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點擊上圖有福利
明年2024年3月10日,是“大俠”金庸誕辰100週年紀念日。
作為一個時代的神話,金庸被稱為“文壇聖俠”,是武俠小說作家界的“武林泰斗”。
浙江文學館今天正式面向公眾開放,開館之際就為大家送出一份大禮,推出“俠之大者 百年金庸”紀念特展,今年剛好也是金庸逝世五週年紀念。
1955年2月8日,當查良鏞第一次將“鏞”字拆成“金庸”為筆名,在香港《新晚報》寫下《書劍恩仇錄》第一個字時,江湖上就多了一位俠客——金庸。
先生椽筆一揮,撇捺如刀,刀劍入夢,江湖之上,多少俠義肝膽在文字間流淌,幾番回味,總覺文字太輕,寫得下江湖俠義,藏不住家國情懷,和那一縷悠遠綿長的江南情誼。
世人愛金庸、讀金庸、念金庸,感嘆先生大鬧一場的傳奇人生。小說家、專欄隨筆作家、影評家、電影編劇……每一個筆名及其著作,新聞時事評論家、《明報》創始人、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的港方召集人……每一重身份的疊加,或許才能看到金庸先生“筆的鬥士”的風骨全貌。
“江湖一夢”背後的家園故事,有書香悠遠,有戰亂紛飛,那個赤手空拳南去的青年,在艱難困苦的歲月裡,用笑傲江湖的心態,成長為了一名真正的大俠。
先生留下的,是筆墨文人的風骨,亦是俠之大者的氣概。
五年前的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去世,從此江湖上少了一位俠客。
金庸1959年在香港創辦《明報》,出版報紙、雜誌及書籍,1993年退休。1955年開始從事武俠小說創作,處女作《書劍恩仇錄》發表後即一鳴驚人,至1972年最後一部《鹿鼎記》,先後出版15部武俠小說。
金庸的武俠小說傳承了中國文學“感時憂國”的歷史意識,在虛擬的江湖世界中描寫了人性,構建了當代通俗小說的新時空。他以小說為載體,連合了上下數千年的民族精神。從中原到邊陲、進大漠、上草原,在名山與大川之間,傾訴著家國情懷和肝膽柔情。金庸的小說及據此改編的影視劇,創造了中國文學文化的一個“超級神話”,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俠之大者 百年金庸”紀念特展,有關金庸生平和成就的各類展品逐一呈現,手稿、珍藏版圖書、珍貴照片……近500平方米的展廳,是金庸先生一生赤子丹心的生動縮影。
本次展覽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浙江省作家協會、嘉興市委宣傳部、海寧市人民政府主辦,浙江文學館、海寧市委宣傳部、海寧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海寧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承辦,海寧市金庸學術研究會、金庸故居、金庸書院協辦,廣州市朗聲圖書有限公司支持。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創造的武俠世界,是數代武俠迷心中最美好的回憶。不論是《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三部曲,還是《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出生於海寧,在海寧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中學畢業後前往上海,並於1948年受派到香港,1955年以筆名“金庸”開始武俠小說創作。自出版以來,金庸武俠小說一直暢銷不衰,正應了那句“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
1997年9月,金庸與楊振寧(左一)、查濟民(右一)等在鹽官觀潮
2003年10月,金庸先生在參觀徐志摩故居時,提筆寫下“七十年後再訪舅氏舊居”留念
1994年4月,金庸在杭州大學金庸著作展覽現場與陳立(右一)老校長、鄭造桓(左一)書記、張金山(左二)親切交談(浙江大學檔案館提供)
1997年4月,金庸與浙大人文學院師生在西湖(浙江大學檔案館提供)
1989年5月,《明報》創刊30週年報慶聚餐會上,金庸和沈寶新(後排左一)向員工祝酒(金庸故居提供)
縱觀金庸一生,武俠小說作家只是其眾多身份中的一個。金庸自1946年進入《東南日報》擔任翻譯記者開始自己的新聞事業。1947年,他受聘入上海《大公報》,次年被派駐到香港,並於1959年創立《明報》。小說家、專欄隨筆作家、影評家、電影編劇、新聞時事評論家、《明報》創始人、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的港方召集人……一個個筆名的切換,一重重身份的疊加,或許才能完整地看到金庸先生的風骨全貌。
據海寧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許玲禕介紹,“此次展覽在前期進行了細緻的籌備,有幸收集到大量資料。經過爭取,此次有多件珍貴照片將首次對外公開。”
本次展覽通過“心繫故鄉桑梓情”、“妙筆江湖書傳奇”、“鐵肩道義鑄風骨”、“歸來仍是少年心”四個主題展區,展示了金庸的事業發展、小說創作歷程及其作品對流行文化的影響等。
自《書劍恩仇錄》啟程,到《鹿鼎記》結束,十七載光陰筆耕不輟,十五部經典久負盛名,無論從文學史的角度,還是武俠文學創作歷史的視角來看,都是一場壯麗的冒險。
金庸武俠小說給我們留下太多的回憶,形成了連載版、修訂版以及新修版等不同版本。
本次展出的小說版本種類繁多,無論是最早的報刊連載本,還是廣為流傳的內地三聯版,以及目前大陸官方授權的廣州朗聲版,包括英文版、法文版、日文版等外文版都能在這裡看到。
其中由香港明河社出版的《金庸作品集》是第一次以合集形式面世,另有首版僅發行300套的仿古宣紙線裝本作品集版本也在其列。
此外,《天龍八部》的珍貴手稿以及金庸在文化和學術領域的各類獎盃、聘書,六次回家鄉海寧的珍貴照片也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
此次展陳內容較為完整地展現了金庸一生歷程及其作品,同時也是首次將金庸與海寧的珍貴資料呈現在海寧以外的展館中。
近年來,金庸武俠小說的數字化閱讀產品、周邊文創及多元改編作品不斷湧現,有聲書、漫畫、繪畫、手遊等為讀者帶來了豐富的視聽閱讀體驗和互動參與感。為了讓觀眾能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沉浸式觀展,更好地瞭解金庸生平,展廳內特別打造了融合閱讀板塊,內設朗聲百聽融合閱讀空間,以及兩套朗聲版的金庸小說,可供大家免費聽閱。
“俠之大者 百年金庸”紀念特展免費向公眾開放。大家可以免費預約觀展,參與現場拍照打卡的觀眾還能在省文學館一樓服務檯,免費領取一套限量定製的明信片喲!
對於眾多金庸迷來說,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好消息,明年三月,在金庸先生百年誕辰之際,金庸的家鄉浙江海寧還將推出系列活動。屆時,金庸故居、金庸書院也將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各地金庸粉絲。
規模僅次於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浙江文學館,今天正式開館!
浙江是文學大省,這是每一位浙江文學愛好者的夢許之地,屬於每一個人。
浙江文學館是規模僅次於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國內單體文學館建築,定位為集文獻保存、文學產業基地、展覽、資料檔案於一體的綜合省級文學場館。
今天浙江文學館的開館,同時意味著“四館一中心”的之江文化中心,已全面向公眾開放!
這裡有著全國首個文學數字體驗廳,利用大數據科技讓你與浙江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文學大咖相遇。
尤其推薦中小學生一定一定要來逛一逛,唐詩宋詞裡的經典場景、語文課本里的名場面…..來這裡,簡直就是鮮活的教材,分分鐘讓你走進語文課本!
魯迅裡的《故鄉》、郁達夫的《遲桂花》、戴望舒的《雨巷》、茅盾的《春蠶》、蘇軾的《念奴嬌》、李清照的《浣溪沙》、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真的,很多背不下來的詞,記不住的名家,也許來文學館逛逛,很快就刻在腦子裡啦。
浙江文學館展陳面積7002平方米,以“文學點亮人生”為主題,共設9個展廳(含6個主題展廳和3個臨展廳)。
浙江文學館(院)長程士慶介紹,浙江文學館最大的亮點,也許並不是依靠文學藏品實物的展陳,而是通過文學作品經典場景呈現,使觀眾、讀者身臨其境,讓浙江文學館“立”起來。
在浙江文學館,可在魯迅的旗幟下以筆為刃、以墨為鋒,“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也可與金庸一起馳騁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看“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浙江文學館還將不定期開設文學脫口秀,展示古代詩路裝置,更有經典作品場景的戲劇還原。面向公眾,“週週有講座、月月有活動、季季有展覽”。
浙江古代文學史展廳分為上下兩個空間。下層空間以年代為線索,講述浙江的文學發展歷史。每個區域用不同的設計形式展現對應時代的文風、文人及文學作品。
上層空間利用建築特點,營造一個身臨其境、震撼視覺的大型投影秀。
整個設計打破時間屏障,帶領觀眾穿越千年,領略浙江古代文學的萬千氣象。
浙江現當代文學史展廳講述了浙江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發展。
在近現代歷史變革的動盪中,浙江作家將文化基因發揚光大,推動了中國文學的新舊轉換。以魯迅、茅盾兩位文壇巨擘為代表,浙江現代文壇湧現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鑄就了中國現代文學半壁江山。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當代文學承續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的優秀傳統,為文化強省釋放出前所未有的文學能量。
他們登上了中國現代文學的舞臺,引領了中國新文學發展的潮流,也印證了“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半部在浙江”的說法,成就了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輝煌歷史。
比如,“引領潮流”重點展示了浙江現代文壇出現的兩位巨擘:魯迅和茅盾。通過展示魯迅與故鄉的事蹟、著譯年表、相關作品和譯本,以及茅盾的成長曆程、生平事蹟、作品手稿等內容,再現了他們在現代文學領域作出的卓越歷史貢獻。
又比如,“大家方針”以群像的形式展示以郁達夫、徐志摩、戴望舒、施蟄存、艾青、夏衍、豐子愷、梁實秋、穆旦、徐訏、朱生豪等為代表的現代文學大家的非凡創作成就。他們宛若燦爛的星辰,閃爍在現代文學天空,在各個領域都顯示創造活力,引領現代文學發展潮流。
宋韻浙江經典作品場景展廳分為 “寓情理”“寄桃源”和“繪世情”三個篇章。
展廳以宋代與浙江相關的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為表現內容,以宋代經典繪畫作為視覺表現方式,體現宋韻之美。
三個板塊內容分別表現典雅敦厚的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美學、寄情于山水的理想情懷和豐富多元的市民生活。
採用沉浸式影像空間、當代藝術裝置作品和文學作品對應展示等方式,分別展示魯迅作品中的故鄉、茅盾以《春蠶》為代表的 “農村三部曲”、 郁達夫的《遲桂花》、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經典作品的場景。
你可以通過現場還原和沉浸式的體驗,感受文學大家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在這裡,你可以邂逅浙江現代作家經典作品中的體驗場景:魯迅與紹興烏篷船、百草園,茅盾與江南民俗風情,郁達夫與富春江水,戴望舒與杭州幽深小巷,艾青與這片愛得深沉的土地……透過—張張作家名片和紛繁的文學意象,呈現出獨特的浙江地域人文景觀,讓您直觀地感受到20世紀浙江社會風雲的變幻和風土人情的魅力,體會到書寫時代變革精神的思想和藝術激情。
首先讓我們走進魯迅筆下的“故鄉”。紹興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點,魯迅就是從這裡走向世界。他書寫的紹興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地理空間,更是一個寓意深厚的文化場域。我們營造了一幕幕生動的故鄉場景,帶您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領略魯迅開闊的視野,寬廣的胸襟,對“新的生活”的美好向往。在轉角處,我們通過故鄉的烏篷船、兒時夥伴、創作背後的故事等內容,生動地詮釋了《故鄉》的文學內涵。您還可以在旁邊的小窗口觀看魯迅相關的影片。
隨後映入眼簾的是郁達夫的《遲桂花》的場景體驗空間。桂花不僅是《遲桂花》中的文學意象,也是杭州的市花,深受廣大市民熱愛。您可以在此感受到小說表現出的對作為“自我”存在的“人”及其心靈世界的細膩描繪和深情抒發。
接下來進入的是詩意空間,這裡集中展示了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雨巷》用象徵手法表達出對“人”的“理想”生活和對“美”的熱烈追求;艾青則選擇“土地”“太陽”等意象,凝聚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表達對光明的執著追求,我們將再現艾青筆下的這片“愛得深沉”的土地,讓您感受到他對祖國大地和人民的深情表達。
最後映入眼簾的是《春蠶》主題場景體驗空間,這裡集中展示了《春蠶》文本解讀、《農村三部曲》:從現代世界看中國以及希望之蠶三部分內容。
浙江文學館文學數字應用體驗展廳作為落戶浙江文學館的中國新時代文學大數據中心的展示窗口,是基於智慧場館和文學大數據平臺的數字化展廳。
展廳設“文學是什麼”“文學在當下的意義”“百年後的文學是什麼樣”三個主題展區,通過多樣化的數據展示和展項設置,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視角解讀文學數據,在文學與觀眾間建立層層鏈接。
位於浙江文學館四樓的數字體驗廳作為全國首個文學數字體驗廳,其中所有的展項內容均依託於龐大的文學數據,並通過大數據中臺保持隨時更新。
很多人對文學最早的接觸和最深刻的印象,往往來自於語文教科書。這裡有《示兒》裡壯志未酬的慨嘆,有《背影》裡對父親的深情記憶,有《故鄉》裡挽留不住的鄉愁……這些課文不僅教會了我們語文知識,讓我們在閱讀中感受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更預告了很多不期而至的人生境遇。它們是我們成長路上的指南針,引導著我們走向成熟和智慧。初讀不知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
在這裡,我們希望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邀請您參與“您最難忘的課文”投票,您的選擇將會豐富這一展項,讓更多人瞭解到不同人心中最難忘的課文,共同回味那些陪伴我們成長的經典之作。
數字體驗空間的亮點,就在於這幅基於《浙江通志·文學志》製作的數字長卷,以歷史為經、藝術為緯,以文學為魂、數字為形,呈現浙江文學悠悠歷史。通過聯通文學大數據中臺,這幅長卷實現了與時俱進、實時更新,為您呈現浙江文學繼往開來、蓬勃發展的精彩篇章。
“後之覽者,亦將之有感於斯文”。當年王羲之的感慨,像是一則文學預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年歲不同、閱歷深淺,對文學的感觸也會各有差異。在“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展項,聯通文學大數據中臺,以年歲為線,勾連出同一年齡不同作家、同一作家不同年齡的代表作品、經典金句。您可以看到不同年齡段作家的創作風格和主題變化,也可以感受到他們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思考和感悟。
浙江兒童文學在中國兒童文學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兒童文學空間是落戶浙江文學館的當代兒童文學創作研究中心的展示窗口,呈現一個可沉浸、可體驗、可探索的兒童文學場域。
展廳分主題形象、故事世界、文學階梯三大區域,展示童話寓言、詩歌散文、小說漫畫、科幻科普等浙江兒童文學優秀作品。從“眼、耳、鼻、身、意”五感出發,設置展示形式,讓兒童文學可感、可觸,更加真實生動。
說起兒童文學,就不得不提到浙江在中國兒童文學界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現代兒童文學體系建構的原點,是從浙江開始的,浙江是最早提出‘兒童本位’這個現代兒童文學概念的策源地之一。”文藝報副總編、知名文學批評家劉頲評價。
放眼當下,每屆的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上,先後留下了田地、李建樹、冰波、謝華、王曉明、孫建江、趙海虹、湯湯、孫玉虎等浙江作家的名字。
其中,不乏像冰波、謝華、湯湯這樣的全國文壇領軍人物、創作力旺盛的名家,也誕生出像孫玉虎、小河丁丁這樣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70後、80後青年兒童文學作家。
週二至週日 09:00-17:00(16:30後停止入場)
浙江文學館(杭州市西湖區江涵路300號之江文化中心)
地鐵線路:6號線之浦路站/楓樺西路站(之江文化中心站)
324M路區間/1499路/500路/1411M路/8514路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潘卓盈
攝影 陳中秋
通訊員 黃楓婷 王潞 李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