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霜降之後吃山藥 霜降之後吃山藥作者: Admin / 2023 年 11 月 20 日 大自然總會在對應的時節,對應相應的物候。最好的食物,也是這樣順時而生。 霜降,就到了山藥最好的時候了。 “ 霜降之後吃山藥 ” 霜降後養生尤為重要。霜降之時,在五行中屬土,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係上,此時 與長夏同屬土,所以應以淡補為原則,並且要補血氣以養胃。飲食進補當依據食物的性味、歸經加以區別。飲食調養方面,此時宜平補,要注意健脾養胃,調補肝腎。而山藥則是平補的最佳選擇。 《神農本草經》山藥為上品之藥,“補虛羸,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因其藥食同源效用廣泛,人們多默而視之不解其效,本文講述張錫純臨床妙用山藥,拾遺補闕,臨床施治效用不菲,堪稱藥用膳食珍品,醫者莫可錯失。 “ 山藥的妙用 ” 張錫純,清末民初的著名醫家。從醫數十年,注重臨床實踐,遵古不泥古,學驗俱豐,創新頗多。對藥物的認識,臨證遣藥組方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他十分推崇山藥,其所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在治療內科病症的141箇中應用生山藥的就有49個。並善用山藥粥治療多種疾病。張氏積數十年經驗,用山藥救急拯危。認為:山藥能滋陰又利溼,既滑潤又收澀,健脾補肺,固腎益精。在滋補藥中屬“無上之品”“宜多服常服”。他對山藥的推崇真可謂“情有獨衷”。 山藥古稱薯蕷。宋代因避宋英宗(名曙)、唐太宗(名豫)之諱,而改稱“山藥”。由於河南懷慶府轄區盛產山藥,且所產山藥最為地道、質量最優故又名“懷山藥”。錫純大師用山藥治療多種疾病病案舉不勝舉,現從湯劑中的山藥配伍和山藥粥療兩個方面,概括介紹張錫純善用山藥之妙。 張氏遵循古訓、勇於創新。先生積數十年之經驗,用山藥救急拯危。認為山藥既滋陰又利溼,能滑潤又收澀。健脾補肺,固腎益精,在滋補藥中成為“無上之品”。他指出: “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澀氣化,寧嗽定喘,強志育神。” 故可主治瀉洩久痢,久喘虛喘,淋病遺精,虛勞久渴,帶下產後,血證尿頻等證。主張生者煮汁飲之,或生者軋細煮粥,或軋細蒸熟,忌炒用。若用於救脫,則劑量可用至100克~200克以上。 山藥+滑石治療瀉痢 一人,年五十,於暑日痢而且瀉,瀉痢紅色,下墜腹痛,噤口不食,兩旬後精神昏憒,氣息奄奄,診其脈細數無力,肌膚髮熱,心中亦熱,舌有黃苔,遂用滋陰清燥湯。滋陰清熱,健運利水,瀉熱補虛,一舉兩得。生山藥半兩,滑石一兩,生杭芍六錢,粉甘草三錢,一劑諸病皆見愈,可以進食,又能服一劑痊癒。此方妙在山藥配滑石,一補一瀉,一澀一利,一溫一涼。重用山藥偏溫,汁漿黏稠,大補真陰,大固元氣;滑石性涼,善清上焦胃腑之熱,淡滲利竅,清膀胱之熱,利小便而止瀉洩。 山藥+龍眼肉、木賊治療赤白痢 天津李氏婦,年過四旬,患痢三年不愈,即稍愈旋又反覆。其痢或赤或白或赤白參半,且痢而兼瀉,其脈遲而無力。平素所服之藥,宜熱不宜涼,其病偏於涼可知。俾先用生山藥細末,日日煮粥服之,又每日嚼服蒸熟龍眼肉兩許,如此旬日,其瀉已愈,痢已見輕。又俾於服山藥粥時,送服生硫黃細末三分,日兩次,又兼用木賊一錢,淬水當茶飲之,如此旬日,其痢亦愈。 山藥+牛蒡治療腎不納氣 牛蒡子體滑氣香,潤肺利肺,可防止久服山藥之壅,故山藥配牛蒡是止嗽最佳配伍。一補一疏,寧嗽定喘,安肺之功,屢試不爽。張氏治一人,年四十餘,素有喘證,其脈五至餘,右寸浮大,重按即無。肺脾腎虧損,腎不納氣治以雪沃湯。生山藥一兩半,牛蒡子四錢,同煎去渣調入柿霜餅六錢,連服二次痊癒。 山藥+雞內金、水蛭治療月信不通 凡室女年十五以上而月信不通,或經行復閉,飲食減少患者,每以山藥末八錢或一兩,煮作茶湯,調以紅蔗糖送服雞內金末五分,每日二次,用點心服,月信自通。張氏認為山藥善養血,雞內金善通血,是通月信最要之藥。又雞內金多用恐傷氣分,以山藥培元氣而制之。 張氏還常以山藥末煮湯,加紅蔗糖調味,送服水蛭末六分,日再服,當點心用之,久則月信自通。 山藥+人參、附子回陽救逆 人參、附子能救逆回陽,須得山藥收攝,保全下焦氣化,方能化下焦虛寒,收攝下元,而有一陽來複徐徐上升之機。張氏曾治陳禹廷氏,呼吸氣短下墜,小便不禁,下焦甚涼,肢體無力,脈沉濡,以本方一劑獲效。再以山藥合芪術升柴鞏固療效。 山藥+山萸肉治療虛脫 張氏治一妊婦,得霍亂吐瀉胎忽滑下,神氣頓散,心搖搖似不能支,脈若有若無,氣息奄奄。先以山萸肉六錢煎湯灌下,繼則以山藥、山萸肉各二兩煎服徐徐溫飲,精神頓復。再以山藥粥善後。 山藥+麻黃治療喘咳 張氏曾治於志原,年二十餘,孟冬得喘,遷延月餘,喘逆加劇,脈浮無力,數近六年,系肺中之風猶存,而病久肝腎之陰已傷。欲補肝腎,恐戀邪不去;欲祛風邪,恐尤更傷陰分。張氏以麻黃三錢配合山藥二兩,水煎臨臥服下,得微汗,喘愈強半,繼以山藥粥預後。 山藥+石膏治療灼熱 張氏曾治馬姓幼女,溫病旬日,周身灼熱,煩躁不安,精神恍惚,脈搏數,病勢危險,此為外感實熱而陰分虧損。張氏即用生石膏兩半,配合生山藥一兩,煎熬二茶盅,徐徐頻飲。連進二劑,灼熱已退,大便得通。清熱不傷陰,滋陰不礙溫。 山藥+黃芪、三七治療胃脘痛 曾治徐氏婦,年近三旬,得胃脘疼悶證,此為“中焦氣化凝鬱”所致,用山藥,黃芪培養中焦氣化後,諸症大減,加三七沖服諸病皆愈。 山藥粥療 用山藥作粥治療疾病是祖國醫學寶庫中藥粥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山藥粥療法治療疾病,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並深為歷代醫家所重視。用山藥制粥以延年益壽,在民間美稱之為:“神仙粥”。敦煌藏金閣發現的《呼吸靜功妙訣》後附載文曰: “神仙粥,山藥煮熟去皮一個,雞頭實半斤,煮熟去殼搗為末,入粳米半升,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 此粥善補虛勞,益氣強志,壯元陽,止瀉精,神少。可謂山藥作粥的最早文獻。還有宋代《神巧萬全方》中的“薯蕷拔粥方”、元代《薩謙齋經驗方》記載的“山藥粥”治久洩等。 特別是張錫純積數十年之經驗,以山藥為主創制了無米的藥粥,對“山藥粥”的應用,真可謂得心應手,靈活多變。他以“山藥粥”為基本方,根據病情,創制了“珠玉二寶粥”、“三寶粥”、“薯蕷半夏粥”、“薯蕷雞子黃粥”、“金玉羹”(薯蕷、慄、羊汁)、“甜羹”(薯蕷、菘菜、芋、萊菔子)等名方深受民眾歡迎。 張錫純認為,外感溫病“純乎溫熱”,內傷病“陽盛陰虛者實為十分之八九也……臨證之際,以急急保其真陰為急務”,強調“治陰虛專責重於脾”的理論,重申 “陰虛之甚者,其周身之血脈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漿最多之藥,滋臟腑之陰,即以溉周身之液”, 其治療首選山藥,且皆以山藥為主。他認為山藥汁漿稠黏,以之作粥,大有留戀腸胃之功,得藥力吸收輸布。 嘗治一室女,溫病痰喘,投以小青龍加石膏湯,又遵《傷寒論》加減法,去麻黃,加杏仁,喘遂定。時已近暮,一夜安穩。至黎明喘大作,脈散亂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數,此將脫之候也。取藥不及,適有生山藥兩許,急煮汁飲之,喘稍定,脈稍斂,可容取藥,方中仍重用山藥而愈。 一室女,月信年餘未見,已成勞瘵,臥床不起。治以拙擬資生湯,復俾日用生山藥四兩,煮汁當茶飲之,一月之後,體漸復初,月信亦通。見者以此證可愈,訝為異事。 一婦人,產後十餘日,大喘大汗,身熱勞嗽。醫者用黃芪、熟地、白芍等藥,汗出愈多。後愚診視,脈甚虛弱,數至七至,審證論脈,似在不治。俾其急用生山藥六兩,煮汁徐徐飲之,飲完添水重煮,一晝夜所飲之水,皆取于山藥中。翌日又換山藥六兩,仍如此煮飲之。三日後諸病皆愈。 一人年四十餘,得溫病十餘日,外感之火已消十之八九。大便忽然滑下,喘息迫促,且有煩渴之意。其脈甚虛,兩尺微按即無。亦急用生山藥六兩,煎汁兩大碗,徐徐溫飲下,以之當茶,飲完煎渣再飲,兩日共用山藥十八兩,喘與煩渴皆愈,大便亦不滑瀉。 張氏以山藥為“無上之品”,對山藥性味功能的認識,真可謂慧眼獨具,識見卓然。既用治虛損,也可施用於外感實邪;既可與溫陽藥為伍,又能與滋陰藥佐使;既能收斂澀腸,又能利尿通淋,尤其以山藥救急拯危,有發前人未發之旨,其對山藥獨特情懷,足資後人楷模。 今人用懷山藥抗衰益壽、健脾、潤肺、固精。治療胃酸過多症、胃下垂、慢性腹瀉及消化不良、嬰幼兒腹瀉、糖尿病、療胃腸術後併發症、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等等,也取得了顯著的療效。願今人習大師之風範,不斷將“懷山藥”這個譽滿中外的一品良藥,發揚光大,造福人類。 團購正宗溫縣鐵棍山藥 5斤只要79元 注:收到貨後,請及時把山藥從箱子裡拿出來,網套摘掉,放到陰涼乾燥處攤開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