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踏青收穫多

    

民俗探源

萬物復甦,春回大地。蟄藏了一個冬天的人渴望舒展、也可以開始舒展了。於是,官員士庶、婦人稚子,多有郊遊,皆愛其風日清美,名曰“踏青鬥草”(《景物略》)。《舊唐書》記載,唐大曆二年(公元767年),代宗皇帝李預也曾到昆明池踏青。著名詩人杜甫也有過踏青的經歷,寫下了“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在南宋首都杭州,男女踏青之人濃妝豔抹,接踵擦肩,翩翩遊賞。明清兩代的北京,到郊外踏青的人數以萬計,去高粱橋的人群有時能排一兩千米長。踏青的高潮期一般會在清明節前後十日,如今的所謂“春遊”應該說還是由“踏青”的習俗延續下來的。

【健康話題】

人們翹首迎接春天的到來,因為春天綠色的生機帶來的是希望、發展、前進、向上。“土膏初動麥苗青,飽食城頭信意行。”踏青鬥草,益處無窮。這益處就在那一踏、一斗、一看、一用、一想之中,有雅興的還可以一書、一畫、一歌、一吟、一舞。“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踏青看看地裡的莊稼苗,也會有收穫和感想的。

1

宜人的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踏青必看草。草的生命力極強,兩三億年之前森林鋪天蓋地的時代,它還沒有立足之地。爾後上蒼的無情變化使一些經不住考驗的樹種死亡、滅絕,大地出現了空缺,草立即以其獨有的生命力佔據了地球上的空間,這也已有兩三千萬年的歷史。草被人們最先利用是作為牲畜飼料的,“風吹草低見牛羊”說的正是這碼子事。伊犁馬吃的是新疆苜蓿,灘羊吃的是河套牧草,犛牛戀的是高山草甸,小毛驢則以雜草為食。如今,草變得金貴了。“城市要綠色”成了時代的呼聲,進口1平方米好的外國草皮竟要上千元人民幣,改造中國草的研究課題必須快馬加鞭進行。在綠化問題上花錢值得,因為草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太大了。一個人所需之氧氣要由56平方米的綠地供給,中國城市綠地的面積差得太遠了;草坪上地表溫度比裸露土地要低3.5度,風速小10%,草的作用太大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和有害氣體的吸收,細菌的消滅、氣溫的調節、空氣溼度的改善等,哪一條不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哪一條又能離開綠色植物的作用,其中草的位置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德國科學家認為,灰色屋頂是城市環境病態的表象,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於是他們把草種在了房頂,給“灰姑娘”戴了頂“綠帽子”。草被人類利用最直接的是作為藥用,智慧的中國人的這一創造受到全世界人的垂青。在歷代本草中,草藥的數量都佔全部藥物的60%以上。有人誇張地說:“是草都是藥,看你認識不認識!”

2

誘人的花

 “若得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踏青要看花,奼紫嫣紅是花的色彩,賞心悅目,看花吃的是“興奮劑”;芳馨撲鼻是花的清香,如痴如醉,看花得了顆“舒心丸”;千姿百態是花的風姿,妙趣橫生,看花尋到了“長生果”;柔情萬種是花的神韻,浮想聯翩,看花收藏著“益壽方”。位於日本赤坂的大型綜合設施“阿克海姿”建築群有一座數千平方米的屋頂花園,把花的位置從地面提到了天上,那香氣、那蔭涼、那風情簡直讓人有飄飄欲仙之感。據說日本政府已決定對建“樓頂花園”的業主提供低息貸款,以加速城市的空間綠化。自古以“愛花如命”著稱的花卉大國中國,儘管在環境保護起步比較晚的情況下發展很快,但如何在這個問題上把“經”念好,從四面八方多培育出點“花心”來,仍是一個沉甸甸的焦點話題。

【相關信息】春來野菜香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新。”踏青能嘗新,這所嘗之新,就是順手可得的野菜。野菜是家菜的祖先,《說文解字》中“菜”字從草從採,就是“採草為食”之意。《詩經》 中提到植物132種,其中可食的有20多種,並且創造了採藍、采蘩、採蘋、採蕨、採藻、採茶、採苦、采葛、採杞、採葵等幾十個專用詞語,可見踏青採野菜不是今人的發明。


野菜之有益於人,一謂充飢救荒,舊時代的中國人,不知靠野菜熬過了多少次災荒。抗金英雄梁紅玉兵困淮安時,發現了可食的蒲兒菜;被太平軍圍困南京的曾國藩,也曾吃過菊花腦;李自成屯兵商洛,靠野菜渡過了難關;紅軍戰士長征途中艱苦卓絕,靠野菜保存了實力;蘇聯衛國戰爭時期,還有一支採野菜的“特種部隊”……

二謂汲取營養,可食野菜中大都含有比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纖維素和水分,而這些正是身體生長發育必需的物質。在有些野菜中,這些營養素的含量比家蔬還要高。如薺菜中含的維生素C高於菠菜、西紅柿、青椒,灰條菜和雞豆頭的胡蘿蔔素含量分別比胡蘿蔔高出3倍和6倍。所以,吃野菜的目的不僅僅是嚐鮮。

三謂防病療疾,許多的野菜都是防治疾病的良藥。特別是那些可食野菜,定是藥物無疑。如清熱解毒的蒲公英、止痢消腫的馬齒莧、利溼退黃的茵陳蒿、涼血止血的剌腳芽(入藥叫“大薊”“小薊”)、調經活血的雞冠花等,均是人們熟悉的菜中良藥。可以說,流行於民間的許多行之有效的單方、偏方、驗方都是從野菜中“吃”出來的。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溫長路

本文編輯:朝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