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影后,被內娛浪費了?

又一個影后,被內娛浪費了?

點擊上方藍字“新浪娛樂”→點擊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就能快速找到我們啦!

她是雙料影后,也是金雞遺珠。

是讓人恨得牙癢癢的惡婆婆專業戶,也演活了那些被生活逼急了的可憐女人。

出道多年,歸來仍被稱為“新面孔”。從影后到配角的經歷,常常被用“淪落”二字形容。

可她自己卻說,“我選角色,從不分主角配角,不管土的洋的,只要人物有性格,有光彩的一面,我都願意認真對待每場戲”。

她的名字叫艾麗婭。

或許,單看名字有些陌生。

但我和你打賭,你一定看過她的戲。

0

昔日影后,困在黃金配角里

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說,惡婆婆不是她的舒適區,而是她的統治區。

婆婆媽媽,是市場留給艾麗婭這個年紀的女演員的為數不多的選擇。但她卻在這有限的選擇中,賦予了“惡人”靈魂,演出了刻板印象之外的無奈與可悲。

正在熱播的《田耕紀》裡,她是自私霸道又偏心的周氏,是這個農村家庭表面上的“統治者”。

周氏算計著家裡的每一份“資產”,第一時間撿走雞蛋、把好吃的鎖進櫃子,大家庭裡所有人掙的錢都要如數上交。

再經由自己之手二次分配,偏心將來前途大好的秀才大兒子和老閨女,給他們開小灶烙肉餅,而女主這個老三家的“賠錢貨”在飯桌上吃塊肉都要被指著鼻子痛罵。

她每時每刻都像一個準備戰鬥的鬥雞,伸長的脖子,插著腰的架勢,以這樣強勢的姿態推動著這個家庭的運轉,清早兒扯著嗓子喊起全家下地幹活,為每一個掉隊的家庭擦屁股,儘管並不情願。

艾麗婭演出了周氏掌管十幾張嘴的緊繃,演活了種田文裡那個將“一哭二鬧三上吊”變成遇事條件反射的極品奶奶。

更難得的,是她演出了周氏走到這一步的必然與心酸。

脾氣爆、說話不好聽,才能壓下底下人蠢蠢欲動的心思。面對男主這個“家庭過路人”時,她身上的勁一下子鬆了大半,不再咬著牙扯著嗓子發號施令,而是用比平日裡溫柔的多的語氣,講述多年媳婦熬成婆的難處,一個被迫唱白臉的女人。

楊紫瓊在好萊塢上演《媽的多重宇宙》,在內地娛樂圈,更多60代女演員在惡婆婆宇宙裡扮演反派BOSS。

和其它靠惡角出圈的演員一樣,劇播時人們恨她恨的牙癢,不把這份厭惡移情到演員身上已經算是剋制,很少人知道艾麗婭的名字,更多人記住的是她的角色名。

《田耕紀》周氏一出場,彈幕上和認親似的,“這不是盛開她婆婆嗎?”、“媽寶男羅耀輝的瘋媽”、“我經過風暴裡的家暴男他媽!”、“曲妮大師,曲妮小寶貝”。

觀眾一邊罵,一邊又贊她演得真實。

她的角色往往彙集人們能想象的一切屬於過去的落後思想,但艾麗婭總能在細微之處展現兇狠面具背後的瘡疤。

《我經過風暴》裡,艾麗婭扮演的母親,是家暴的受害者,也是家暴的實踐者。她總是去迴避家庭裡的真實問題,更願意把婚姻的失敗簡單歸結為經濟問題,面子問題。

但到了法庭對峙的那一刻,面對孫子、媳婦揭露兒子打人的真相,那個哀悔過度,佝僂著身體撕心裂肺大喊,為家暴男兒子求償命公平的強勢母親,眼神一瞬間失去焦點,彷彿被牽扯回了自己的過去,回到了手臂上煙疤誕生的那一刻。

縱觀艾麗婭的惡婆婆宇宙,也能發現影視作品在塑造她們的過程的變化——從臉譜化的惡毒到還原真實的個人。

依然是不討喜的配角,但有了劇情的補充、演技的加成,人物終究是紮了根、落了地。

02

能力很強,舞臺很小

貢獻的是影后級演技,扮演的角色有時連姓名也沒有。高情商的說法,是黃金配角成就了一部作品,但我卻為艾麗婭在內的中年女演員們覺得可惜。

因為她們曾經煥發過奪目光彩,在影史留下過不俗的一筆。幫艾麗婭拿下影后的作品叫《二嫫》,一部在今天電影市場再難看到的電影。

出生在內蒙的她,在這部片裡出演一個河北農村婦女二嫫,一個充滿慾望又為慾望所累的女人。

長相姣好的二嫫,嫁給了年紀大她不少的村長。像樣的日子沒過幾年,丈夫卸任村長,身體變差,幹不了重活。二嫫從村長夫人變成獨立挑起家庭重擔的女人,無法滿足的慾望在他人看笑話的眼光裡扭曲,滋生了她要買下縣長都買不起的大電視的執念。

她夜裡不睡活面、白天去縣城擺攤賣麻花面,編竹筐、去縣城打工,隔三岔五去賣血……用近乎瘋狂的方式給換來了一臺電視機。

拍攝這部電影之前,艾麗婭用兩個月時間學習用腳活面。在片子裡,她用腳熟練地將麵粉變成三不沾的麵糰,一下一下腳踏的是明天的生計,也是無法疏解的慾望。

賣血之前,無知的二嫫總要幹三大碗海水來達到自己稀釋血液的目的。為了追求真實,這三大海碗鹽水艾麗婭選擇實拍,喝完後嘴和鼻子一齊出水。

本人是張揚的草原之花,卻演出了無知執拗又要強的農村婦女二嫫,這個角色幫艾麗婭拿下了金雞、華表雙料影后。

估計很多觀眾和我一樣,以為《二嫫》是輝煌的開始,卻在今天回看才發現它更像是一個時代的結尾。

類似《二嫫》的電影少了,留給艾麗婭這樣的大青衣能發力的機會也少了。

今年,觀眾重新看到艾麗婭,多虧了那一部略帶神經質的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

她在裡面,扮演唯一一個正常人秦彩蓉。

當其他人都飄在天上,追尋一個外星人的幻夢的時候。就剩她一個為辦公室的暖氣費操心,為被詐騙的520塊痛心,吐槽住宿環境、吐槽路難走,吐槽老唐的不靠譜。

秦彩蓉是電影裡最貼近現實的存在,讓整個飄在天上的故事有了錨點。

但這樣的精彩,並不常見。更多時候,艾麗婭還是在寫一份題為“婆婆媽媽”的命題作文。

和她年紀相仿的女演員,基本也是如此。年紀越大,戲份越少,戲路越狹窄。

女性題材大火,但鏡頭只對準了18歲到35歲之間的女性,拍攝她們初入職場的迷茫,向上攀登的野心,脫離家庭迴歸職場的陣痛……

於是,“超齡”女演員想要有戲可演,要麼削足適履,靠妝造靠後期以五六十歲的年級出演三四十歲的戀愛故事。

同為影后,甚至國民度更高、經典作品的蔣雯麗就是如此,以成熟女人的姿態演出劇本里看到男人裸上半身還要嬌羞的少女感,結果就是以《轉角之戀》2.9分收尾,蔣雯麗淪為丫頭教新成員。

對她們來說,流量只能帶來一時的關注,比起年輕人靠一部爆劇古偶飛昇,去年靠“鍋姨”大爆出圈的劉丹,後續的資源並沒有太大變化。

困在婆媳劇裡的女演員突圍成功,海清算一個。從電視劇裡的媳婦專業戶,到《隱入塵煙》打開電影圈的大門,但這種成功是個例,而不是行業的變化。

海清自己的努力與決心為自己掙了個更靠近優秀作品的機會,但這只不過意味著,她進入了一年幾部以中老年女性為主角的作品的選角範圍。

並不意味著,市場上同類型的作品在大量增加。

03

她們的故事真的沒人看嗎?

每當談到這個問題,總有人會說,“這個年紀不演婆婆媽媽,演什麼呢?”,“老女人的故事有什麼好看的?”,“我可不想看她們談戀愛”。

可是,我們真的不關心她們的生活嗎?

她們的故事真的不值得被拍攝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去年老年人相親綜藝《緣來不晚》爆紅,年輕人既受衝擊又看得津津有味,久違的又看到了她們真實不做作的表達,不經掩飾的生猛與慾望。

之所以說是久違,是因為這樣的作品,我們曾經有過——《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立春》、《金雞》……

早已在next level的臺劇接連推出《俗女養成記》、《媽、別鬧了》,帶著觀眾一步步走進刻板印象背後的媽媽、奶奶,展示她們作為個體的能力與魅力。

韓國文姬女士更是開創性的以本名登陸院線《《哦!文姬》,《請回答1988》爆紅之後,豹子女士羅美蘭挑大樑演出了不少真正的大女主劇《正直的候選人》、《女警》。

回看內地娛樂圈,我們也有一些喜人的嘗試。電影圈向不少中老年女性打開,《媽媽!》、《我愛你!》等作品出現,老年群像電視劇《大媽的世界》、《老閨蜜》等重新關注到了輿論場上失聲的中老年人。

只不過,比起大行其道的戀愛劇,它們還是太少。比起從前作品的深度,它們又挖的太淺。總是在強調沒有最好的年紀,卻在扎堆拍同一個年紀的的故事。

上至60歲下至18歲的女演員們,爭搶同一個機會。

“丫頭”越來越多,被浪費的影后也越來越多。

喜歡本文,別忘記點個“在看”支持一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