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斑駁,小心脾胃問題

舌苔斑駁,小心脾胃問題

小編導讀

地圖舌,中醫學又稱“花斑舌”“花剝舌”,舌苔看上去像地圖一樣不規則脫落,多發於兒童,中青年中也有發生,是因為脾胃溼熱、氣陰兩虛引起的,李元聰教授對此辯證施方頗有心得,下面請跟隨小編一起通過醫案學習體會。

地圖舌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淺表性非感染性舌部炎症,舌背絲狀乳頭剝脫,病損形態類似地圖標誌的蜿蜒國界,故稱地圖舌。其病損的形態和位置多變,又稱遊走性舌炎。兒童多發,以6個月~3歲小兒為多,亦發生於中青年,成人中女性多於男性。該病患病率有報道達0.1%~14.1%。本病屬中醫學的“花斑舌”“剝舌”或“花剝舌”範疇。

病因病機

1.脾胃溼熱

脾開竅於口,脾胃素虛,運化失司,溼熱蘊結中焦,上蒸於舌所致舌苔花剝呈地圖狀。

2.氣陰兩虛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生化不足,氣虛津少,舌失氣、津濡養髮為本病。

辨證要點

1.脾胃溼熱證

舌苔花剝,中間色紅,邊緣黃白,稍凸隆起呈地圖狀。伴口乾不欲飲,肢體睏倦,腹脹納差,大便溏,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

2.氣陰兩虛證

舌苔剝脫呈地圖狀,中間色紅光亮,周圍邊緣色白或黃白稍隆起。身體消瘦,面色無華,倦怠無力,納差食少。脈細數無力。

病案舉例

01
脾胃溼熱之地圖舌

邢某,男,14歲,學生。2007年8月4日初診。

母代訴患兒6歲時一次高熱後出現舌背易開裂,去西醫院看病,診為地圖舌,給服維生素類藥,時好時差,隨著一天天長大,症狀逐漸在加重,來診要求中醫藥治療。檢:外觀精神可,舌背見舌苔呈花剝樣,中間略紅,邊緣呈黃白色,身體消瘦,食慾稍差,小便黃,大便有時幹,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診斷: 地圖舌。

辨證:脾胃溼熱。

治則:清熱利溼,健脾和胃。

方選瀉黃散合四君子湯加減:黨參10g,焦白朮10g,茯苓10g,薏苡仁10g,黃連3g,生地黃10g,藿香5g,麥冬10g,淡竹葉5g,防風10g,牡丹皮5g,甘草3g。7劑,日1劑,水煎服。

8月12日二診:藥後飲食明顯改善,二便可,舌部無明顯不適感,原方去黃連,加石斛10g,7劑,日1劑,水煎服。

8月20日三診:花剝苔明顯好轉,改服參苓白朮散鞏固療效。

觀察半年,病情穩定。

02
氣陰兩虛之地圖舌

梁某,女,22歲,在校學生。2009年3月21日初診。

訴舌背不適兩年餘,曾於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地圖舌,服用維生素C和消炎藥(藥物不詳),效果欠佳,今於我處就診求治。檢查:口內衛生狀況尚可,舌背見舌苔剝脫呈“地圖狀”,伴面色無華,倦怠乏力,口乾,便結,舌質淡白,脈細數無力。

診斷: 地圖舌

辨證:氣陰兩虛

治則:益氣滋陰,健脾養胃。

方選沙參麥冬湯加減:黨參10,黃芪10g,麥冬10g,玉竹10,生扁豆10g,生地黃15g,玄參10g,牡丹皮10g,白朮10g,甘草5g,桑葉10g,白芍10g,薏苡仁15g。10劑,日1劑,水煎服。

4月3日二診:藥後精神狀況明顯好轉,偶有口乾症狀,原方去黨參,加西洋參5g (單煎兌服),石斛10g,10劑,日1劑,水煎服。

4月14日三診:地圖舌漸愈,舌已無明顯不適,改服參苓白朮散鞏固療效。

觀察半年,病情穩定。

心得體會

地圖舌患者一般無明顯自覺症狀,偶遇辛辣食物有刺激、燒灼不適感,易反覆發作,症狀不明顯時一般無需特殊治療。中醫益氣養陰、健脾利溼等治療有助於改善其症狀。另外,囑患者加強口腔衛生,注意舌部清潔尤為重要。

中醫特色治療口腔疾病

   

《李元聰口腔疾病中醫診療心得》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分從醫心得、辨證心得、治法心得、用藥心得、用方心得、診療心得六部分介紹。基本上涵蓋了李元聰教授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40餘年的做人做事的心得體會。書末附有李元聰教授近20年所撰論文摘要和方劑索引。本書以心得體會為主軸,秉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如複發性口腔潰瘍、口腔扁平苔蘚、舍格倫綜合徵、灼口綜合徵、口腔黏膜下纖維化以及口腔癌術後的中醫藥治療等從整體出發進行辨證治療,克服了單純西醫治療所帶來的療效不穩定和毒副作用,從病種和內容方面所佔比重較大,突出中醫中藥治療這些疾病的特點特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