關重要。
對此,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馬寧教授提出,消除患者的病恥感和社會對他們的歧視,需從三個方面改善。
(1)開展知識教育
例如,在每年10月10日精神衛生日,很多地方都會舉辦相關活動,廣泛的科普精神衛生和消除汙名化相關知識,藉此改變公眾的態度。活動形式創新多樣,採取如畫展、微電影、現場表演等。
(2)多做社會接觸
社會接觸,指的是存在有精神障礙問題的個體與普通人群之間進行社會接觸,能夠有效地減輕汙名化。目前,已有證據表明社會接觸是減少汙名化和歧視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包括面對面接觸,如邀請患者做講座分享康復經歷,也可以採取在線形式接觸、影視作品接觸、心理劇等。
(3)社會共同努力
消除精神疾病的汙名化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包括法律規章制度的調整、加大財政投入;規範媒體宣傳報道;要大力發展社區精神衛生服務,提高服務可及性;對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精神衛生知識和汙名消除培訓;專業術語調整,例如,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將精神分裂症改名為思覺失調症;開展汙名消除運動等。
2023年2月11日,勃林格殷格翰首屆共話精神(Conversations In Psychiatry,CIP)科學交流會在上海舉辦。會上各方專家就我國精神疾病負擔與現狀、精神分裂症治療進展、藥物精準研發以及數字化創新診療等內容展開討論。據悉,針對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精神分裂症相關認知障礙,有一款化合物甘氨酸轉運蛋白1(GlyT1)抑制劑正處於臨床研究中,有望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參考資料:
①Huang YQ,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8, 2019. http://dx.doi.org/10.1016/S2215-0366(18)30511-X
②趙靖平,施慎遜.中國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16.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