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提醒,別吃!這兩種食物正當季,致癌、有毒!

有句俗語你聽過嗎?

“清明蔗,毒過蛇”

甘蔗作為一種清甜多汁水果

一直很受歡迎

但是到了清明前後

食用甘蔗就要謹慎

01

警惕發黴變色的

“紅心”、“黑心”甘蔗

為什麼清明蔗會“毒過蛇”?

甘蔗一般在每年的中秋節前後收穫上市,至第二年的清明前後才會賣完,其在運輸及儲存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生黴變產生毒素。故食用黴變甘蔗引起的食物中毒多發於初春季節,2到3月份為發病高峰期

原來

毒過蛇的並不是甘蔗本身

而是發黴變色

“紅心”或者“黑心”甘蔗


浙江醫院營養科主任鄭培奮主任醫師表示,發生黴變才會使甘蔗發紅,而黴變後的甘蔗中又含有節菱孢黴菌,其產生的3-硝基丙酸是一種劇毒物質,若誤食可導致丙酸中毒,後果十分嚴重。

02

黴變甘蔗中毒的

症狀與處理

吃了發黴的甘蔗中毒有什麼症狀?

中毒症狀最初為一時性消化道功能紊亂噁心、嘔吐、腹疼、腹瀉、黑便,隨後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頭昏、頭疼、眼黑和複視

重者可出現陣發性抽搐;抽搐時四肢強直屈曲內旋手呈雞爪狀眼球向上偏向凝視瞳孔散大,繼而進入昏迷

患者可死於呼吸衰竭,倖存者則留下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導致終生殘廢

吃了發黴的甘蔗中毒,應迅速送醫,儘快通過洗胃、灌腸等方式,將體內的毒物排除出來。由於目前對治療黴變甘蔗中毒尚無特殊的療法,所以主要的預防措施就是不買、不吃發黴變質的甘蔗

萬一吃到黴變甘蔗怎麼處理?

鄭培奮提醒,甘蔗應成熟後才收割,不成熟的甘蔗易於黴變。甘蔗收割、運輸、儲存過程應注意防傷、防凍、防黴變。嚴禁銷售和食用不成熟或有病害的甘蔗。

03

這種應季蔬菜致癌

要當心

清明前除了發黴的甘蔗不能吃

還有一種正當季的蔬菜

也要特別當心

說到野菜,很多人會想到蕨菜。它的口感又脆又嫩,清香滑潤,是最受歡迎的傳統春季野菜之一。

即使你沒吃過新鮮的蕨菜,但這個蕨菜製品——涼拌蕨根粉,你一定不陌生,滑溜溜、涼絲絲的的蕨根粉再配上酸辣爽口的佐料,在夏天成為不少家庭、餐館飯桌上的佳餚。

但是,在一百多年前,人們發現蕨菜能讓動物中毒。1960年代之後,流行病學調查和動物實驗發現蕨菜能夠增加胃癌和食道癌等與消化系統有關的癌症風險。相關專家表示,蕨菜致癌的罪魁禍首,是一種被稱作“原蕨苷”的物質。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它評級為2B類致癌物(對人類可能致癌)。原蕨苷會跟氨基酸反應,也能破壞遺傳物質DNA,引起大量的正常細胞發生異化,最終促成癌細胞的生成。用這種物質來做動物實驗,證實它具有明確的致癌能力。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它在蕨菜——即蕨的幼芽中含量更高。

當然了,致癌≠吃了就得癌

雖然說“蕨菜致癌”有明確的科學證據,但“致癌”的意思是“增加致癌風險”,而不是“吃了就會得癌症”。

所謂“增加風險”,是指得病的可能性增加。“證據確鑿”是說“會增加風險”這個事情很確定,但它跟“增加多少風險”是兩回事。

就蕨菜致癌而言,按照日本1970年代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經常吃蕨菜讓男性的食道癌風險增加了2.1倍,女性則是3.7倍。

就增加的比例來說,的確是很大,不過考慮到食道癌的正常發生風險也不高,增加兩三倍也還是一個比較小的幾率。而且這是在長期經常吃蕨菜的地區,當地的飲水中也會有原蕨苷的存在。風險大小跟攝入的量有關,如果實在是喜歡它的味道,偶爾吃幾次嚐嚐鮮,所帶來的風險也小到可以忽略。

04

蕨菜類

如何吃才健康

鄭培奮表示,蕨根裡面的致癌物質是水溶性的。也就是說,如果多次水洗,可能會把它大部分洗掉。

這個動物實驗中用的是蕨根磨碎沉澱的粗提物,並沒有經過反覆水洗,而人類製作蕨根粉條的時候,卻會反覆清洗,再加入大量水來製作粉條,客觀上又降低了可能致癌物的數量。

原蕨苷在常溫下是非常容易揮發的,提純的原蕨苷在室溫下便會分解。科學家研究原蕨苷對於實驗鼠的致癌效應時,用的是零下20攝氏度環境下保存的原蕨苷,因此原蕨苷一旦處於滾燙的沸水之中,致癌效果會大幅度下降。若加上鹽漬或烘焙等手法的話可能更進一步削弱致癌效果。

很多“致癌食物”也不是吃一次就馬上致癌,而是長期食用會增加患癌風險,因此,無論吃什麼,一定要掌握好度!

來源:浙江醫院


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