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冠藍獅新工坊大揭秘

這次去日本參觀冠藍獅(Grand Seiko)的新工坊,我戴的是冠藍獅的獲獎腕錶白樺林SLGH005G

白樺林拿了什麼獎?

2021年,在“鐘錶界奧斯卡”GPHG日內瓦高級鐘錶大賞上,白樺林拿到了分量超重的最佳男表獎。

冠藍獅白樺林SLGH005G

冠藍獅有三種機芯——機械、石英和Spring Drive。

熟悉冠藍獅的朋友,一看SLGH005G這個型號,就能馬上判斷出,這款白樺林是機械錶。

這次去的兩個工坊,都做冠藍獅機械錶。

第一站是冠藍獅在巖手縣盛岡的雫石新工坊(Grand Seiko Studio Shizukuishi,簡稱GSSS)

從地理位置來看,巖手縣在本州島東北部,和東京相距400多公里。

我曾在疫情前的2019年參觀了雫石高級時計工坊。GSSS就建在雫石高級時計工坊旁邊。

說是新工坊,其實GSSS早在2020年就竣工了。

和冠藍獅的新工坊GSSS來一張合影

本來前幾年就有機會去,但由於疫情,一直去不了。直到今年,終於成行。

我應該是疫情後第一個去GSSS參觀的中國鐘錶媒體人。

GSSS由著名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風格上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裝飾。簡潔獨特,細節考究,有種返璞歸真的味道。它就像冠藍獅腕錶一樣,體現出濃濃的日式美學。

位於盛岡的GSSS

在建築材料上,GSSS大量運用木頭和玻璃,不但環保,而且採光率超高。

工坊周圍是大片綠地,四周綠樹成蔭,還有一個小池塘。午休期間來池塘邊散散步,我覺得也是不錯的。

據說,工坊附近常常會有一些野生動物“光顧”,甚至偶爾還有熊出沒。我問工作人員,熊會傷人嗎?他說,熊其實也很怕人,所以來的時候都在沒人的半夜。

附近的小池塘

這是“昆蟲旅館”

從工坊能看到巖手山

從工坊遠眺,巍峨的巖手山映入眼簾。一些冠藍獅機械錶的設計靈感,正是來自巖手山。

在GSSS,你能看到冠藍獅一些歷史錶款,這兩年的新款,以及一些腕錶零部件和製表工具,近距離地感受到冠藍獅的高級製表工藝。

說到冠藍獅的歷史錶款,必須要提到四塊表。

1960年問世的初代冠藍獅,型號是3180。它的靈感來自1958年的Lord Marvel腕錶和1959年的Crown腕錶。 

首枚冠藍獅3180(右)和Crown(左)

3180是冠藍獅的鼻祖,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沒有3180,也就沒有後面所有的冠藍獅。

然後就是1964年推出的57GS,這是冠藍獅首枚帶日曆的腕錶。同時,在這隻表身上,冠藍獅首次採用招牌的砂輪拋磨法,即Zaratsu polishing。

接著就是很多冠藍獅表友津津樂道的44GS和62GS了。它們都誕生在1967年。

從左到右分別是57GS、62GS和44GS

44GS奠定了冠藍獅的設計美學,像白樺林的設計,也是基於44GS的現代演繹。而62GS採用無表圈設計,是首枚自動上鍊的冠藍獅。

冠藍獅目前在產的很多款式,和這四隻表都有著緊密的聯繫。

冠藍獅的外觀件工藝,比如錶殼、錶盤、指針和時標,讓很多表友讚不絕口,稱之為同價位裡無敵的存在。

這兒我們能看到形形色色的冠藍獅錶殼、錶盤和指針。這些部件,冠藍獅都在自家的工坊裡生產。

機芯方面,冠藍獅全部採用自產機芯。甚至像遊絲、發條、避震器這些,也全都自己做。整個表壇沒幾家能辦到。

有些品牌所謂的自產機芯,可能水分很高,比如拿通用機芯修修改改就變成自產了。即使有些嚴格意義上的自產機芯,通常也並不包括擺輪遊絲這樣的核心部件。

冠藍獅有多種機械機芯,比如9S85和9SA5。在GSSS我們能看到9S85和9SA5的分解圖。

9S85機芯的分解圖

如果說,9S85主打中端定位,那麼9SA5就是冠藍獅量產機械機芯的天花板。這枚機芯,正是獲得GPHG最佳男表獎的腕錶白樺林採用的機芯。

9SA5機芯,冠藍獅足足研發了九年。

和9S85一樣,9SA5也是高振頻機芯,振頻達到每小時36000次,但它比9S85更薄,因此白樺林整表的厚度還不到12毫米。

9SA5的機芯分解圖

儘管厚度更薄,但動儲卻更長,達到了80小時,而且配備了無卡度結構,外加自主研發的全新擒縱機構雙衝擊擒縱。技術先進不說,打磨也相當到位。

從技術、美學和配置來看,9SA5都達到了冠藍獅機械機芯前所未有的水準。

而得益於Evolution 9的設計風格,白樺林具有更好的易讀性,佩戴舒適度也不錯。當你把它拿在手裡的時候,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精緻細膩的高級感。

感受一下GSSS的內部工作環境

GSSS這個工坊,主要負責冠藍獅機械錶的裝配、調校和檢測。工坊裡的工作人員,除了配有目鏡之外,通常還會配備一臺顯微鏡。整個工作環境非常安靜。

在二樓的休息區,有一張製表工作臺,可以用來拍照。

我穿上製表師的“白大褂”,來到工作臺前,用顯微鏡仔細看了看腕錶零部件,“客串”了一把製表師,並愉快地結束了GSSS的參觀。

客串一把製表師

這幾年,冠藍獅堪稱GPHG的拿獎專業戶,除了前面提到的白樺林之外,Kodo恆定動力陀飛輪腕錶同樣在GPHG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拿到2022年GPHG最佳精密時計獎。

製作Kodo的銀座匠藝工坊,並不在盛岡,而是在東京。

具體地說,在Seiko House Ginza的7樓。

Kodo曾在去年拿到了GPHG最佳精密時計獎

一直到現在,冠藍獅所屬的精工集團,依然是一個獨立的家族企業。現任精工集團的掌門人服部真二,是精工創始人服部金太郎的後代。

和光百貨也是精工集團的產業。在和光百貨裡,你不僅能看到精工、冠藍獅,還能看到許多世界名錶。所以,它有點像咱們的亨得利。

夜幕中的精工鐘塔

Seiko House Ginza上方矗立的精工鐘塔,是銀座的地標性建築,象徵著精工悠久的歷史和製表的傳承。

每次看到這座鐘塔,我都感到很震撼。

Kodo是銀座匠藝工坊的第一款作品。雖然是第一款作品,但是起點很高。

現在能做陀飛輪的品牌很多,但能做恆定動力的品牌很少,而能把恆定動力裝置和陀飛輪結合,並放在同一軸心的品牌,目前只有冠藍獅一個。

Kodo將恆定動力裝置和陀飛輪放在同一軸心

恆定動力裝置和陀飛輪放在同一軸心,主要有兩個優點:一是可以節省機芯空間;二是恆定動力裝置和陀飛輪之間沒有其他零件干擾,因此恆定動力裝置能夠將動力均勻地傳給擺輪,保持較高的穩定性和精準度。

而且,Kodo還能停秒。只要拔出錶冠,陀飛輪就會停止運行。而絕大多數陀飛輪,都是不停秒的。

雖然Kodo是一款高複雜作品,但它同樣沒有偏離冠藍獅精準實用的定位。這塊腕錶搭載9ST1手動上鍊機芯,走時標準達到48小時誤差-3到+5秒。3天的動儲也非常實用。

Kodo搭載9ST1手動上鍊機芯,具有三天動儲

腕錶的錶殼以鉑金和鈦金屬打造。機芯進行了鏤空,再加上登峰造極的打磨,整枚腕錶彷彿一件璀璨的藝術品。

Kodo的機芯設計師川內古卓磨,曾經是一位音樂家,對於音樂和節奏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把腕錶命名為Kodo。

在日語裡Kodo是“心跳”的意思。

可惜當天去銀座匠藝工坊的時候,川內古先生剛好有事外出,我看到的是另一位製表大師,負責Kodo組裝和調校的平賀聰。

銀座匠藝工坊的平賀聰大師

平賀聰是老一輩製表大師,曾獲得日本政府授予的“當代手工技藝大師”殊榮,貴朵的富嶽陀飛輪也是由他組裝的。

銀座匠藝工坊的地理位置絕佳,這兒生產複雜獨特的冠藍獅機械錶。從地位上說,有點像精工愛普生的微型藝術大師工坊。

期待接下來銀座匠藝工坊推出新的重量級作品。

這次去日本,還有一個重要活動——五感。

所謂五感,就是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

從這裡進入地下,就到了五感活動現場

活動舉辦地在東京澀谷區,這是一個比較私密的小規模高端VIP活動。

對於這次活動,冠藍獅非常重視,特別為我配備了中文翻譯。

翻譯是一位年長的日本女士,中文說得很溜,基本聽不出來是日本人。一問才得知,她曾經在中國學習過。

9SA5機芯

9RA2機芯

9F85機芯

在五感活動現場,首先看到的是冠藍獅的三種機芯,9SA5、9RA2和9F85。這三種機芯,分別代表了機械機芯、Spring Drive機芯和石英機芯。

接著走過一段有著特殊聲音的通道。這種聲音是由Kodo的擒縱機構和恆定動力裝置帶來的,像16分音符那樣充滿了機械感。

陳列著冠藍獅腕錶的展廳

穿過通道後,視線變得開闊,來到陳列著冠藍獅腕錶的小型展廳。

展廳裡我們能看到白雪花,Tentagraph,白樺林、諏訪湖,以及Kodo等豐富多彩的冠藍獅腕錶。

這兩年,冠藍獅的認可度越來越高。這和它堅持原汁原味的日本美學,講究自主研發的製表理念,以及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是分不開的。

看完冠藍獅後的下一個環節就是咖啡體驗。

美食和高級腕錶一樣,也非常講究細節工藝和匠人精神。

當天活動,主辦方準備了三杯咖啡,按照先後順序,分別是冷萃咖啡、奶萃咖啡和手萃咖啡。

在上第二杯和第三杯咖啡的時候,主辦方還準備了配菜。第二杯咖啡的配菜加入了西紅柿、百香果和蓴菜,第三杯咖啡的配菜則加入了牛肉、茄子、姜花和香蔥。

我平時咖啡喝得不多,但當天的咖啡,包括配菜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方面確實好吃,另一方面是精緻且有儀式感。

如果說,欣賞冠藍獅腕錶,聽到Kodo發出的聲音,主要是視覺和聽覺,那麼,品嚐美食更多的是嗅覺、觸覺和味覺。

無論一杯好咖啡,還是精緻的日料,除了需要不錯的原料和技術,還需要對時間的精準把控。

火候不到或者太老,都會讓美食的口感大打折扣。

而腕錶無疑是時間最好的載體。

五感活動把冠藍獅和美食結合在一起,展現出冠藍獅“The Nature of Time”(時間的本質)這一品牌哲學。

通過腕錶和美食的跨界合作,我對日本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這次去日本,還有一個活動就是參觀精工博物館。這是我第三次去精工博物館。但是這次去的體驗和前兩次不太一樣,因為精工博物館“挪地方了”。

銀座精工博物館

精工博物館1981年建成,那年是精工誕生100週年。2020年是服部金太郎先生誕辰160週年,精工博物館搬到了銀座,從而改名叫銀座精工博物館。

之所以搬到這裡,是因為精工創始人服部金太郎先生就出生在銀座,這裡也是他開始創業的地方。

精工創始人服部金太郎

而且銀座是日本著名的商業區,來來往往的人很多。把博物館搬到銀座,除了向一些精工表迷介紹精工歷史之外,還能向一些外國遊客,以及生活在銀座的人介紹精工。

銀座精工博物館內部一覽

銀座精工博物館有1萬多件時計和其他物件。在這裡,你不僅能瞭解到精工和冠藍獅的歷史,還能瞭解到日本鐘錶的發展史。

在整體佈局上,銀座精工博物館和前兩次我去的精工博物館相比,更加現代時尚。只要你喜歡腕錶,或者想了解腕錶,這都是一個非常值得去的地方。

聽說點“在看”的人,運氣都在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