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關於各式古裝劇中傳統服飾是否考究的審視與討論從未消減過。
在文化自信日漸高漲的當下,觀眾們更加希望看到的,早就不只是一個單純“美”就足夠的古風形象了。
然而,出於對現代審美的考慮,影視作品常會對服飾做出相應的改動,還有部分影視作品由於其“架空”的歷史背景,對服化道風格的創作改動程度較大,甚至被認為有模仿日本、朝鮮服飾的嫌疑。
對此,還有辯解的聲音宣稱:和服保留了漢唐原有的風貌,古裝劇採用此類風格,無可厚非,即便用了,也只是拿回“本就屬於自己的東西”罷了。
真是這樣嗎?我國曆代傳統服飾與日朝兩國風格究竟是何淵源,有哪些本質區別?我們可以漠視“挪用”、甚至將其簡單理解為“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嗎?對古裝造型要求越來越嚴格,是觀眾太苛刻嗎?
討論的聲浪中,我們邀約了中國傳統物質文化學者、作家孟暉老師,就“中日朝三國傳統服飾區別”的問題作出瞭解答與探討。
漢服與日本傳統服裝、朝鮮傳統服裝,總體來說,是原生文化與衍生文化的關係,日本與朝鮮的民族服飾,都是由中國不同朝代的服裝衍生而成的。
不過,在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人們在拿來主義的原則下,於模仿漢服的基礎上,發揮了創造性,形成了各有特色的風貌。
中日韓影視劇女性服飾
《為有暗香來》《清平樂》劇照
《篤姬》劇照
《步步驚心:麗》劇照
如果以人類文明為全局的景觀,那麼,中國是主要的原創文明之一,自古以來不斷髮明各種重要的文化成果,饋贈給世界。
中國古代服裝便具有原生性,我們放眼國際,明顯能看到,東亞地區的傳統服裝特色鮮明,與中亞、西亞、非洲、歐洲的情況截然不同,原因就在於,自先秦時代起,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便不斷根據地理與氣候環境的特點,創造適合生活所需的服裝形式。
《夢華錄》劇照
由於中國文明是先發文明,遠為更加先進,與周邊地區形成巨大的落差,結果,中國原創的服裝形式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四向輻射,朝鮮、日本、越南乃至不丹等地的傳統服裝便在不同程度上追隨著中國。
不丹與日本遠隔萬里,歷史上長期彼此沒有接觸,但兩地服裝的基本形式卻一樣,都是正裁法的掩襟袍服,究其根本,就在於都模仿了漢服的樣式。以漢服為本源,兩國都發展出了不同的特點,所以彼此之間在風貌上並不完全相同。很醒目的是,至今,不丹的王后、公主們在正式場合會披一條紋飾鮮豔的長帔,顯然是宋明服制的遺風。日本的十二單等正式服裝同樣配有長帔——領巾,可見漢服的強大輻射性。
日劇《身著十二單衣的惡魔》劇照
不丹王室婚禮
當然,漢服並非封閉和孤立的體系。中國幅員遼闊,與亞洲大陸乃至非洲的各文明區有複雜的交流與互動,也就造成傳統服飾變化豐富,不斷出現新風貌以及新樣式。
舉例來說,帷帽本是遊牧民族騎馬時用以遮擋風沙日曬的帽具,在唐宋時代被引入漢服,男女騎行外出,都以那種垂有長紗的笠頂帽護面。後來,這種帽具傳到日本,得到長期沿用。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照
還有開衩,最初也是為了便於騎馬而發明的,有可能傳自波斯,從唐代起,因為開衩方便行動,所以漢服加以採納。
陶騎馬女俑
另外,明代後期發明了立領,並普及了紐扣的使用,由此,到了清代,出現了利用紐扣固定的弧形掩襟。
清代漢族女性服飾
然而,開衩、立領、紐扣、弧形掩襟,都沒有被和服、朝服、不丹服裝學去,但越南女性的“國服”奧黛卻採用了那四樣形式。由這些例子可以觀察到,中國周邊各區域在模仿漢服時情況參次,各有各的取捨,不受任何約束。
越南奧黛,越南電視劇《鳳扣》
漢服作為原生文化,更有創造力,更能吸收其他文明的因素,因此變化極大,在每一個朝代,都形成了新款式、新風格,秦、漢、晉、唐、宋、明,以及清代的漢族女服,彼此迥異,由此形成連綿如畫的長廊。
左右滑動查看
相比之下,日本、朝鮮偏居歐亞大陸的邊緣,缺乏與其他文明交流的機會,唯一可以學習和追隨的就是漢服,所以缺乏變化,相對漢服,有發展滯後的傾向。
然而,由此卻產生了一種荒唐的謬論,宣稱和服保留了漢唐原有的風貌,一些“古裝”電視劇模仿日本服飾,甚至偷偷使用韓劇中的所謂朝鮮古裝。那種謬論是無知的結果,是井蛙之見。
明萬曆,點翠嵌珠石金龍鳳冠
此鳳冠以髹漆細竹絲編制,
通體飾翠鳥羽毛點翠的如意雲片,
18朵以珍珠、寶石所制的梅花環繞其間。
無論從任何角度,相對漢服,日本與朝鮮服飾都有著懸殊的落差:首先,中國有大量出土文物與傳世文物,留下了歷朝歷代服飾的豐富信息,與日本、韓國那些近代現造出來的民族服飾一對比就可以知道,漢服與後二者在風貌上相差極大。和服、朝服儘管在總體樣式上沒有原創性,而且變化緩慢,但仍然是按照具體的財力與地域性的審美趣味進行了發揮,形成了各自的模樣。
所以,和服與唐代無關,朝鮮李朝服裝也不能代表明朝,都是衍生文明搞出的變體。
其次,在歷史的大多數時段,中國文明一直在技術水平上遙遙領先,不斷髮明新工藝。大家都知道中國發明瞭絲綢,但不太清楚的是,中國擁有各種獨創的先進絲織技術,那些技術是日本朝鮮以及其他地區都不具備的。這就造成一種具體情況,在中國很普及的多種高級面料,日朝卻只能望洋興嘆。
清代,紅地織金雲龍緞,
江南織造局為宮廷專門織造。
早在戰國時代,中國就已織造出極其精細的輕紗,一直到十九世紀前期,世界上只有中國能夠織造以蠶絲為原料的輕紗與薄羅。
於是,從先秦起,就形成了一種時尚,貴族男女穿上綾綺等不透明衣料的衣袍,然後在外面罩上一件輕紗的長袍,由此形成兩重衣色彼此疊映,並且紗裾飄飄,自帶仙氣。注意哦,不僅是女性們那麼打扮,男性們也一樣哦!不信就去看《列女仁智圖》!
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卷(宋摹)
此卷多處保存了漢代的衣冠制度。
圖源故宮博物館官網。
西漢直裾素紗襌衣,
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
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
由精繅的蠶絲織造,
通身重量僅49克。
神奇的是,歷朝歷代,到了夏天,從皇帝到大臣再到地方高官,無論是穿禮服還是官服,全部都是採用外罩紗羅輕衣的形式,先穿一件不透明衣料的內襯袍衣,然後罩上帶有織繡花紋的華麗紗袍或者羅袍,去上朝,去辦公,去參與活動——當時只道是尋常呀。皇城內外,大殿上下,群臣全是罩著半透明的紗羅官服,花團錦簇,個個還燻了衣,戴著香囊,隨步流香,那是什麼氣象!
至於女服,那對紗羅的發揮更是花樣百出,例如在彩錦裙或者繡花裙外罩一條紗羅輕裙,便是經久的流行風尚。實際上,從南北朝一直到宋代,女性夏季是直接把紗羅上衣穿在身上,裸露的雙肩與雙臂在輕紗淺羅裡半隱半現,即使最正式的禮服都是採取如此的形式。為了彰顯效果,大家特意用妝粉把前胸後背和雙臂都塗得雪白,主打一個雪白肌膚與朦朧紗色互相映襯!
《簪花仕女圖》
可是,日本和朝鮮歷史上都沒有紗羅,一是沒有掌握相應的織造技術,二是財力不逮,沒能力從中國進口。所以日本和朝鮮的上層社會從來沒穿過紗羅衣服,那麼,又怎麼可能體現漢唐風貌呢!
此外,中國曆代還不斷研發新的高檔織物,如緙絲,織有金線的錦綾紗羅,用孔雀線、鳥羽線連同金線織出的雀金衣料,絨料,妝花羅緞,等等。這些極其貴重的精品織物,基本上都沒有流入日朝上層社會,唯一的例外是明代的妝花織物。
孔雀羽穿珠彩繡雲龍吉服袍,清,
身長143釐米,兩袖通長216釐米,袖口寬18釐米,
胸圍長134釐米,下襬寬124釐米。
圖源故宮博物院。
在韓劇中,李朝的后妃們穿著明朝風格的衣裙,所用的衣料類似明朝獨享專利的妝花緞。歷史上,假如李朝貴婦真穿過那類衣裙的話,來路只有兩種:第一是明朝賞賜的賜服,第二是從明朝買回去的頂級奢侈品。韓劇中李朝後妃的華服,其實不過是模仿潘金蓮們的講究服裝,吳月娘在身為平民富室娘子時會穿類似的服裝見客,而一旦她變成官太太,馬上就改穿形制不同的官服了。
韓劇《哲仁王后》劇照
明代官員夫人(外命婦)的服制,
為點翠珠寶冠、織金紅袍、織金綠裙(現藏故宮博物院)
同樣重要的是,由於中國自古是發達的手工業社會,能生產各種優質產品,那些獨家特產通過絲綢之路向外源源輸出,廣受歡迎,結果在漫漫歲月中長久地鉅額入超,整個社會積累了驚人的財富。
如此的優勢讓古代中國在高檔消費能力上為周圍國度望塵莫及,可以從域外進口各種奢侈物品。由此,傳統服飾對各類貴重材料的使用就極其驚人,以黃金來說,不僅有各種金首飾,而且在衣裙上用金泥描花或者模印、貼金箔、繡金線等,讓華服金彩閃爍。在明清,更出現了一種“金寶地”錦緞,是用金線織成底面,同時用各種綵線在金底當中織出五彩花紋,用這類織物裁成的衣服,是一件金色的服裝,上面呈現著彩色紋樣!
纏枝牡丹金寶地錦,清早期,清宮舊藏。
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萬曆皇帝的心字腰帶扣,
鑲嵌了紅、藍、綠、黃寶石及珍珠。
再如珍珠,在漢代,從合浦採撈出海水珍珠,從那時起,中國的上層社會便在首飾與服裝上大量使用珍珠。無論鳳冠,還是釵釧步搖,都是珍珠成簇。在皇帝龍袍上,在貴婦衣裙上,成百上千的珍珠縫綴在衣面上,形成精緻圖案。慈禧太后還有由珍珠編成的披肩。往昔歲月裡,珍珠來自四方,包括南珠(南海珍珠)、北珠(黑龍江流域的淡水珍珠)、西珠(東南亞與印度洋珍珠),包括來自遙遠的波斯灣的名貴珍珠。然而,朝鮮和日本因為缺乏財力,皇室貴族都很少享用珍珠,即使首飾上也難見蹤影,更不要提服裝了。在浮世繪和朝鮮繪畫上,可曾看到描繪珍珠?
孝端皇后鳳冠,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該冠通高48.5釐米、冠高27釐米、徑23.7釐米,
重2320克,面料以絲帛製成,
共飾有9條金龍,9只金鳳,
嵌有天然紅寶石115塊,珍珠4414顆。
故宮博物院,明萬曆,
點翠嵌珍珠寶石金龍鳳冠。
在不同的時代,流行在中國上層社會的寶石也不一樣,戰國時出現了綠松石,漢代又添了瑪瑙,唐時出現了水晶、藍水晶、碧玉等等,元明兩代,從異域進口的紅藍寶石、祖母綠、貓睛石、石榴石、黃寶石斑斕五彩,及至清代,則崇尚翡翠和碧璽。凡此種種,都讓中國的傳統首飾不僅華貴,而且品類眾多。
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代,銀鍍金點翠嵌珍珠寶石盆花式簪。
隋代,嵌珍珠寶石金項鍊,
出土於李靜訓墓。
金項鍊周徑43釐米,鏈身由28個嵌珍珠的金球組成。
每個球形鏈珠均由12個小金環焊接而成,
其上又各嵌珍珠。
北京定陵出土,明代萬曆皇帝的
嵌綠寶石粉晶兔兒對簪
明代皇后的金絲蝶戀花攢領,
鑲嵌了紅藍寶石和珍珠。
日本和朝鮮沒有如此豐富的寶石,首飾的品類也非常有限。中國曾經的重要佩飾——項鍊、項圈、十八子珠串、長佩,在日服、朝服中一律缺席。金手鐲、銀手鐲、鑲珍珠手鐲、整塊玉或整塊翡翠調成的手鐲,在日韓女性的雙腕上同樣看不到影子。最說明問題的是,傳統上,耳環是中國女性最基本的首飾,即使再貧窮的女子也要戴一對銀耳環,或者哪怕是銅耳環,然而,在朝鮮和日本,女性根本沒有耳環那一款基本飾物。
韓劇《哲仁王后》劇照
明楚莊王墓出土明代王妃的
鑲紅藍寶石金對鐲以及金對釧
清代,金累絲燈樓耳環
輕紗,羅衣,貼金綴珠的衣裙,叮鈴悅耳的玉翠長佩,在皓腕間悄悄滑動的成套手鐲,搖曳在髻畔的長串珍珠流蘇,插滿在兩鬢和髻後的一朵朵顫動珠花,活潑潑晃動的翠寶長耳環,所有那一切,一起打造了古代中國女性風姿綽約的華美,那是日朝女性無法複製的。
敦煌石窟壁畫中的供養人畫像(複製)
清代,銀鍍金點翠嵌寶石花果紋簪
清代,金嵌珍珠寶石圓花
明代皇后的壽字對簪
白玉壽字為中心,鑲嵌紅藍寶石
另一方面,日本、朝鮮的先人也根據既有的條件和能力,發展出魅力獨具的服飾風貌,創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最有趣的例子是,在中國明朝時,朝鮮人流行穿馬尾編的裙撐,用裙撐把袍子或長裙撐得蓬張開,彷彿十九世紀的歐洲貴婦一般。奇妙之處在於,在上層社會,不僅女性穿裙撐,男性也一樣穿。這一時尚不久就傳入明朝的北京,大受歡迎,文臣武將都在官袍下加系裙撐,讓袍擺像傘一樣撐張著。很快,如此奇特的時髦又流傳到江南,頓時出現無數穿著蓬蓬袍兒的富家時髦子弟。雖然那種風氣不久就退潮了,但也說明,在中國與周邊文化之間會形成時尚的交流。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韓劇《哲仁皇后》劇照
所以,漢服是古代日本服裝、朝鮮服裝的藍本,但日、朝受限於文明規模、發達程度、技術能力、財富水平等各方面的原因,所形成的服飾相較於漢服要遠為遜色,與漢服根本不在一個水平上。
因此,假如中國古裝劇照著日本古裝、韓國古裝來偽造傳統服飾,那是荒謬的。如今,出現了韓國直接盜用漢服的現象,對此,我們應該明白,歷史上,朝鮮半島從來沒有能力擁有中國獨有的那些華美服飾,不管他們怎麼幹,也改變不了歷史的真相。
監製
寧李Sherry
責編
Lyduo
設計
Billie
插畫
夢遊焦
鳴謝
孟暉
小紅書@孟暉說古時風雅
更多國韻內容可至學者主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