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個困惑:某某某之前還好端端的,怎麼突然得癌症了?
其實,很多癌症患者在確診前,身體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症狀,只是有些被忽略了。
例如,大腸癌患者在便便方面就有一些共同症狀,如能早發現、早治療,治癒率還是很高的。具體是哪些呢?下面小編一一說清楚~

正常情況下,每個人的排便都有一定的規律,各人不一。
但如果大便一向規律的人,在近期或近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比如便秘、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出現,或便後有便意未盡、排便不暢感等等,則千萬要警惕,儘快去去醫院做檢查。
若是腫瘤長在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等靠近肛門的位置,腸道會變狹窄,使糞便無法順利通過,進而導致糞便變細或便秘。
同時,為了將糞便從腸道中排出,腸道蠕動會更加頻繁、激烈,因而導致了腹瀉,如此便會出現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的情況。
在糞便通過已有腫瘤的腸道時,會摩擦病灶表面,引起出血。因此,便血也是大腸癌常見信號之一。
不過,很多患者健康意識薄弱,常常會誤以為造成便血的是痔瘡,便不當回事,延誤治療。
實際上,雖然二者都可能會表現為便血,但還是有區別的。
痔瘡引起的便血,常為鮮紅色,多附於大便表面,不與糞便相混;也可表現為大便前後的滴血,嚴重時呈噴射狀,多在大便秘結時發生。
而腸癌引起的便血,常表現為持續的、少量的、慢性帶黏液的血便,和糞便混在一起,且便意頻繁,有時只能排出一些血或黏液而無糞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腸癌和痔瘡,還有些疾病也會引起便血,如肛裂、腸息肉、腸炎等。
對此,普通患者很可能難以辨別,因此建議大家,如果發現自己便血,最好儘早去正規醫院肛腸科或消化科就診。
大腸癌導致的腹瀉,常表現為水性糞便中混雜著血液,排便後還有糞便殘留的感覺,但也可能不全是腹瀉,有時是腹瀉與便秘反覆、交替發生。
除大腸癌外,像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易激綜合徵、結核、甲亢等等,也會引起慢性腹瀉。
以上疾病都是需要及時發現、儘早治療的,否則不管是疾病本身,還是持續腹瀉帶來的消耗,都對身體健康威脅極大。
因此,如果腹瀉持續1周以上還沒能解決,建議去醫院檢查治療。
腸道中的腫瘤一旦變大,浸潤直腸,影響到大腸直徑時,就會影響糞便排出,使之變細、變形或出現壓痕。
同時,由於直腸內的癌腫經常發生出血,從而導致便意頻繁,所以排便時常有一次不能完全排盡,便意未盡之感。
因此,若是平時排的便便較粗,突然間或持續一段時間內排出的卻變成了柔軟的細便,且總有排不盡的感覺,要儘快去醫院接受內鏡檢查。
其實,除了便便的變化,大腸癌的預警信號還包括:
①忽然出現腹部脹氣、飽滿的感覺,或絞痛,或腹部有腫塊;
②不明原因的貧血、消瘦、乏力、腸梗阻等。
值得一提的是,當發現身體有如上異常症狀時,意味著腸癌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了。加之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因此建議:
特別是高危人群,更該提高警惕,不但要多留意自己身體的變化,還要定期進行檢查。

一、年齡較大的人。90%以上的大腸癌是50歲以上的人得的。
二、有過腸道息肉或者大腸癌歷史的人。
三、有過炎症性腸病的人。比如,原來有過潰瘍性結腸炎,或者克羅恩病的人。

四、有兩種家族性遺傳病的人:一種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另一種是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
五、家人得過大腸癌或者結腸息肉的人。
六、生活方式不良人群。比如日常飲食中紅肉(豬肉、牛肉、羊肉等)比例太高,食用加工肉(火腿腸、午餐肉等)太多,食物纖維太少,以及吸菸、喝酒、缺乏運動等,都會提高患大腸癌的風險。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壹圖網。

#多動腦,不易老#
一起來看圖猜成語吧

點個贊點個在看,一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