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瓜,越吃越想嘔?

點擊上方藍字“新浪娛樂”→點擊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就能快速找到我們啦!

雪地,一抹刺眼的紅。

遠離人煙的荒原小屋裡,丈夫墜樓身亡,原因成謎,警方調查後卻將他的妻子,一位知名作家列為頭號嫌疑人。

原因大概是妻子手腕上的淤青,以及她在自己半自傳小說中對「解脫」的描述等等… …

而現場唯一可能目擊真相的人,卻是夫婦倆患有視力障礙的幼子。

消失的他,誰是真兇?

今年戛納,法國導演茹斯汀·特里葉憑藉這部《墜樓死亡案的分析》成為史上第三位捧回金棕櫚大獎的女性導演。

有趣的是,近期影片在流媒體上時,發行公司推出專門的網站,將這個問題拋給全球觀眾進行公投——

她是兇手嗎?

證據對女主桑德拉極為不利。

首先,法醫鑑定出丈夫左側的太陽穴水腫和致命的腦外傷有關,並從現場的血跡噴濺中還原出丈夫大概率是先遭到重擊,再被人從閣樓推下。

也就是說,兇手可能是在爭執中將他推下樓,而桑德拉手臂正好出現了淤青。

雖然她自稱是走動時撞到餐桌導致的,卻並不能打消警察的懷疑。

其次是動機,案發當天正巧有名女記者來採訪她,但沒多久,閣樓傳來了吵鬧的,近乎轟鳴的音樂聲。

儘管桑德拉解釋這是丈夫平時幹活的習慣,但屋子裡的氣氛逐漸凝滯,音樂蓋過了人聲,桑德拉不得不停止了採訪。

被打斷的採訪與墜樓案,看上去毫無關聯的兩件事,是怎麼被聯繫到一起的呢?

控方律師甩出了一張王炸,桑德拉是雙性戀,或許是她與女記者的熱情的交談激怒了丈夫。

但桑德拉稱她目送女記者離開,隨後上樓與丈夫溝通,之後便正常工作,直到被兒子的哭喊聲吵醒才發現丈夫墜樓。

此時,桑德拉與丈夫在閣樓上是否爭吵成為關鍵點,可,能夠證明此事的人證卻出現問題。

當警方詢問兒子丹尼爾是否聽到當天父母在吵架時,丹尼爾否認了,他說,聽到父母很平靜的在交流。

然而警方做了多次還原實驗發現,在吵鬧的音樂聲裡,丹尼爾不可能聽到父母在說什麼,更聽不到任何語氣。


證詞前後矛盾不說,甚至稍早一些,丹尼爾還對警方提到過,平時父母一有吵架的苗頭,他就會出門走走。

所以案發當天他恰巧在一個可能爆發爭論的時機點出門,也引起了警察的懷疑。


那麼,這位知名作家真的謀殺了自己的丈夫嗎?

庭審中,披露了一段信息量巨大的錄音。

錄音是丈夫在去世前的一天,偷偷錄下的與桑德拉的爭吵,也正是這段錄音,將桑德拉婚姻中的一地雞毛赤裸裸曬到了公眾面前。

丈夫口中的自己是委曲求全的,而桑德拉如反派一樣,極強勢、冷漠。

他指責桑德拉不關心家庭、慣性出軌、不在乎他的感受,並且強硬的主導了整個家庭,他的生活方式,說話方式,飲食方式,甚至是做愛方式都要按桑德拉的意願來。

更令丈夫耿耿於懷的是,桑德拉的成名作剽竊了他的創意,拿走了那本書最好的點子,讓他無法再繼續創作,這對一個作家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

為了照顧桑德拉的寫作工作,他更多的承擔了家庭裡的付出,為了照顧兒子,也從作家改行去做老師。

他的付出如此之大,卻總被桑德拉漠視,這段婚姻岌岌可危。


而桑德拉眼裡呢?丈夫唯一的問題是——

四十歲大夢初醒,需要找個人來當替罪羊。

幾年前,丈夫為了寫書耽誤了接兒子,間接導致兒子出車禍,造成視力殘疾,為了彌補內心的愧疚,他選擇了停筆,迴歸家庭。

那件事後,丈夫決定讓全家人搬來住在與羊群為伴的山上,現在卻又在報怨他自己選擇的生活。

甚至寫書,也是在丈夫停筆後桑德拉詢問過才引用了一部分想法,這根本不是剽竊。

無論是情感還是資產,是丈夫在孩子出事後的逃避才導致了這些問題,可如今,卻想將問題一股腦的丟給自己。

錄音最後,爭吵聲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激烈的喘息,東西破碎的刺耳動靜,然後又歸於平靜,次日,丈夫墜樓身亡。

控方憑藉這段錄音,以及丈夫心理醫生的證言,勾勒出事情的脈絡,想要坐實桑德拉殺父的真相。

但,真是如此嗎?

影片中,桑德拉聽到錄音時激動地辯駁:

這段錄音不是真實的,看起來是鐵證,但實際卻歪曲了一切,的確是我們的聲音,但不是我們真正的模樣。

一對夫妻,就是一團亂麻。

兩方人都在通過語言塑造對方的形象,錄音裡聽到的報怨就一定是真的嗎?

到此你會發現,與其說整部電影是對現代婚姻關係與婚姻分工的拷問,倒不如說是一場關於「真相」的質詢。

並且一開始就告訴了你結果——

審判的重點不是關於真相。

沒人在乎真相。

導演茹斯汀·特里葉在接受採訪時提到有趣的觀點,她認為庭審的雙方都在虛構桑德拉的故事。

錄音揭露了桑德拉夫婦生活的B面,也將這場審判從科學推向了虛構的極危險的懸崖。

控方律師基於錄音的想象,做一些遊離的猜測,用假設來填補空白。

舉個例子,錄音裡丈夫對桑德拉說,連兒子也講過不喜歡她,她是個怪物。可我們都明白,當你讓小朋友選擇更喜歡爸爸還是媽媽,機靈的小孩總是會選擇問話的一方,誰問就最愛誰。

兒子丹尼爾洞悉了父親心中的內疚與脆弱,用來安慰他的方式在庭審時被放大為桑德拉的罪證。

而桑德拉和她的辯護律師其實也沒有追求真相,從一開始,律師就告訴桑德拉,他不關心什麼是真實的,只從別人可能會怎麼看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有人說,真相有三個面,你的一面,我的一面,以及事實的一面,影片中每個人都在講一個故事,每個人都在創造一種敘事。

這裡面沒有人撒謊,只是立場不同而已,所謂真相,此時更像是基於自己立場進行的敘事。

這不正是「後真相時代」的寫照嗎——

情緒在前,客觀在後;

成見在前,事實在後;

態度在前,認知在後;

話語在前,真相在後。

2016年「後真相時代」的概念被提出,後真相時代並不強調事實,而強調傳播中的情緒與立場。

如今7年過去,後真相時代更加不在乎真相,催促大家站隊的門檻也越來越低,從視頻時代一直滑落到會打字,能截圖就行。

比如,做個小調查,有多少人在微信群裡刷到過動輒上百頁的吃瓜PDF?

點開後,戀愛、出軌、約X、劈腿、無論情感糾紛還是金錢糾紛,都能製作PDF,頻繁到年輕人已經開始自嘲,戀愛嗎,分手後把你寫進PDF的那種,堪稱賽博狀紙。

並且PDF的翔實程度堪比論文,有提綱,有目錄,有時間線,甚至文末還有致謝,主打一個圖文並茂,易於閱讀。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20頁的參考文獻看不進去,63頁的吃瓜PDF你一秒打開。


但看的多了,反倒越看越害怕。

如果難以體會到這種恐懼,請試想一個具象的場景,有天你與朋友吵架,TA將與你的聊天記錄製成PDF。

你,能承受隨之而來的道德審判嗎?

大部分PDF的製作初衷,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尋求大多數人的認同與共情,進而對另一方進行道德審判,也就是道德執照效應——

當一件事情發生後,人們慣性地拿起放大鏡盯住當事人,尋找其生活及行為的瑕疵,從而把對真相的追究轉變為對當事人的道德審判,來顯示出自己的道德比他人高尚。

互聯網上龐大的圍觀者就像《墜樓死亡案的分析》裡法庭上的旁觀者,對當事人的生活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進行審視。

屆時,不是真相在道德審判中勝出,而是道德審判中勝利方在書寫真相。

並且,無論承認與否,人在敘事的過程中總是會下意識的將自己的痛苦放大,將過錯縮小,這是人性本源的弱點,也是許多「反轉」事件出現的原因之一。

這種情緒的傳播有一定失控的危險,被情緒裹挾拉入到道德泥潭裡的當事人,往往再難爬出… …


喜歡本文,別忘記點個“在看”支持一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