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中醫治驗

胃食管反流中醫治驗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以食管下括約肌(LES)功能障礙為主的胃食管動力障礙性疾病,是一種消化系統的常見疾病,其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在發病人群分佈上,男女發病無明顯差異。


其具體的發病機制多見於LES功能障礙致使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同時食管的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而發病。燒心、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見的典型症狀,常在餐後1小時出現,也可在夜間入睡時發生,常伴有上腹脹痛、胃脹、噯氣、噁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狀。當反流物持續刺激食管甚至肺部時,常引起胸背部疼痛、咽喉不適、吞嚥困難、慢性咳嗽、支氣管哮喘、慢性喉炎、牙侵蝕症等食管外症狀。隨著病情的進展還常伴有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狹窄、巴雷特(Barrett)食管等合併症。


西醫對於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主要在於控制症狀,予促胃腸動力藥(如多潘立酮、莫沙比利、依託比利)、抗酸藥(奧美拉唑、雷尼替丁)等治療。患者病情易出現反覆。


中醫病因病機

胃食管反流病可歸結於“吐酸”“嘔苦”“吞酸”“嘈雜”“食管癉”等中醫疾病範疇,與肝、肺密切相關。其病因主要責之飲食、情志、稟賦等因素,風寒之邪通常會作為誘因加重症狀,正如張介賓所言“造酒”之比喻,即造酒所以酸不一定因熱而成,水漿冷積既久,亦可成酸。風寒內襲,胃陽不足以暖土,則其運化必遲,食物運化既遲,則停積不行而為酸為腐,產生痰溼、溼熱、逆氣、瘀血等病理因素,漸致中滿、痞隔、洩瀉等證。脾胃日衰,母病及子,累及肺金,肺氣失於宣降,漸成肺脾兩虛之候。總而言之,本病病機分虛實兩端,多見由實致虛


筆者認為,胃食管反流病是脾胃功能異常的表現,初期實證居多,病久則漸露虛證,病機的關鍵在於中焦氣機的紊亂。脾胃為倉廩之官,剛柔相濟,燥溼相合,陰陽互制,共司受納腐熟、運化水谷之職。脾體陰而用陽,以升為健,胃體陽而用陰,以降為順,脾胃升降相依,為全身的氣機調節的重要樞紐。飲食不節,食積於胃,脾胃受損,胃氣上逆,見噯氣、呃逆、胃脘脹滿等症狀。情志不暢,肝氣內鬱也是導致脾胃氣機受損的重要病機。正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所云∶“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肝膽屬木,脾胃屬土,在五行生剋關係中,肝木剋制脾土。脾胃虛弱則見土虛木乘之象,肝木亢盛則發為木鬱土壅之候。若氣鬱少陽日久,木氣恣橫無制,易化火生酸,火性炎上,肝火夾胃氣上逆,則出現口苦、燒心、反酸等症狀。


肝火旺盛除了乘其所勝之脾土之外,同樣可以反侮其所不勝之肺金,肺金原本克肝木,如今肝木旺盛,肺力有不逮,不能制約,反被克伐,燒灼津液,煉津成痰,致肺陰虧虛。有形之痰膠於胸膈之內,無形之痰隨氣機升降,上至咽喉,而見咽喉不適,如有痰梗,胸膺不適,劇者咳嗽咳痰。


病情遷延日久不愈,則發為噎膈難治之證。是以《證治匯補》諄諄而教之曰:“吞酸,小疾,然可暫不可久,久而不愈,為膈噎反胃之漸也。”為人醫者,不可不慎;治此病者,不可不知。




治療

筆者治療胃食管反流以調節脾、肝、肺三髒功能為治療要點,從健中陽、疏(舒)肝氣、滋肺陰出發論治該病。


健中陽即健運脾胃之陽氣,正如李東垣所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筆者認為健運中陽主要在於消食化積、補益脾氣兩個方面。積食不消,痰溼內生,脾胃陽氣不得升發;脾氣不足,胃氣難降,腐熟水谷之力弱,加重食積,兩者互為因果。胃食管反流患者常見食後腹脹,自覺有物堵於胃脘不得下傳,甚則有物上逆與喉,乃脾虛食積之典型症狀,當以補虛、消食合而治之。夾有食積之脾虛,補益之藥首選補中有通之品。白朮補運皆可,即可補脾又可運脾,是脾虛夾有實邪的不二之選。焦六神曲、麥芽、雞內金等消食藥促進脾胃運化,助胃氣得降。焦六神曲氣味甘溫,平胃氣,理中焦,除酒面之食積,《本草經疏》指出其“性專消導,行脾胃滯氣”。麥芽甘而微溫,消食和中下氣,現代藥理學認為其含消化酶及維生素B,有助消化作用。雞內金甘平,健運脾胃,善消一切食積。張錫純言麥芽“雖為脾胃之藥,而實善舒肝氣”;《要藥分劑》謂雞內金“雞肫皮入肝、脾、大腸、膀胱四經。為除熱止煩之品”,二藥合用以收肝脾同治之效。若是脾虛兼見胃陽不足,患者氣短精神少而生熱者,當以生黃芪、人參、甘草昇陽除熱。《素問·調經論》雲:“陽虛則外寒。”若患者陽虛甚,出現胃脘喜溫、惡冷食、四肢發涼等症時,當以乾薑溫化中焦溼土,促中陽升發;若陽虛進一步發展,累及腎陽,則當補火助土,予肉桂、附子等溫補元陽之物。


疏肝氣之意即條達肝之鬱氣,筆者常用藥物有柴胡、白芍、佛手、香附等藥。肝為風木之髒,有相火內寄,體陰而用陽,胃食管反流病多與肝氣內鬱、陽氣過亢相關。肝木性剛,如升動過度,當降不降,則發為氣逆之病。故以柴胡、白芍二藥合用,乃疏肝平肝的不二之選。柴胡輕清辛散,能引清陽之氣從左上升,以疏調少陽之氣,繼而還可理肝脾,調中宮,消痞滿;白芍酸寒收斂,能斂津液而護營血,收陽氣而洩邪熱,益養肝陰,平抑肝陽。香附疏肝理氣,入血分,對於氣滯血瘀之證亦有良效。若見有刺痛、舌暗、舌下靜脈曲張等血瘀之象明顯者,可配以莪術、丹參、紅花行氣化瘀。佛手在行肝氣的同時善於止痛,常用於肝氣不舒引起的脅肋部疼痛,配合延胡索、白芍效果更佳。肝膽氣鬱,溼熱上炎,口苦明顯者,可加鬱金、焦梔子清利溼熱。若溼熱犯及脾胃,出現吞酸燒心等肝胃鬱熱之證,從《丹溪心法》以黃連、吳茱萸合用,清洩肝胃蘊熱,同時輔以炒海螵蛸、煅瓦楞子等制酸降逆之品以收全功。若患者口苦反酸,面黃,小便灼熱,兼見舌紅脈弦,是少陽火鬱之象,予虎杖、垂盆草、海金沙、車前草、鬱金等藥清洩肝火。若肝腎陰虧日久,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兼見飢不欲食、口乾、舌紅脈細弱或虛弦等陰虛之證時,予麥冬、北沙參等益養肝腎之陰,滋養脾胃之津,而不可貿然使用清洩之品。


滋肺陰之意即滋養肺之陰液,肺為嬌髒,喜潤而惡燥,肝氣反克於肺,消爍津液,肺不堪其暴,肺陰受損,失卻濡潤,宣降失司而為燥咳,肺氣亦不平也。是故當先滋其陰,肺陰以復,則調氣易也。筆者常用五味子、麥冬、桔梗之品宣降肺氣,滋養肺陰。五味子味酸,性溫,降也。陰中微陽,最能添益腎水,滋補肺金,尤善潤燥,虛則補其母,腎水可生肺金。麥冬味甘,性涼,能入胃以養胃液,開胃進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於肺,定喘寧嗽,有引肺氣清肅下行,統調水道以歸膀胱之妙用;桔梗能升能降,能散能洩,四性皆具。兩藥相合,使升降濡潤之中,更兼具開通之力。升降相配,以復肺主宣肅之能。


肺主氣,氣常則順,氣變則滯,滯則一切有形血食痰涎易生。若氣機不利痰溼內生,患者常見脘痞納呆、肢體困重、舌苔厚膩等,筆者常用半夏、蒼朮、厚朴,三藥苦辛,凡味辛之至者,皆稟秋金收降之性,其能降胃安衝,所以能止嘔吐,能引肺中、胃中溼痰下行,納氣定喘。若患者咳嗽經久不愈,出現咳聲低微、食減便溏、短氣乏力,多為肺氣久虛,累及脾臟,為土不生金之候,此時可用培土生金之法,投以人參、白朮、茯苓、白扁豆健脾益肺,以復肺氣,健脾臟。


若出現吞嚥不暢、胸骨後痞塞不適,則應當考慮從噎膈論治。《臨證指南醫案·噎膈反胃》雲:“氣滯痰聚日壅,清陽莫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漸至矣。”噎膈是以進食梗塞不順,甚則食物不能下嚥到胃,食入即吐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病證。噎膈屬難治之病證,一經發現,應儘快結合西醫學檢查手段,查明病因,爭取早期診斷,進行早期對症治療。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