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四逆散”,需從“芍藥甘草湯”開始

解讀“四逆散”,需從“芍藥甘草湯”開始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前言:提起四逆散,人們就會想到《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裡:“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驚,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但是,後世對這一條文和對四逆散,卻存在各種認識和理解,對原文的異議亦不少。
 


1
 
一種理解認為《傷寒論》這條是指熱厥證,熱深厥深用四逆散。認為:傷寒,邪至少陰則邪熱漸深,故四肢逆而不溫。四逆散以散傳陰之熱也。
 
或者說:四逆散與四逆湯藥品皆異者,因為四逆由於熱深而厥所致,甚或明確認為四逆散是治陽證厥逆的。
 
再一種理解認為四逆散證是因寒而厥,故用本散。認為原文既說少陰病,就應該有“脈微細,但欲寐”的證象。至於“四逆腹中痛”當是虛寒之證。
 
更有認為四逆散是治太陰病的,以四逆散證之吐、利、腹痛等症酷似太陰,但太陰屬脾胃虛寒,太陰為三陰之首,其陽虛尚未達四肢逆冷之境地,故而,亦難通曉本條原文之真正含義。
 
另有幾種理解認為本方雖說是治少陰,實則是陽明少陽藥。
 
根據是:有些《方劑》,《方解》中都將本方列為柴胡湯類方中。亦有明確認為本方是治氣鬱致厥病狀的方劑等等。
 


2
考四逆散,當從《傷寒論》芍藥甘草湯著眼。因為四逆散是從芍藥甘草湯加味而來。
 
對此,以前醫家曾作過闡述,近年國外學者,如日本亦有提到四逆散是從芍藥甘草湯發展而來,其說頗多根據,餘亦同意此說。
 
芍藥甘草湯為《傷寒論》基本主方之一,不僅四逆散由它加味而成,另如:芍藥甘草湯加附子,則成為芍藥甘草附子湯;加黃芩、大棗則為黃芩湯;加甘遂、半夏則為甘遂半夏湯;加枳實、柴胡則為四逆散。
 
而芍藥甘草湯本身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傷寒誤服桂枝湯致變而隨證施治的方法之一。
 
凡津液不足,無以灌溉,血液不足,無以養筋者,用芍藥和血養筋,甘草補中緩急。
 
凡傷寒誤治致變的“若厥愈足溫者”服本方後“其腳即伸”,或謂化陰者,即古人所謂生寒之藥。
 
“寒生則陰足”,所以凡是血、水、藏、降,皆所謂“陰”,故而需化陰者、清血者、瀉火者、入裡者、下降者,莫不以芍藥甘草湯為基本而加減之。
 
一看它的幾張加減方,就可以有所明瞭。
 
內經有“酸苦湧洩為陰”之說,化陰之功,多藉用芍藥。而芍藥甘草湯全方,功能緩急止痛,對腿腳攣急、腹中疼痛自有卓效。
 
據報道:實驗室研究本方確有鎮靜、鎮痛,鬆弛平滑肌等作用。
 


認為高濃度的芍藥甘草湯,對活體胃和離體腸管的運動,有輕度的抑制作用;而對組織胺和乙酰膽鹼呈過度興奮狀態的離體腸管,能發生顯著的抑制作用。
 
緩解疾病的急性症狀,則是由於甘草的鎮痙、強壯、抗應激、解毒等作用。
 
還說:“芍藥甘草湯具有中樞性、末梢性的鎮靜和鎮痙作用,因而其緩解各處疼痛的問題可以解決了”云云。
 
3
 
四逆散以芍藥甘草湯為基礎,而芍藥甘草湯的適應證和作用既如上述,則我們對四逆散之應用亦較易探索。
 
按陽鬱四逆證,即原文所謂“少陰四逆”,皆由陽虛不能敷布四末之證;
 
而本證重在陽鬱於裡,不能達於四肢,其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是屬氣機不宣;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是氣血鬱滯,故本方是宣散氣血鬱急的方劑。
 
《傷寒論》該條文雖說“四逆”,但這類四逆是不甚重的。
 
一般老、弱、虛人,由於一時的氣鬱、食鬱所致的氣機不宣暢者,見指、趾冷者有之,亦即所謂四逆散證也。
 
再從本方的加減來看: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取其溫、斂;悸者,加桂枝,以益其心氣;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其水道:腹中痛者,加附子,以溫其裡;洩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下鬱之陽等。
 
從方子本身及加減,可知本方為宣達鬱滯之劑。
 
方中用柴胡宣陽解鬱,使陽氣外達,枳實破滯氣,芍藥和血,甘草緩中調胃,以解鬱熱。
 
或謂柴胡、甘草同用,利中疏鬱,枳實、芍藥同用,通經散結,亦屬可信。
 
4
《傷寒論》用本方治療熱邪傳裡,陽氣鬱,不能外達,而形成四肢厥冷的所謂“熱厥”。
 
不過,後世擴大它的應用範圍,凡是出於肝氣鬱結為主因所引起的一些病證,都以本方為基礎加減運用。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疏肝解鬱方劑,又多從本方化裁。
 
如柴胡疏肝散,即本方加川芎、香附、陳皮。
 
治肝氣鬱結兼血行不暢者,如逍遙散,即本方加白朮、茯苓、煨姜、薄荷,以雙調氣血,同治肝脾。
 
誠然,這些化裁後的方子與四逆散是有各自的適應證的。
 
上面提到四逆散由芍藥甘草湯發展而來,而芍藥甘草湯具有中樞性、末梢性的鎮靜和鎮痙作用。
 
日人細野氏認為:“四逆散的應用,用對肝臟機能異常有作用的柴胡和能改善胃機能的枳實……
 
患四逆散證的人,其性格是內向的,多為消極的,善於擔心的,非常注意細節的神經質性格的人,特別是對自己體內的不調頗為敏感,而且具有向不好方面考慮的性格特徵。
 
有這樣性格的人……當然其鬱結的情緒,要在體內尋求逃避的場所……
 
在腹部內臟和骨骼肌上最先出現這種反映,於是常可見到骨骼肌緊張,發生入睡困難,表現出大腸機能異常而排便次數增多等四逆散證的症狀……
 
其不適應樣狀態,便形成為不安的精神狀態。
 
這就是通過自律神經反射的形式,引起的咳嗽、心悸、小便不利、洩利下重等症狀,容易在腹腔臟器中反映出來,而發生熱厥的狀態”。
 
這些說法,頗有助於人們對四逆散的作用和其適應證進一步的瞭解。
5
 
筆者臨床上用四逆散效果是顯著的,舉例如下。
 
一、徐某某,女,48歲,1983年4月8日初診。
 
月經不調,多疑易怒,夜寐不安,多夢,脅肋作疼,腹脹,大便或堅或溏,苔白薄,脈弦。
 
宜和營散鬱、疏肝理氣。
 
處方:枳實9克,柴胡9克,生甘草9克,當歸9克,白芍15克,淮小麥30克,制香附9克,大棗7枚。5劑。
 
1983年4月15日複診:上方服後,睡眠較好,神情亦安,腹脹已減,大便調達,惟脅肋痛尚偶見,苔薄脈弦。
 
原方加減:枳實9克,柴胡9克,生甘草9克,鬱金9克,白芍15克,制香附9克,淮小麥30克,大棗7枚。5劑。
 
按:本例病人,原有神經官能症,又值更年期。故出現氣血不調,肝鬱脅痛、腹脹各症,以四逆散合甘麥大棗湯合方投之。複診服藥後即告痊癒。
 
二、龔某某,男,41歲,1981年8月17日初診。
 
精神抑鬱,煩恚不安,脘腹疼痛,便飲增多,偶或洩下,甚則四肢指趾發冷,微汗,疲乏,脈弦數,苔黃薄,宜疏肝理氣解鬱。
 
處方:柴胡9克,白芍12克,生甘草9克,枳實9克,純陽正氣丸3克(分2次吞服),4劑。
 
按:本例病人,平時亦時有精神鬱悶,易怒善想,就診時適值夏季,出現四逆散證。
 
因考慮時令,飲食諸因素,且有輕度四逆,故不作單純的肝氣鬱結視之,因而酌加純陽正氣丸以清腸胃而祛時邪。
 
進藥2劑,疼全解,洩下瘥,神情亦安。
 
餘於臨床用四逆散之範圍亦較廣,凡氣滯、氣鬱、氣逆等見四逆散證者均多采用外,諸如某些膽石症、膽囊炎、肋間神經痛、消化不良、胃炎、氣喘、心悸怔忡、結腸炎、神經官能症、婦女更年期疾患等多常使用本方。
 
一般辨證明確,藥證相投時,效用十分顯著,且無任何副作用。
 
去歲餘曾以本方加減治青年婦女患腦萎縮病人。
 
初診時由3人扶持前來,神情呆滯,行動不便。經治3個多月後,已能自行操持家務,自己煎中藥等。
 
可見四逆散是一則十分有實用價值的仲景方。
 
人們繼承了原書對本方指出的適應症,並擴大了治療範圍,這樣既沒有絲毫損害張仲景創制本方的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又增加了對本方進一步的肯定和應用,這確是應該不斷探求的有益工作。

文源:《何任臨床經驗輯要》,何任著,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1998年1月。轉自肖相如頻道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