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如何防治焦慮

中醫藥如何防治焦慮

焦慮是由緊張、焦急、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一種複雜的情緒反應,在臨床中並不鮮見。在醫學上,根據其程度不同,可以分為焦慮情緒、焦慮狀態、焦慮症等,它們既有關聯又並不完全相同。

如何區分焦慮情緒、焦慮狀態和焦慮症

焦慮情緒是人類正常的情緒反應,正常人在面對困難或有危險,預感將要發生不利的情況或危險發生時,就可能產生焦慮,這種焦慮通常並不構成疾病。事實上,焦慮情緒也並非僅有消極意義,例如有時焦慮可以促使你鼓起勇氣去應付即將發生的危機。

焦慮狀態介於焦慮情緒和焦慮症之間,程度上比焦慮情緒重而比焦慮症輕。焦慮狀態往往是焦慮情緒的持續存在,可以沒有具體焦慮對象。從表現上看,焦慮狀態有多種明顯的情緒變化,如煩躁、易怒、易激惹、緊張、坐立不安等,還伴有睡眠障礙以及一些植物神經紊亂的症狀,如心慌、心悸、胸悶、乏力、出冷汗,但這些症狀一般時間較短,可有一定誘因,且是時好時壞,可以通過自我調節緩解。

焦慮症包括廣泛性焦慮、社交焦慮、驚恐障礙等,範圍較大。我們應注意將焦慮症與焦慮情緒加以區分。例如,焦慮症是無緣無故的沒有明確對象和內容的焦急、緊張和恐懼 ;它是指向未來的,似乎某些威脅即將來臨,但是病人自己說不出究竟存在何種威脅或危險 ;它持續時間很長,如不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幾周、幾月甚至數年遷延難愈。最後焦慮症除了呈現持續性或發作性驚恐狀態外,同時經常伴有多種軀體症狀 :血壓升高,心跳加速,皮膚蒼白,口乾舌燥,瞳孔擴大,手掌及腳趾等部位出汗增多、胸悶、呼吸不暢,甚至有窒息的瀕危感等。

如何區分焦慮症和抑鬱症

此外,我們應將“焦慮”與“抑鬱”加以區分。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自責自罪、食慾不佳、睡眠質量差,同時還可能擔心自己患有各種疾病,感到全身多處不適,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其中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運動抑制是其比較有代表性的症狀。當然,臨床上有很多患者存在著焦慮、抑鬱並見,焦慮與抑鬱轉換的情況。如果想明確診斷,還應前往正規、專業的醫療機構就診。

如何將中醫藥應用於焦慮症的治療

現代社會在不斷發展,我們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應該對心理健康有足夠的重視。特別在工作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無論是焦慮情緒、焦慮狀態還是焦慮症,都應及時處理。對於不同程度的焦慮,目前臨床上有多種方法可以加以干預,例如放鬆訓練、壓力管理、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各大醫院的心理門診均可提供專業的指導。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焦慮、抑鬱等都屬於中醫學中的情志疾病,歷來都受到醫家的重視。

早在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就記載了婦人髒躁及梅核氣這兩種病證,並觀察到它們多發於女性,所提出的治療方藥沿用至今。

此後,歷代醫家對於情志致病有所發展。如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六鬱》提出了氣、血、火、食、溼、痰六鬱之說,創立了六鬱湯、越鞠丸等相應的治療方劑。明代的《醫學正傳》首先採用“鬱證”這一病證名稱。《古今醫統大全·鬱證門》說 :“鬱為七情不舒,遂成鬱結,既鬱之久,變病多端。”此外,明代張景嶽在《景嶽全書·鬱證》和清代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鬱》均對焦慮的病因病機、理法方藥等方面有著精闢的論述。

現代中醫內科體系中,焦慮、抑鬱等被統稱為“鬱證”,可分為肝氣鬱結、氣鬱化火、氣滯血瘀等多個類型,方藥各有不同,在準確辨證的基礎上,中醫治療均有著較好的療效。除了中藥治療,針灸也是重要的治療手段,尤其對於焦慮的治療,通過辨證取穴,配合不同的補瀉手法來調神安神、行氣活血,效果顯著。推拿按摩、中藥泡洗等也可以為我們提供幫助。

如果說前面舉例的那些方法,大多是需要在專業的醫療機構內才方便開展的話,那麼在中醫學這座偉大的寶庫裡,同樣提供了一些其他的“妙招”可以讓我們在家中調節焦慮情緒。例如八段錦、太極拳等健身氣功,配合好呼吸,可以讓我們身心放鬆,從而較好地釋放心理壓力。有一些穴位很適合居家自我按摩,如位於雙手的合谷穴以及位於雙足的太沖穴被合稱為“四關”,四穴配合使用的手法在針灸學中被稱作“開四關”,該手法具有良好的疏肝理氣作用,在家中自我按摩也有一定的效果。此外,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有助於讓身體氣血流通,調理臟腑功能,緩解焦慮情緒。

當然,如果焦慮情緒較重,甚至發展成了較為嚴重的焦慮狀態、焦慮症時,建議及時就醫,進行規範而系統的治療。這也符合中醫學“既病防變”的思想。最後,祝大家每天都有好心情!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北京市回民醫院/靳宇智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王亞娜

本文編輯:朝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