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六經涵蓋內容較廣,不做贅言。六經辨證是《傷寒論》辨外感熱病的基本方法,但從用藥看,六經亦可作為疾病在機體發生發展變化的六個階段用藥綱領,此六階段病變聯繫緊密,也可視作機體受邪後的病變全過程。下面小編為大傢俱體介紹。
如外邪初入肌表者稱太陽病,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主症。太陽病有兩個基本證型,即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為太陽中風證,方用桂枝湯;惡寒,發熱,無汗,身痛,脈浮緊者為太陽傷寒證,方用麻黃湯。所謂太陽腑證之蓄水與蓄血似乎更接近雜病。
邪氣入於陽明者謂之陽明病,此階段邪正鬥爭激烈,胃腸燥熱極盛,津液損傷突出,即所謂的“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陽明病有兩大基本證型:一是陽明經熱證,以發熱,汗出,口渴,脈洪大為主症,方用白虎湯;一是陽明腑實證,以潮熱,腹滿硬痛,拒按,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燥為主症,用藥可視其熱結輕重用承氣湯類方。
邪氣入於少陽者謂之少陽病,少陽病膽火上炎,樞機不利,邪在半表半里,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乾,目眩,脈弦細為主症,方用小柴胡湯。
邪氣進入太陰者謂之太陰病,此階段三陽熱象已消失,是三陰病的初始階段,其病理為脾陽虛弱,寒溼內盛,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為主症,方用理中湯。
邪氣進入少陰者謂之少陰病,乃心腎虛衰病變,病情急重,是六經病證發展進入後期危重階段。其病以“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畏寒,小便清為主症。此階段病情有寒化、熱化兩型,但以寒化證為主,寒化證也是少陰病的基本證型,方用四逆湯、真武湯等;少陰心腎為水火之髒,若素體陰虧,寒邪傷及少陰,亦可從心而熱化,或感受陽熱邪氣,傷及真陰而熱化,熱化證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
邪氣進入厥陰者謂之厥陰病,厥陰肝具有陰盡陽生之機,故此階段“陰陽之氣不相順接",便見厥熱勝復,或寒熱錯雜。寒厥用當歸四逆湯;熱厥用白頭翁湯;寒熱錯雜用烏梅丸。
何任說“《傷寒論》方以六經言,各經有各經主藥。如太陽病之麻黃、桂枝;陽明病之石膏、知母、大黃、芒硝;少陽病之柴胡、黃芩;太陰病之人參、白朮;少陰病之附子、乾薑;厥陰病之吳茱萸、當歸”(朱章志《經方臨床應用與研究》)。
以上這六階段所用方藥是《傷寒論》六經辨證用藥之主線,也正如徐大椿說:“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藥。”六經病邪傳化之規律除循經傳外,有越經傳、直中、經病傳臟腑、三陰出三陽等。不論如何傳經,只要出現何經證候,即可用其方。在此前提下對各經兼證的處理,可在主方基礎上進行加減,如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白虎加人參湯、柴胡加芒硝湯、四逆加人參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等。
另外,有關並病、合病的處理就很好掌握,如太陽少陽合病者用柴胡桂枝湯;少陽陽明合病者用大柴胡湯;少陰太陽兩感證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對各經的變證、壞證、類似證的處理就近似於雜病臟腑辨證論治,如半夏瀉心湯治痞證、陷胸湯治結胸證、炙甘草湯治心動悸、茵陳蒿湯治黃疸、十棗湯治懸飲等,就不必循六經去考慮。
用六經學說可以認識疾病發展傳化規律,但作為指導用藥,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每個層次階段的病證獨立性指徵及用藥原則。
好書推薦
《經方觀止·傷寒篇》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內容介紹
本書按經方功效分類歸屬方藥,採用先觀方理,再究方證論治的撰寫模式,以凸顯經方方證合一精神,重在挖掘經方功效,以使臨證能今古相通,繼往開來。本書撰寫以古為今用為宗旨,運用公允平直之語,輯經方研究之共識,直陳大家之灼見,間以筆者之拙論,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對中醫發展、繼承、普及產生了良好效果;尤其在挖掘整理經方分類、經方功效與配伍特點、經方與病證聯繫與辨析、經方應用思路等做了比較客觀的準確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