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又有個新身份,超大城市。
在10月23日市政府召開的全市“打贏經濟翻身仗”四季度賽馬活動動員部署會上,市長姚高員宣佈了這一喜訊——
當前,杭州已經躋身全國超大城市行列,打贏經濟翻身仗是杭州提升城市能級的重要里程碑、邁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轉折點。
這是杭州首次明確表示,已經躋身全國超大城市行列。
超大城市標準,以誰為準?
2014年11月20日,國務院發佈《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10月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2022年城市建設年鑑》,其中在“2022年全國城市人口和建設用地(按城市分列)”一欄顯示:
杭州城區人口709萬,城區暫住人口293.10萬,城區人口總數達到1002.1萬人。
就這樣,在亞運之年,杭州踩著門檻,邁入超大城市行列,成為繼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成都、天津、武漢、東莞之後,全國第十座超大城市。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城區人口數據,應以統計部門發佈的為準。
理由是,截至目前,只有國家統計局發佈過超大特大城市名單。那是在2021年9月,國家統計局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在《求是》雜誌發佈了我國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名單。
因為各部門統計口徑不同,人口統計結果也不一樣。想要非常準確弄清楚一個城市的城區人口,只有10年一次的全國人口普查才做得到。
而在非普查年,住建部發布的城市城區人口數據,也是有重要參考意義的。
尤其是在城市建設領域,比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住房保障等方面,一般則以住建部發布數據為準。
晉升超大城市,對杭州有多重要?
在我國,城市有行政級別之分,也有城鎮體系層級之別,同樣也有城市規模差異,再加上經濟實力的強弱,由此共同決定了城市能級。
不同能級的城市不是想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的,得符合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和格局,幾乎所有的城市發展戰略,都會重點向高能級城市傾斜,超大特大城市往往是繞不開的存在。
因此,從超大城市到特大城市,絕不僅僅是城區人口的增加,這代表了城市能級的提升,更涉及土地、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的配置,會給杭州未來城市發展帶來一系列變化。
最近的例子就是——新一輪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今年4月2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10月12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消息,超大特大城市正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分三類推進實施——
一類是符合條件的實施拆除新建,另一類是開展經常性整治提升,第三類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實施拆整結合。
此輪城中村改造不同於之前的棚戶區改造,全國上下大小城市都在推進,這次的城中村改造新政首先落在了超大特大城市身上,這就是城市能級提升所帶來的政策傾斜。
同樣落在超大特大城市身上的,還有“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是集隔離、應急醫療和物資保障為一體的重要應急保障設施。“平時”可用作旅遊、康養、休閒等,“急時”可轉換為隔離場所,滿足應急隔離、臨時安置、物資保障等需求。這不僅能提升城市應急保障能力,也將創造新的建設投資和消費增長點。
晉升超大城市的杭州,則可藉助國家這兩大政策紅利,改善城市居住條件和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質,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建設宜居、韌性、智慧的現代化城市。
此外,城區人口規模,也是一座城市能否建設地鐵、超高層建築的依據。
2018年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地鐵建設要求GDP3000億元以上、市區人口300萬以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00億以上。
根據住建部出臺新規,嚴格管控新建超高層建築: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
雖然杭州早已過了這兩個階段,但也側面說明提升城市能級對一座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因此,從根本上來說,城市能級的提升,意味著會集聚更多的產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建設更好的基礎設施,推出更優質的教育、醫療、休閒等公共服務,對住在這個城市的居民來說,則意味著更加幸福的生活。
晉升超大城市,杭州會更堵?
網絡上有人說,晉升超大城市,城市人更多了,路也會更堵,出行會不方便。
這事兒,得橫向比較著看。
今年8月,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研究室聯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百度地圖,發佈了《2023年度中國城市通勤監測報告》。
報告發布時,杭州、東莞還沒有明確晉升為超大城市,因為城市發展是連續的,我們權且把它們當作超大城市,與之前已經晉級的8座超大城市進行比較,來看看杭州在10座超大城市中,通勤指數到底如何。
一、通勤半徑
城市通勤半徑,反映城市緊密聯繫的空間範圍,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城市的輻射能力。
在10座超大城市中,上海和北京的通勤半徑最大,達到了41公里;其次是重慶和深圳,為40公里;天津38公里,位列第三。
這之後便是杭州了,城市通勤半徑達到了34公里,超過廣州的32公里,成都和武漢的30公里。東莞雖然城區人口多,但建成區面積並不大,通勤半徑只有23公里。
二、通勤效率
超大特大城市45分鐘以內通勤比重,反映一座城市的通勤效率。
超大城市平均為69%,特大城市平均為77%,而杭州達到了79%,僅低於東莞的82%。
而60分鐘以上的極端通勤比重,北京最高,達到了28%,上海也達到了18%,杭州僅為11%,僅高於東莞的9%。
三、通勤距離
通勤距離,簡單理解是你上班的單程距離,反映一座城市職住分離的情況。
10座超大城市中還是北京最高,達到了11.7公里,其次是成都,9.9公里,上海為9.8公里。杭州僅為8.4公里,甚至比東莞(9.4公里)還要低。
四、通勤感受
通勤感受,即單程平均通勤時耗,是居民通勤出行直觀感受和生活品質的重要影響因素,是衡量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標。
10座超大城市中,北京最高,達到了47分鐘,上海和重慶都是40分鐘,杭州為35分鐘,也是僅高於東莞的34分鐘。
其他不一一列舉,在10座超大城市中,杭州城市通勤情況走在了前列。
超大城市之後,杭州走向何方?
城市不會無限擴張,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可以配置的資源逐漸減少,兩者到達平衡點時,也就是城市發展的邊界。
有數據表明,按照杭州多年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理論可承載人口最大值約3300萬人。但人口總量不是唯一因素,城市安全有韌性、生活宜居有品質才是最終標準。
根據規劃,到2025年,杭州常住人口約為1350萬,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約為1800萬;到2035年,杭州常住人口約為1500萬,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約為2000萬。
事實上,杭州目前的公共基礎設施,也是按照常住人口1500萬、服務管理人口2000萬標準進行配置的。這樣看來,杭州城市人口容量還有約500萬的增長空間,因此接下來,招才引才依然是杭州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
這個人口規模預測,是綜合考慮了放開三孩政策和全面放開生育政策等多種情景,是在大量研究分析和預測比較,以及考慮影響人口增長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得出的。
未來,杭州也將始終堅持宜居舒適天堂的目標,合理控制人口,保持適宜的總量,實現杭州人獨特的詩意棲居和奮鬥樂業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