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癱瘓到自理,用的是這張方

從癱瘓到自理,用的是這張方
醫案

患者胡某,男,84歲。

初診日期:2013年3月15日。

主訴:右下肢癱瘓4天。

現病史患者於2013年3月11日早晨5點多因情緒波動、感冒出現黑蒙後暈厥,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大小便失禁,家屬未做處理,約5分鐘後症狀緩解。7點多再次出現暈厥、抽搐,右下肢偏癱不能抬起,後由120急救車送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急診科就診,急查血常規:中性粒細胞比率83.3%,血紅蛋白76g/L;生化:肌酐380μmol/L,尿酸683μmol/L。頭顱MRI:①腦內多發腔隙性腦梗死;②腦白質變性;③雙側上頜竇、篩竇炎。胸片提示肺部感染。

予醒腦靜注射液、舒血寧注射液改善腦循環,頭孢曲松鈉注射液抗感染治療,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化痰後患者症狀改善。11點多患者再次出現暈厥,體溫38℃,予相關對症治療後症狀緩解,但患者仍右下肢偏癱,不能抬離床面。家屬遂從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轉入我科。

刻下症:右下肢癱瘓,不能抬離床面,口角流涎,自覺周身疼痛乏力,偶有頭暈、視物模糊,無頭痛。咳嗽,咳痰黃稠,下半身畏寒肢冷,汗少;夜間可平臥、無憋醒;眠可,食量尚可但食之無味,口乾,無口苦,小便次數多,近3日未大便,平素大便乾燥。

既往史:痛風病史20年。

查體:體形消瘦,皮包骨狀,舌淡胖,苔白厚膩略黃,脈弦細。雙上肢、左下肢肌力、肌張力正常,右下肢肌力2級。

方證辨證:

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下卷》說:“此方(補陽還五湯)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留不禁。”本案患者症見右下肢癱瘓,不能抬離床面,口角流涎,小便次數多,近3日未大便,平素大便乾燥,舌淡胖,苔白厚膩略黃,脈弦細。符合補陽還五湯的方證,故方證辨證為補陽還五湯證。

病機辨證:本案患者症見咳嗽,咳痰黃稠,苔略黃,平素大便乾燥。病機辨證當屬痰熱互結證,符合小陷胸湯的病機,故用之以清熱化痰。

中醫診斷:中風,中經絡。補陽還五湯證,小陷胸湯證。

西醫診斷:①腦梗死(急性期);②高血壓病I級;③高尿酸血癥,痛風;④肺部感染;⑤慢性腎衰竭,腎性貧血。

治療:因患者不願服用中藥湯藥,僅給予西醫治療。入院治療6天,患者仍右下肢活動不利,不能抬離床面,諸症未見明顯改善。

2012年3月21日,西醫治療:繼續原先治療方案不變。說服患者加用中醫治療:方用補陽還五湯合小陷胸湯。

生黃芪144g,地龍12g,桃仁12g,紅花12g,川芎25g,赤芍18g,當歸18g,清半夏8g,瓜蔞20g,黃連15g。

水煎服,日1劑,濃煎至100mL。

患者服用1劑後,患者訴周身乏力感減輕,自覺發熱,右下肢能抬離床面,右下肢肌力3級,患者的子女均十分滿意。

繼續服用中藥湯劑12劑後,右下肢肌力3級(+),患者能借助柺杖走路,患者喜悅露於言表,順利出院,出院後患者生活基本自理。

按語

對於本案,筆者主要想談以下兩點:

(一)治療效果

對於本案患者的治療,筆者帶教的安姓研究生、黃姓研究生均目睹其治療過程,均甚為驚訝,視為奇蹟發生。患者服用補陽還五湯(重劑生黃芪144g)1劑後,10天都未抬離床面的右下肢居然能抬離床面了,繼續服藥12劑後,患者高興出院,出院後患者生活基本能自理。

(二)關於重劑黃芪144g

筆者在這裡運用補陽還物湯,其中生黃芪重用了144g,很多醫生不理解,說藥量太大,就連筆者所在醫院的煎藥室人員專門給我打電話,說處方中的黃芪是否開錯了,是否多寫了一個4字,是不是14g?我肯定地回答她說,沒有開錯,就是144g。

這裡黃芪用144g,筆者只是嚴格遵守王清任《醫林改錯》中的用量而已,補陽還五湯出自《醫林改錯》,原方:黃芪四兩(生),歸尾二錢,赤芍錢半,地龍一錢(去土),川芎一錢,桃仁一錢,紅花一錢。原方黃芪是四兩,清代一兩約等於36g,一錢約等於3.6g。故王清任原方中的黃芪是用144g(筆者注:後來筆者考證,清代一兩準確應為37.3g,所以四兩為149g)。筆者此案中黃芪用的是王清任的原量(十分接近原量)。經過此案的治療,筆者對清代王清任敬佩不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