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歷史題材,如何不再是“中老年特供劇”?

重大歷史題材,如何不再是“中老年特供劇”?
對於很多影視劇創作者來說,重大歷史題材是一直想碰但又不敢碰的領域。


一方面是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國家廣電總局2023年度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項目中,共有10部劇集作品,其中4部均為歷史題材。2024“北京大視聽”重點文藝精品電視劇項目中,只有年代題材、革命歷史題材、歷史題材以及現實主義題材四類。


另一方面,是這一題材的高門檻、高難度。多位影視創作者告訴娛理工作室,作為投入較高、流程複雜、耗時較長的一類題材,他們既擔心在史實上出現紕漏,又擔心戲劇性不夠沒人看。


在2023中國·北京電視劇盛典上,諸多資深行業人士集中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歷史題材以及京產劇這三類題材的創作難點進行了剖析,解惑。如何讓年輕人愛上這類題材?娛理工作室也探尋到了新的風向。


革命歷史題材是“戲”還是“史”?


對於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覺醒年代》編劇龍平平電視劇發展主論壇上解答了一個關鍵問題: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屬性,到底是“戲”還是“史”?


以往,網絡和社會上一直流行一種觀點: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是革命歷史教科書的翻版,是影視化的歷史教科書,它的本質是“史”不是“劇”,不能“戲說”。但龍平平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


毫無疑問的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必須真實,不能任意編造,否則就是篡改歷史。但重大題材的特殊性不能影響文藝作品的根本屬性。從本質上來看,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屬於藝術範疇,它不是去考證歷史,也不承擔揭示歷史真相的功能。它只是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藝術加工的“典型化”了的、故事化了的歷史。


就展現方式而言,任何題材的電視劇主要靠虛構,靠藝術加工。不能按歷史書要求它完全真實,也不能把合理的虛構人物、情節和藝術加工說成是歪曲歷史。


“這就好比《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三國志》是歷史典籍,記錄的是真實的歷史,《三國演義》是藝術作品,是將歷史真實和藝術加工完美結合的典範。如果《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一樣處處真實,那它就不可能成為一部青史永存的文學經典。”


那麼,到底什麼能虛構,什麼能虛構?龍平平的答案是八個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所謂“大事”,指的是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事件、會議、人物、決策等等。時間、地點、人物、過程等都必須真實,有依據,而且不能是孤證。除了這些,都是“小事”,都可以虛構。“小事不拘”是創作的關鍵,也是最難的地方。


比如,《覺醒年代》中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在歷史上沒有文字記載,是一些參與建黨的先驅回憶口述後,經過黨史部門反覆考證確有其事,才被正式寫進《中國共產黨歷史》。然而,“南陳北李”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相約建黨的,並無人得知。


創作時,編劇團隊在史料中發現,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在通往北京的道路上災民遍野,餓殍千里,慘不忍睹。於是,便有了劇中的臘月23日,陳獨秀和李大釗看到的成千上萬災民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決定建立中國共產黨。這就是經過一定藝術加工的、真實的“南陳北李相約建黨”。


《覺醒年代》中還大膽地設計了一些虛構人物。龍平平提到,虛構人物是服務故事化戲劇化的需要。其中一種是有原型的,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比如郭心剛(郭欽光、謝紹敏),張豐載(張厚載),還有一種是功能性的人物,比如《覺醒年代》中爭議很大的柳眉。


“柳眉是為了烘托陳延年,同時幫助觀眾理解無政府主義互助論,去詮釋什麼叫經典的理想主義者?什麼叫“純粹的人”?什麼叫極端意義的家國情懷?柳眉父親柳文耀,民族資產階級代表,兩面性,不能少。”


歷史劇如何走出“困境”?


比起頻有佳作誕生的現實主義題材,近幾年的歷史題材卻陷入了困境。


2022年播出的《風起隴西》雖豆瓣評分高達8.1,但在央八黃金檔的平均收視率僅為0.679%,處於平均水位之下;《山河月明》《大秦賦》都引發了歷史劇“偶像劇化”的爭議;《清平樂》因節奏較慢甚至被視為正午陽光的“折戟之作”;即使是如今豆瓣評分最高的《大明王朝1566》,在2007年湖南衛視播出時也收視平平,導演張黎稱:“這種歷史正劇得到所有觀眾的追捧是不現實的。”


在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看來,在電視時代,很多觀眾看的叫作歷史正劇。還有一類叫作歷史傳奇劇,即以歷史為背景,但主要故事情節是虛構的,比如《鐵齒銅牙紀曉嵐》;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取而代之的更多是歷史虛構劇,即完全虛構出來的古裝故事,沒有確定的歷史年代,也沒有確定的歷史任務,比如《琅琊榜》《慶餘年》等。


而隨著介質的不同,創作者的創作模式也被迫發生了變化。年逾70歲的編劇高滿堂回憶,原來給電視臺做編劇的時候,電視臺的要求是絕對向實。但和網絡平臺打交道後,發現平臺要的東西不一樣。“他給你一個創作流程表,幾分鐘殺人,幾分鐘車禍,幾分鐘變態,哪來的這麼多東西,從哪拼來的,我這條老命幹不過他。”


那麼,在數據倒推市場的創作環境下,傳統歷史劇的出路在哪?很多行業人士不約而同地提出了一個解法——用現代視角拍歷史故事。


導演高希希認為,歷史劇不僅要正確的呈現歷史,更要做到用現代的視角審視歷史、表達歷史。“拿我的《三國》舉例子,當年我們沒有照著《三國演義》中'尊劉貶曹'的歷史觀來拍,而是向前邁了半步,參照《三國志》,對歷史中的人物進行一個重新的視點認清和價值觀的重新提煉,才有了今天還被觀眾津津樂道的曹操的人物形象。”


而能否邁出這“半步”,在歷史的語境裡觀照現實,才是對創作者最大的考驗。只有更貼合受眾心理,映射出現代人的價值觀和時代精神,才能實現歷史劇“以史為鏡”的創作動機。


國家一級編劇、著名作家馬繼紅認為,無論是寫哪一段歷史,著眼點都應該著眼於當下。比如在剛殺青的《鯤鵬擊浪》中,講述了毛主席剛剛畢業,和一群20多歲的湖南人到北京勤工儉學,他們面臨首要問題也是生存。其實這和現在很多大學生北漂、找工作、擇業、經歷愛情跌宕的是一樣的。雖然講的是100年前的故事,但會和100年後的年輕人有共鳴。


從平臺側,阿里影業副總裁、知名影視製作人敦淇觀察到,能用年輕人視角做解讀的重大題材,在優酷後臺數據一般都非常好。他的團隊裡有一個00後的年輕人,今年剛在澳大利亞留學畢業,但當他看完《覺醒年代》後,對黨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從他們的身上看到,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更有愛國主義情懷,因為他們的格局、眼界更大。反過來講,我們不用去說教,他們就會有感同身受的體感。但是要用年輕人的視角,《覺醒年代》的永新導演就解決的非常好。”


京產劇不只有“衚衕大院”


作為一個地域概念,“京產劇”在本次電視劇盛典中多次被提起,並單獨擁有了一個主題論壇。


京產劇指的是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申報備案立項、發行許可的電視劇作品。所以不同於京味劇、京派劇,京產劇是一個屬地管理概念。


可以發現,現實主義題材是如今“京產劇”的主流。《北京大視聽融合傳播綜合評價報告》顯示,2023年1月至9月期間,累計共20部京產劇播出,《夢中的那片海》《父輩的榮耀》《追光的日子》位列綜合指數、傳播指數榜單前3名。而在專家評價中,《父輩的榮耀》則高位領先,《外婆的新世界》《我們的日子》分別位列第2、第3。

無論是數據還是口碑,《父輩的榮耀》都成了2023京產劇的“頂流”,還引發了隔代追劇的現象,19-24歲的觀眾數量佔比高達33.99%。


《父輩的榮耀》導演康洪雷今年已經年逾花甲,他直言,自己從來沒想過如何吸引年輕人這個問題。他最常和團隊說的,是細節的堆砌和拿捏。在表演上,他會和演員反覆討論,要求他們表現出走過20年婚姻的“味道”;在道具上,也要展現出一個房子50年的“味道”。


“今天的觀眾很可能會通過這些外化的東西,感受到時代的味道。行業有人說這是無表演的表演,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這是可控制的表演的分寸。”


作為京產劇最大的標籤,“京味劇”一度是京產劇的亮點。但在很多年輕人心中,如今的北京是林立的高樓、縱橫交錯的立交橋、時尚靚麗的三里屯,老胡同、四合院似乎已經很陌生。


對於這一問題,編劇王之理認為,寫京味劇恰恰應該儘量離開地域,不要故意京味化、衚衕化。京產劇最核心的東西是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寫老百姓的事,寫小人物的大情懷,關注度才會更高。


“我下一部要寫簋街街,因為我是簋街上長大的。北京改革開放最早的是簋街,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12月召開,1979年春節大年初三就有人敢擺攤了,賣給出租司機,給他們晚上吃夜宵。一點點東城區重點抓,這樣把簋街做起來了。”


而對於年輕編劇來說,他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北京元素和流行的類型劇結合起來。


在“尋見·創作”系列採風活動中,13位年輕編劇、導演參觀了速滑館冰絲帶、奧林匹克塔、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等新北京地標。雖然大多數編劇已經在北京生活多年,但常年待在家裡碼字的他們,看到這些身邊被“忽視”的景色仍難掩興奮,像第一次來到北京的遊客一般拍照、討論。


偶像劇資深編劇葉小楠告訴娛理工作室,近年的偶像劇一直存在落地難,懸浮,不切實際等問題。當創作者只關注男女主的攻略撩撥,放棄人物的真實感,就會導致觀眾都不相信愛情了。


但這兩年年輕人血脈覺醒,小小年紀就開始養生,國風文化越來越流行,這些身邊被忽略的京味兒元素放在偶像劇裡,反而一點都不突兀。半天參觀下來,她笑稱心裡已經有了《冰雪奇緣》和《亮馬河愛情故事》的故事雛形。


總結

娛理工作室發現,在這次以主旋律題材為主的電視劇盛典上,出現的大多是年輕的面孔。他們奔波於各大論壇、交易會,與隔代行業嘉賓“取經”。偌大的論壇現場,卻經常連一個座位都找不到。


同時,許多年長的嘉賓也經常把“年輕人”三個字掛在嘴邊。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副主任呂帆特別提到,自己曾經看過一個關於“年輕人最不喜歡的中年面貌”的調研報告,排名第一的是講黃段子,第二的是老提過去怎麼樣,第三是好為人師。看到這,作為老師的他出了一身冷汗。


後來他想了想,“好為人師”其實可以調整一下順序,變成“為人好師”,即不要站在年輕人的對立面耳提面命,這或許就是電視劇最好的表達方式。


現場,娛理工作室還收到了一本《朝陽區影視拍攝服務手冊》,裡面列舉了朝陽區重點影視拍攝取景地、文化園區、影視企業和影視服務酒店四大清單,鳥巢、水立方、歡樂谷、三里屯等北京新地標赫然在列。


為了讓年輕創作者、觀眾對主旋律題材不再望而生畏,兩代影視人正在一起努力。


喜歡本文,別忘記點個“在看”支持一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