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滿集
011《五經富名人名言錄》131-142條
2023年5月31日
那就讓語欣九月份回去吧,先準備好,相信經過這次坎坷重生後,再回去應該有不一樣的境界,將來寒暑假她想來,就讓她來吧,暑期的事到時候再說,因為暑期非常複雜,場地、人員各方面,不過你說這種一週半周的,應該是可以的,這些食住方面要克服的,再說。我認為懶根隨時都會上來,沒有看著,真的會有很多是沒辦法的,所以上午也是,那沒辦法只能要麼就嚴,要麼你來了,我就嚴盯。暑期我也想我們要怎麼度過一個愉快的暑期,選擇好一點的,我們能夠愉快帶人的。
《勸學詩》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兒童節又到了,才覺池塘春草,又聞枝幹蟬鳴,春草剛冒芽的時候,我們在龍水源開荒,現在知了又漫天叫,說不定要不了多久,又見到落葉飄飛。對於這些捐款的,你就特別做一個功德碑放在書上,還有一次虎山修路,當時是金寶還是誰經手,名錄找不到了很可惜,如果她能夠找到那張芳名錄,也把它放到《我們五經富二》去,這些人應該被銘記,載在我的書上。
你做功德芳名錄的時候,前面有一個《我們五經富》的捐款,後面有一個‘大嶂修路’的部分捐款,因為有很多直接捐到那邊修路的,給他們設計一個好的功德芳名,讓他們留名吧。張恩澤的品性各方面不錯,我覺得如果大家看,有心交手機來真乾的,我認為還不錯。
王偉老師:他手機是交了,我也跟他講,如果還有智能手機,我們是不接收的,一旦發現讓他立馬離開,還有一旦發現下河游泳,也立馬讓他離開。不聽令,無所成!泛泛遊遊,浮萍命運!
師:我敢說他能住下來三個月,就不一樣了,問題是他這三個月會有他的業緣牽扯,有的時候堅持著堅持著就走叉了,像語欣這個有人專帶還好,如果沒有小梅專帶,一個月就走了。所以他適合放在氣場相生的,王偉你那邊覺得可以的話,一樓二樓收間房子給他,找個雞籠蚊帳什麼的,給他寫好那些住宿規矩,在眼皮底下,帶得成就是助手,怎麼可能帶不好。帶案例,要有一即一切的認識,能帶一個經典成功,他就真的頂的上百千萬個,我再給大家講幾天名言吧。
一百三十一條:敵偽不死,奮戰不已。——曾長江
五經富鍋廠有個叫曾長江的人,是老革命家,講過一句話‘敵偽不死,奮戰不已’,他原來是學校的老師,當時抗日高潮,他就開展抗日宣傳活動,他當時就想‘如果抗日不成功,那教書事業也沒辦法正常展開’,所以就到全縣去做抗日宣傳工作,直到成功。後來在淮海戰役,他身負重傷,身上有很多彈片,要挖掉六根肋骨、切掉半片的肺,才能講彈片取乾淨,幸運的是活了下來,還立了軍功,還任了潮安縣的公安局局長,是一位一身功勳的老革命,‘敵偽不死,奮戰不已’他講這句名言,至今仍然迴盪在五經富,革命歷史的空間中。
曾傑是上油坊人,他講這句名言,他的事蹟已經記錄到揭西縣誌、揭陽縣誌中去了,因為他是在革命中,立了重要功勞,除了參加抗日遊擊外,他還是有著他人難以比擬的才學,他能夠研製反坦克武器,是一位研究員。他夜以繼日的工作,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講出這句話‘要把青春獻國家’,所以我問大家,人的青春,要放在哪裡去呢?
她的原名叫曾惠珠,是石印村人,做到中山大學的講師,很擅長舞蹈、朗誦,畢生從事教育事業,她做了一件事情特感人,她將畢生的積蓄,都捐給母校做獎學金,所以中山大學生物系,就有一個叫‘曾淑雲獎學金’,這是對一生從事教育者的至高榮耀,所以她講過‘一生積蓄獻教育’,果如其言。所以五經富有許多這些,真正大功大義的人,縣城裡有一些研究五經富史的莊家、學者,都在琢磨,怎麼五經富出了這麼多大有成就的大能?這跟五經富這種聖賢教育,重視教學等等都分不開關係的。
就是這些無私的教師,要為他們樹碑立傳,我們後來的學生,都不知道本村出了這麼偉大的教師,北山中學的曾兆春先生,當時建校是多麼的艱難、多麼的義勇都不知道,如果不能讓後輩都知道前人的光輝,是我們的過失,是我們繼承的不夠好,我本來從事中醫的,我會拿筆寫家鄉名人語錄,是因為我發現家鄉太多比珠光寶氣還珍貴的文史、人物,是他們點亮了歷史的天空。
丟了珠寶都不會覺得可惜,但是這些吉光片羽,有一點丟了都覺得痛心,應新老師也講過,曾淑雲也叫曾惠珠,是出了名的女教師,能歌善舞、口才好、氣質好,從事教育事業,桃李滿天下,在五經富的女子學校中,也教了多年書。有些人對家裡的珍寶,數得一清二楚,但是對家鄉一些奇特的人物,卻不知道。
古代那些強大的諸侯國,可以講出這樣的話:我們楚國不以珠寶為寶,我們以人才為寶,所以能夠成為強國。如果一個鄉村,能夠收集這些百年以來的人物,講給子孫、身邊人聽,更有激勵作用,那麼五經富新一輪的教育、科技復興,那真是可以看得見的。
一百三十四條:北山中學(培英中學),拯救了一個時代的教育。——曾冰
曾冰講過這句話,因為北山中學剛建校的時候,叫培英中學,曾冰就是培英中學首屆畢業者,他出有一本書叫《坦誠人生》,如果可以買到,要買回來,而我們已經有了他妻子寫的《淡淡的浮雲》,一位老華僑的心聲。家鄉之作,我看一本,收一本!
曾慎其是中門人,百歲婆,她講一句話‘要理解你哥’,這句話就出名了,很響亮,因為她有一個國士無雙的兒子,叫黃旭華。黃旭華的母親,就是我們去少年宮路上,有個清和樓,龍身廣場那裡的人,當時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他研究核潛艇期間,淡化了和家人之間的關係,那真是十年不回家的,這時很多鄉里人,就誤解他不要家了,但是做母親的很理解孩子,她就說‘要理解你哥’,最後成功以後,家裡人才知道,他是舍小家為大家,默默的為國家做貢獻。
當時‘感動中國’評價黃旭華: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卻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卻有無窮的力量。大家對研究的領域,不做聲,當時一旦成功,平地一聲雷,有無窮的力量。真是幹驚天大事業,做隱姓埋名人!
一百三十六條:凡是國家需要的,科研工作者應有打頭陣的勇氣與決心!——曾漢民
這是他的原話,這條精彩啊,曾漢民是陂頭圩的人,飛來居的子孫,他是一個科研者,專門研究分子材料的,他在蘇聯留過學,他的師父就是蘇聯的塑料之父,他還通俄語,還在蘇聯利用業餘時間,把英語也自學通了,他說‘語言只是工具,語言背後是哲學’,他非常看重哲學‘哲學給人的不單是一個學位,更是人生無盡的財富’,曾漢民有許多研究成果。
當國家需要他去培養人才,需要他去當中山大學校長時,他已經快進花甲之年,但是照樣一聽到這種任命,立馬衝在最前面,所以他一生從科研、也從事教學,真應了他講的那句話,科研工作者,只要國家有需要,就應該第一個打頭陣,所以他教出了許多國家人才,他一生有兩個稱號‘科學家’‘教育家’。
他還講過‘學校是文明進步的源泉,教育能夠創造一切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在想,當一個人身患絕症病苦,沒有路可走的時候,是不是要想起這句話‘教育能創造一切可能’,中國的中醫教育、養生教育、《論語》的人生教育,這些也能夠為人生創造希望的可能。我以前對曾氏三傑之一的曾漢民先生了解不多,但是我看了他的簡介以後,感動啊。這是一個可以寫傳的人傑!
他從家鄉要到梅州東山中學讀書,有時要走兩到三天路啊,第一天都走不到學校,要在半路住下來,因為一共有一百五十公里以上,一天小孩子一般走五十公里就不錯了,你走個七十公里還得要兩天,所以他有時候走了三天才到學校,在東山中學讀書。所以這些有很高成果的大能,他們居然都有勞其筋骨非同一般的經歷,他在中山大學教書的時候一直都沒離開過中大,一直都在那裡,為了將學校教育辦好,早出晚歸、披星戴月那是家常便飯。
他的特點就是‘人生不可以少讀哲學書籍,哲學可以給你看待世界的方法跟智慧’,所以他要求他的學生,儘量要多讀哲學,他認為哲學對人的影響是終身的,而且科學家很多人文素養,都來自於哲學,‘凡是國家需要的,科研工作者應有打頭陣的勇氣與決心!’他這句話在五經富,可謂是響徹了半邊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