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裡睡覺總出汗,有一味中藥,越早用效果越好

夜裡睡覺總出汗,有一味中藥,越早用效果越好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夜裡睡覺愛出汗,專業的術語叫盜汗,這個症狀一出來,首先會考慮陰虛,這時候就要注意滋陰了,比較常用的一箇中成藥叫六味地黃丸,這個藥有人用了有效果,有人用了沒效果或者效果不好。

當服藥效果不好的時候,不妨試試穴位敷貼,這就引申出了今天這篇文章的主角——五倍子。

五倍子是漆樹科鹽膚木屬植物的蟲癭,在明清以前,由於推廣的力度不夠,它的功效也就沒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所以應用不是很廣。到了明代,因為一個人的出現扭轉了這種局面,這個人就是李時珍,後世尊稱為藥聖,是中醫史上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李時珍寫了一本書叫《本草綱目》,書中詳細地記載了五倍子的功效,在藥聖不遺餘力的推廣下,加上它確實有很大的作用,能調理很多問題,慢慢地就被大家所熟知,並廣泛地應用於臨床。

那麼,五倍子為什麼能止汗呢?原來五倍子有很強的收斂之性,五倍子是酸的,酸主收主斂,五倍子尤其擅長收斂收澀,出汗的時候,毛孔是張開的,收斂的意思就是把毛孔關上,毛孔一關,體內的津液就不再外洩,汗就少了。

《本草綱目》載:“五倍子其味酸鹹,能斂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

書中還有五倍子止汗的用法:“研末,津調填臍中,縛定。”

很多古籍中也都有記載,用法大抵如此。

五倍子適量,打粉外敷,敷哪裡呢?敷在我們的肚臍上,取打好的粉末,一次的量在3-10克,用水或者醋調成糊狀,再用膠帶粘好,過一個晚上,第二天早起揭掉。

肚臍也叫神闕,我們講中藥外敷的時候,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就是神闕,它很好找,而且很能吸收藥性,把五倍子敷在肚臍上,它的藥性就能通過肚臍被人體吸收,從而達到止汗的目的。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的一個醫案:

有一位男士,四十來歲,這個人身體素質一向很好,只是偶爾會在夜裡睡著了以後出點汗。入冬以後,天氣轉涼,到了晚上氣溫就更低了,但這夜裡出汗的現象不僅沒有好轉,反倒有加重的趨勢,同時他還感到手腳痠軟無力,急躁易怒。醫家給開了方子,方子裡是一些滋陰的藥,這人服用以後感覺效果不太好,於是在複診的時候就依據《本草綱目》中的記載,叫他用五倍子打粉敷肚臍,方法雖然簡單,但還是很有效的,敷了三天,汗出得就少了。

我們這裡講的是盜汗,自汗的人也可以試試這個方法,自汗和盜汗指的都是出汗多,但發生的時間不同,自汗一般發生在白天,白天大量出汗就叫自汗。無論是自汗,還是盜汗,都可以用點兒五倍子,一般在3-5天,有效果就堅持。

也可以一邊敷貼,一邊服藥,盜汗配合六味地黃丸,自汗配合補中益氣丸,內服外用,裡應外合。

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