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中氣,就是消除逆氣的根本

呃為胃氣衝逆而上,噦為吐氣乾嘔,胃氣不降之過。但總因脾胃升降失司,納運失常,痰飲水溼停聚,氣血水火逆亂所致。只是因人體質不同,內外感召不同,所犯何髒迥異,視伴隨證候加以區別。下面小編為大傢俱體介紹。

肺氣不足之人,易感溼溫之邪,痺鬱氣分,使上焦溼聚熱蒸,清陽不展,出現呃逆, 伴隨咽堵膈悶、心煩失眠之候。肝氣鬱結之人,易伴兩脅脹滿,煩躁易怒,咽喉不爽。飲食不節之人,容易出現胃中壅塞,反酸燒心。脾胃虛弱之人,常見遇寒而發,逢風動呃。

但不管溼熱、寒涼、氣結、胃寒,治療的中後期都不能忽略對脾胃的調理。胸膈之痞為肺胃上逆,濁氣不降;肝氣鬱結為溼土湮塞、肝陽遏陷。脾陽左升,下竅能開,舊谷善出,胃陽右降,上竅不閉,新谷善納,出納無阻, 氣化循環,才不會氣機逆亂,不會出現水飲痰溼的滯塞。

《四聖心源》中提到:“中氣虛敗,溼土湮塞,則肝脾 遏陷,下竅閉澀而不出,肺胃衝逆,上竅梗阻而不納。”

故中氣不足,升降失常, 胃逆不僅肺壅,還會兼有甲木之邪。胃氣不正常,吃進去的食物就會積在胃中, 既不能輸往肺脾,也不能下行入腸,積久化腐生熱,化飲聚痰,阻塞氣機,氣血逆亂而水火失常,諸竅閉塞使逆氣衝膈。

所以我們在治療中,和胃降逆的同時要注意調暢上焦。宣肺氣以通上竅,用清靈之藥解鬱開竅。

溫脾陽以暢中氣,以溫通之藥健脾和胃。疏肝氣以解其伐,使下竅暢利,濁陰能降。

但無論是用宣降、清瀉,還是疏解之法,都不能忽略脾胃的升降樞機,即中氣的強弱

健脾和胃,恢復中焦的納運功能,是消除逆氣的根本。治療中要注意對中氣的顧護,不可因有熱而過用寒涼藥。

清胃熱可以用梔子澄源,瀉肝火用牡丹皮涼血熄熱,滌腸府 要運用人參或太子參,使氣不乏源,避免苦寒之藥傷胃截陰、破氣之藥敗脾損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