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同一種植物,根被稱為遠志,象徵著儒家經世致用、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全草被稱為小草,又有著道家以雌守雄、隱忍內斂的隱逸意味。”在小小一味中藥中,可品味做人之道,作者黃新生老師深厚文學底蘊、豐富人生閱歷、豐厚中醫功底,一文即可見一斑,令人讚歎欽佩!
中醫書友會有幸邀請本書作者和編輯兩位老師做客直播間,聊聊關於“中醫文化那些事兒”,歡迎掃描文末二維碼預約,相約到百草園中體味中醫文化~
小草遠志一體同
“看匆匆西笑,爭出山來,憑誰問,小草何如遠志”,引用的是東晉謝安“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的典故。據《世說新語》載,東晉謝安隱居東山多年,具有很高的社會聲望,朝廷屢召不至。
後因形勢所迫,謝安出任桓溫的司馬。一天,有人送給桓溫一些中藥,桓溫看了看,其中有一味遠志,便問謝安:“這種藥還有個名字叫小草,為什麼一種植物有兩種稱呼?”
謝安一時答不上來,這時候旁邊有個叫郝隆的人應聲答道:“這很容易解釋,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
原來,中藥遠志是遠志科遠志屬植物遠志或卵葉遠志的乾燥根,這兩種植物的全草也可入藥,名為小草。
郝隆的表面意思是處於地下的部分名為遠志,長出地面的部分名為小草。實際是一語雙關,諷刺謝安在隱居的時候志向高遠,人人敬仰;出仕以後卻像小草一樣隨世沉浮,左右逢源。
謝安聽到郝隆的話後當即面露愧色,一時頗為尷尬。這時桓溫忙出來打圓場說:“郝參軍的話也不錯,很有道理啊!”其實謝安出仕後並沒有隨波逐流,只是通達人情世故而已。
後來謝安挫敗桓溫篡奪東晉政權的陰謀。淝水一戰,更是以少勝多,保衛了東晉的國家安全,建立不世功勳,真正實現了“遠志”,成為後世文人心中的偶像。
宋代孫嵩《感興》詩吟詠其事說:“在山為遠志, 出山為小草。不足凋謝安,適可謂殷浩。”
後代詩詞也多有引用“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典故的,如王汶《寄韓澗泉》“浮榮安可搴, 高蹈何恨早。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
古人認為服用遠志可使人立志高遠、前途無量,故以此名之。其實,中醫的“志”主要指意志和記憶,並且認為志藏於腎精之中,受腎精的涵養。遠志主歸腎經,能強志益精,增強腎的藏志功能,故名遠志。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的孔聖枕中丹、孫一奎《赤水玄珠》中的讀書丸等均以遠志為主藥,能增強記憶力,深受古代讀書人喜歡。
《神農本草經》載:“(遠志)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
李時珍也說:“此藥服之能益智強志,故有遠志之稱。”中藥小草的名稱可能來源於其形態。小草廣泛分佈於向陽山坡或路旁,屬多年生草本,高25~40釐米,花期5~7月,果期6~8月,特徵不明顯,和普通的小草極易混淆,故而得名。
遠志文化意無窮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蘀。”(《詩經·豳風·七月》)
這句詩的意思是:四月遠志要結籽,五月鳴蟬聲聲叫。八月收穫好時節,十月落葉隨風飄。
詩中的“葽”,便是中藥遠志的別名“葽繞”的簡稱。朱熹認為《七月》一詩的大義是“仰觀星日霜露之變,俯察昆蟲草木之化,以知天時,以授民事”,可見遠志是古代重要的物候標誌,還說明在古代遠志分佈
廣泛,隨處可見,人人熟悉。因其醫藥功效被命名為遠志後,它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更因為謝安典故,使遠志成為古代詩詞中的常見意象。
一是通過遠志抒發報效國家的壯志,如陸游《澗松》“藥出山來為小草,楸成樹後困長藤。澗松鬱郁何勞嘆,卻是人間奈廢興”。
二是通過遠志抒發對於出仕和隱居的矛盾心理,如趙孟頫《罪出》“在山為遠志,出山為小草。古語已云然,見事苦不早”。
三是通過小草抒發隱居志向,如王冕《山中作寄城中諸友》“在山雖無榮,出山有何好?清流混潢汙,遠志成小草”。
小草也有濟世功
“吾徒為己學,欣戚置不校。小草或遠志,詭遇乃近效。”
——宋代陳造《次韻徐秀才》
小草味辛、苦,性平,歸心、腎經,具有祛痰、安神、消癰的功效,用於咳嗽痰多、虛煩、驚恐、夢遺失精、胸痺心痛、癰腫瘡瘍的治療。
小草與遠志功效相似,在古代一般混同使用,不加區分,後來發現小草功效稍弱,才加以區分,故《本草圖經》說“古本通用遠志、小草,今醫當用遠志,稀用小草”。但相比於遠志,小草產量大、價格低廉,也算尋常百姓的良藥。
“遠志出山成小草,神魚失水困沙蟲。白頭博得公車召,不滿東方一笑中。”(明代文徵明《感懷》)
以小草為主藥的古方也有許多,如《濟生方》中的小草湯由小草、黃芪、麥冬等組成,具有清虛熱、益肺腎、養心安神的功用,用於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的治療。
“九邊爛數等雕蟲,遠志真看小草同。枉說健兒身在手,青燈夜雪阻山東。”
——清代龔自珍《遠志》
遠志和小草通體一身,既積澱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含義,又散發著濃郁的中藥芳香,在百草園中具有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