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是素材積累期,感受爆炸期。
在有時間寫更多的東西之前,我還在沉澱自己,尋找一隅安靜的角落,終於屏蔽了一些雜音,一些我本能抗拒的雜音,回到自己的角落裡去感受我的感受,感受我未察覺的感受。
生活並不容易,如果你有意構建豐富的精神世界,那你的生活將變得更寬闊,但不一定會變得容易。
我知道世界紛亂,我們的心也四處紛飛,但想要在喧譁中還有一個角落給我給你,定定坐下來的角落,讀世界讀自己,讀宇宙。
以避難者的身份,全心向愛。
—— Leonard Cohen
關於心情和狀態:
前陣子狀態不好,「秋日氛圍檢查:接納情緒」這篇文章裡都有描述。給大家分享我的心情更迭——我又重新找回了快樂的能力,安靜下來看書看電影的樂趣,我依舊是那個覺得“只要世界上有書和電影,我就能活下去“的自己。
秋天是適合獨處的季節,冬天更甚。當溫度下降,人總是想要靜止,待著,尋找一些溫暖和寧靜。
週末去徒步了,不過弄傷了手,去醫院處理傷口的時候,見到了夜間的急診室,那裡對我來說是陌生的,一切都是蒙著面紗般,你只是看到凌晨的急診門口坐著歪歪斜斜的人們,他們面色凝重,有的在呻吟,但你無法窺探他們的疾苦,只能給予最大的憐憫,願病痛可以快點消散,但是人間有自己的法則,心裡的善意只能留在心裡,沒有魔法可以施展。
割裂的人間,疾苦並不相通。往遠處說,戰火紛飛的地方,那裡的人們沒有時間刷短視頻看直播帶貨,更沒有時間想著變美,關心別人離婚了沒有,他們只是想要活著。
處理傷口可真疼啊,我是差點暈過去的,以為忍忍就過去了,可這“忍”耗費了一身力氣,一身冷汗,哭了,也吐了,不過第二天就好了,只是回想著痛的時候還是後怕。我的傷口那麼小就如此疼,那些人呢?他們在經歷什麼?
我從來不覺得遠處的事情就不值得關心,因為我始終相信再遠的遠方,也是地球,地球凡事發生必有因果,必有impact。
讀到一段話,來自於印度宗教哲學奧義書(Upanishads):“那些認識到所有生命都是一體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感到賓至如歸,他們看到自己存在於所有生靈之中……與饑民分享食物的人保護了我;不與他們分享的人將被我消耗。我即是這個世界,我也消耗這個世界。理解這一點的人,就能理解生命。”
任何話語都幫助不了無辜的平民,但人至少還有思想,理解歷史和人性本身就是關懷。於是就鑽進書裡去尋找智慧,不帶有功利心的看書,它們不會讓你立刻變有錢、變漂亮、變優秀,但是它們可以讓你的世界變寬廣,帶你去遠方看見世界。
我還是喜歡那些看似“無用”,實則在改變人精神能量的書。
MY ALTAY
李娟
🌟🌟🌟🌟🌟
超級喜歡
本想著要快點讀完,但讀著讀著就變成了捨不得讀完。李娟的文字是帶著地氣兒的,是可以通過茶米油鹽洞見天地的,溫柔又睿智,平穩又樸質。
“治癒”這兩個字好像被用濫了,網絡上到處都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是真的治癒,阿勒泰的人們,乾淨的人們,關於生活和親情的可愛記錄,回到生活本身,回到田野,空曠的地方,把瑣碎寫成詩歌般的文字,動人的一幕幕彷彿出現在眼前,好像我們真的到了阿勒泰,好像我們都可以放下一身狼狽和貪婪,成為那裡的人,乾淨的人。
樸質是我最喜歡的品質。
MAKING THE FAMILIAR UNFAMILIAR
齊格蒙特·鮑曼 / 彼得·哈夫納
🌟🌟🌟🌟
與齊格蒙特·鮑曼對談,讀這本書的我是幸福的,聽鮑曼用平實的語言言說自己的洞見,聊天聊天,把現代性的個體和群體困擾都聊聊,讀者做個誠實的傾聽者,我們也只能看懂自己腦海裡已有的東西,但我還是獲得無數個心靈相通、被敲擊中的瞬間,因而覺得幸福。
“抑鬱是消費社會特有的心理狀態”,“消費社會使人難以幸福,因為它依賴的,就是我們的不幸福”,“思想一旦被人們普遍接受,它也就死了,因為沒有人會記得它來自哪裡”,“追求真相的人根本不涉及政治”,“今天你不得不營銷自己,不得不把自己設想成商品,設想為能夠吸引客戶的商品”,“我相信神和人一樣會消亡”……金句太多,太多振聾發聵的瞬間。
OUR INNER CONFLICTS
Karen Horney
🌟🌟🌟🌟🌟
60%摘錄的程度
我內心的衝突無數,我要面對的衝突更多,某種程度上我所有的焦慮和煩惱都是那些衝突決定的,但還好作者告訴我“有衝突不代表的了神經症”。
邏輯嚴密,並且引用了很多心理學大家的理論,並加以論證和討論,由淺入深地一步步探尋,這個過程並不晦澀,它的文字和思想都是極容易理解的,所以你非常容易可以relate到自己,並且幫助自己找到自己的衝突,並且直面它。
主動去體驗衝突,確實有可能會讓人覺得很難過,但這卻是一種才能,而且非常珍貴。想要讓自己的內心獲得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強大的力量,就必須要在遭遇衝突時,拿出勇氣去面對它,同時儘量去尋找解決辦法。勇氣越大,自由和力量來得越快。只有當我們願意承受打擊時,我們才能有希望成為自己的主人。虛假的冷靜植根於內心的愚鈍,絕不是值得羨慕的,它只會使我們變得虛弱而不堪一擊。CHASING THE MONSOON
劉子超
🌟🌟🌟🌟
世界的虛無被體驗填滿
比我想的有趣多了,是我喜歡的有意思的閱讀體驗。來自《失落的衛星》作者劉子超,從印度到東南亞的旅程,在眾神國度尋回心靈自由,這本書也讓我聯想到了黑塞的《悉達多》,不一樣的寫法,不一樣的時代,但都是在旅途出找未知的自己。
同樣是去過印度的人,很短暫不足以讓我感受真切,但印度一直是我充滿好奇餓國度。隨風南下,包括緬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泰國,“在崩壞的時代裡,他與形色各異的人相遇,頓悟支撐人類活下去的信念,為我們尋回心靈的自由。”
“一次放逐自我的證道之旅,寫給所有徘徊的心靈:生命是虛無的幻覺,又如熱帶植物般茂盛。
這是一次放逐自我的證道之旅,寫給所有徘徊的心靈。一路上,你將撞見無數被時間摧毀的文明,邂逅千萬在貧窮、生存與道德邊界的人,頓悟“生命是一場幻覺”的印度生存哲學;在火山煉獄中見證世上最危險的工作,於琅勃拉邦的佈施隊伍中看到佛教拯救眾生,你將目睹生命竟能如熱帶植物般茂盛、蓬勃、多元。“
網絡上片段式的信息轟炸之後,更渴望真實的碰撞,不是為了拍照和拍攝vlog的旅行,而是在人群中穿梭,在歷史和地理中遨遊。劉子超的寫法有新有舊,有些觀察入微,讓年輕人也有很多共鳴的地方,點到為止,不乏幽默,喜歡《跳島記》,是有趣也有益的閱讀體驗,合上書讓人還想繼續讀下去,去更多的地方。
“當時代下沉,當前路狹隘,就去更廣闊的世界,去見證在這樣的世界,還有這樣的人,在這樣生活。“
孟延慶
🌟🌟🌟
“社會學”
一本像是韓炳哲用中文和中文語境思想寫成的書,但明明是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者寫出的東西,可見那些現代性的思考不僅是一個地區的問題,它們是普遍性的問題和思考。
理性的分析中透露出對現實的不滿和抨擊,這種不滿又是充滿希望的,他是樂觀又悲觀地在思考著現代人的生活。人們成為了
日漸空心的載體,缺少生命的意義,算法系統導致人們進入“被殖民”的生活,我們都是系統裡的人,追逐著行為習慣的“最大公約數”,現代化的“楚門的世界”,一切都變得表面化,如透明一般;網絡上的一切讓人群的理性都變成了“短鏈條”的理性,沒有人在乎真正的真相,情緒在幫助人們去相信自己選擇的真相。他甚至聊到了容貌焦慮,聊現代數字化的社會是如何讓審美變成多數人的“暴政”,打卡文化成了現代空心人的填充物,消費主義是如何創造莫須有的需求的,老齡社會的問題,以及抑鬱是如何成為現代社會的流行病的。
本書囊括的議題甚廣,很多甚至是近期發生的事情引發的思考,所以更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共鳴和自省,個體和時代的關係,這本書確實如他所說不提供任何解決方案,但它會讓你對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有所審視。他唯一的建議可能就是人要用一種真誠而樸素的心態去面對周遭與生活。
推薦給對自己的精神家園有所審視的人讀。
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CAREER AND FAMILY
Claudia Goldin
🌟🌟🌟🌟
如果你困惑,如果你好奇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克勞迪婭·戈爾丁( Claudia Goldin)的新作,用數據和調查去洞見女性追求平等的歷史,“發現了勞動力市場性別差異的關鍵驅動因素”。
我的首要問題就是:為什麼女人需要面對事業和家庭的選擇。當然是因為我們的生理構造承擔了繁衍的功能,但還有什麼塑造了女性貌似“合理”的二元困境呢。
戈爾丁將20世紀初至今受過大學教育的美國女性群體分成了五組,深入研究了她們在事業、婚姻、子女等方面的理想抱負與現實中遇到的各種阻礙,以及代際的演變歷程。
對於性別收入差距的擴大,她認為根源在於“貪婪的工作”,即加班、週末或晚上工作的人可以掙更多錢,甚至時薪都顯著更高。這使得夫妻中的一員將主要關注家庭,另一位家長則可以在工作中隨叫隨到。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夫妻公平、性別平等相繼弱化,而傳統性別規範則以各種方式得到加強。
戈爾丁認為,需要從社會和制度上做出改變,幫助夫妻更容易實現平等,而任何解決方案都必須涉及到降低所討論的舒適性、時間靈活性的成本,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創造一個完美的替代品,如可以相互替代的員工和團隊,這可能還必須涉及一些工作的重組。
不同時代的女性對於家庭和事業的選擇先後順序不同,何嘗不是述說著現代社會不同女性的選擇。而某種程度上,女性總是在進入到某種選擇之後,就喪失了很多實現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戈爾丁用理性的分析來解讀女性所要面對的問題,試圖解釋問題的根源。她分析問題的根源在於“貪婪的工作”,核心問題是要解決工作和靈活性成本。在現狀中,一切都在關注“效率”,於是很多分工的行為忽略了公平。通過各種分析,她的核心理念似乎是,“貪婪的工作“導致了夫妻不平等,而夫妻不平等導致了男女不平等,無法做到同工同酬,男性的工作價值被不斷放大,並且是有目的性的,這樣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通往未來的漫長道路必須包括降低靈活性的成本,可能還必須涉及一些工作的重組。這不是零和遊戲。性別平等不僅僅關乎女性。
男人在工作時隨叫隨到,女人在家時隨叫隨到,這對夫妻是不公平的。當靈活性成本降低時,我們將解決這個問題,實現兩性平等和夫妻平等,但這需要男性要求更大的時間靈活性和對工作時間的更多控制。
每一對愛人都應該知道,愛情的幸福,取決於夫妻中一方的最低幸福水平。”
戈爾丁認為,如果家庭內部的平等得以實現,工作中的性別收入平等就更有機會達成。對這本書輿論褒貶不一,它是作為研究的成果來展示的,從找到問題根源的態度裡去解決問題和進行呼籲,終究除了社會性的思考之後,我們更需要做的事個體的抉擇,已知這種公平無法在短期內解決,那你要如何抉擇呢?
HOW TO BE YOUSELF
埃倫·亨德里克森
🌟🌟🌟🌟
直面你的問題
諮詢師說:“當然,你會的,但要不要換個順序呢?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看完書後,我想清楚了幾件事,我喜歡人群,我的心理需求包括了和人的聯結,所以我不抵抗人群,需要有意識地加入人群並且建立聯結。這本書看似是為I人而書寫,但我覺得其實E人更容易陷入不自知的社交困境,是每個人的問題,I人擅長自我剖析,E人喜歡從外界獲得力量。
社交焦慮不是什麼缺陷,而是人類心智的重要功能,它並不是完全無用的東西,只不過有時候它會反應過度。在現實的世界裡,沒有什麼是完全可以被消滅的,我們想要追求的答案,不過是某種意義上的平衡。
它不僅在分析焦慮,同時也提出瞭解決方案,並且幫助我們排除了各類社交陷阱,你不必表現的時刻完美,喝酒也不是總能幫助你放鬆。如寫過的文章“焦慮的反義詞是具體”,作者也如此認同,認為人們可以“用行動戰勝焦慮”,而“行動過比信心更有用”。
有時候我們總是弄錯了先後順序,以為要先克服焦慮再去行動,以為要先獲得信心才能行動,其實在行動中我們才能找到全部的答案。在我的認知裡,人間的一切都需要反覆練習,包括社交和克服焦慮亦是如此,我們需要去行動裡找自己的答案。
書中的最後,作者也不過是說“與人為善,敞開心扉”,終於真誠和勇敢還是會勝出。
movies and animation
ANATOMY OF A FALL
🌟🌟🌟🌟🌟
post-truth 沒有真相
不意外它的優秀,戛納金棕櫚實至名歸。一部電影看完,幾乎把人性、婚姻、司法、文學和語言,探討了一遍,卻毫無雜糅之感,一氣呵成的順理成章。同樣也會寫作的我,更是感到甚多敲擊,命中要害。
偏遠的山區裡,白雪覆蓋了一切,一家人的生活因為丈夫的墜落死亡而改變,法庭上的審判也是對婚姻的剖析。
小男孩演的真好,我喜歡極了那段他的自尋,孩子說出了人間的真相,明明就不知道該選擇相信什麼啊,小孩子迷茫向大人尋求答案,大人的答案是那麼簡潔:不知道該相信什麼的話,就要去選擇相信的真實。不管那是不是真實。
這個世界已經如此沒有真相。
ONLY THE RIVER FLOWS
🌟🌟🌟🌟🌟
一身雞皮疙瘩
超出期待的一部。但不是適合每個人的一部。
我也是近些年才意識到有精神追求的人其實並不是大多數,而那小部分人之間產生的精神共振就顯得那麼稀缺而讓人狂喜。
讚美餘華的同名原著,是我看過想要銷燬自己的小說的那種地步,讓我學習到了很多小說的精妙佈局,巧思與深意。這部小說是近些年發表的。餘華腦袋裡的東西的先鋒性和針砭時弊是那麼銳利,與他的外在不那麼貼合的人文關懷,通透看人性,但卻不厭世,這是我最想要獲得的。
讚美朱一龍,他真的不像演,劇中他又好像扮演了好幾個馬哲,睿智的、癲狂的、迷失的、虛無的。讚美曾美慧孜,
讚美導演魏書均,是看得懂人性善惡,讀得懂書的人,有靈氣的人,才能拍出來的質感。
看完出來細想再細想一身雞皮疙瘩,好虛無啊,可這不就是人間嗎,真實和真相是少數人的追逐,在瘋狂的人間,少數人就好像是要受苦的人。在電影院觀影的時候,我旁邊隔幾個座的男人一直在向同伴提問“啥意思”,是幾米外也能聽得真切的聲音,讓人有些厭惡,但他渾然不自知。這部電影有門檻,有門檻的電影才有意思,雖然內核是人性是對虛無主義的探討,但電影本身就是思考,並不是故弄玄虛。
SCAVENGERS REIGN
🌟🌟🌟🌟🌟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強烈推薦,打開未知世界的大門。
太有趣了,讓人感慨的腦洞,有愛死機的味道,但更系統,因為這裡是一個全新的系統化的宇宙,這裡的生態系統讓人畏懼但也讓人驚歎,好奇著一直想要探索,但面對敵對的生命體,首要的任務是要活下來。
豆瓣9.4分不是瞎評的。
當你覺得世界無聊,一切都如同被設定好的命運,每個人、每種生活都好像在重複彼此那樣,那你去這個陌生的星球探險吧。根據2016年動畫師Joe Bennett 與Charles Huettner的動畫短片《拾荒者》概念拓展,由曾參與製作《愛死機》的Titmouse動畫工作室製作,於是這味兒就足夠奇異弔詭,風味純正,需要一定膽量觀看。
我最喜歡的是,它對外星球生態的描繪方式,這裡不是如人一般的戰爭和沒完沒了的政治,這裡是被自然統治的,自然考慮的不過是生存,它們詭譎又神秘,但也單純直白。
外星球真奇妙,人啊,人啊,終究可能是狹隘了的。
《珍·古道爾的傳奇一生》
JANE
🌟🌟🌟🌟🌟
一個女人的一生
“主角是在世界上擁有極高聲譽的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她二十多歲時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為了觀察黑猩猩,在那裡度過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後來常年奔走於世界各地,呼籲人們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地球環境。
導演布萊特·摩根尤其擅長人物刻畫,他從100多個小時從未公佈過的珍·古道爾在野外考察和訪談的影像資料中選材剪輯,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珍·古道爾年輕時在非洲研究黑猩猩的故事。伴隨菲利普·格拉斯的迷人配樂,讓觀眾感受到在那個仍由男性主導野外科研的年代,一個女人如何通過激情、奉獻和毅力改變世界。影片還把人類的命運與動物交織在一起,大大強化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以上摘自豆瓣簡介。
沒想到這部電影會在國內上映,太驚喜了,如果你聽過珍·古道爾的名字,就知道她的一生究竟有如何傳奇。我不知道如何推薦,只建議大家都去看這部傳記電影,她生命的豐富和美麗,要跟著鏡頭去體悟才可能真切。
一個女人的一生,她的人生選擇,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勇氣。
“珍,男人都是靠不住的”,讓人啼笑皆非,但也是如此感慨一個要在事業和愛情之中選擇的女性的掙扎和艱難。還在上映中,推薦大家去大熒幕看,也推薦大家看看珍現在的一些視頻,年邁的她依舊有著無限的魅力,她的生命太可愛了。
《萬神殿》第二季
PANTHEON
🌟🌟🌟🌟🌟
愛的人會更愛
看到的第二季播出,我本來超激動的,但是先看了《拾荒者統治》(還在追更)再看它,我感覺我還是更喜歡前者,啊我本來可是《萬神殿》第一季的忠實粉絲。
我總結了一下,我發現科幻看多了,更想要看的是自然,對於人類之間的鬥爭和爾虞我詐真的讓人疲乏和厭倦,萬神殿依舊是那個充滿腦洞的存在,它的編劇劉宇昆依舊是我很敬佩的科幻作家one of,但是我好像有點對拾荒者中純粹對生態和自然生存之道的描繪更心神嚮往,從而使得讓我對萬神殿裡對科技和人倫的探索的感覺被稀釋了。
還有一點,我開始有點討厭部分人類缺乏同理心的智商競爭(這裡有在影射某些人),驅動他們去創造的是動力是對自己的突破,而不是對人類的關懷,不是對弱者的拯救。
但第二季還是很厲害的,uploaded intellegence,已經不是AI了,是UI,有網的地方就有“神”的存在,從科技上升到哲學、人倫和戰爭,甚至有描寫到巴以衝突和國際格局,最後迴歸到人的情感,不愧是劉宇昆編劇。
我們要入世,要在這個世界努力活下去,僅僅是活下去可能還不夠,還要活得強,被人看見的強。累了也想要逃,也迷茫害怕畏懼,左右失措,忘記夢想,沒有理想,不尋找意義,只尋找多巴胺。
可是,還有一種可能,我們只是需要捍衛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那裡是你出世的角落,不用說廢話和諂媚的話,但那裡同樣在豐富你的生命,為你的人生增智,它不一定直接為你帶來財富和地位,但它也許會在某個你失落的時刻,給你力量,給你以平靜。
秋天和冬天,是逐漸變得安靜的季節,寒冷會讓你想要蜷縮起來。
於是我們讀書,我們看電影,原來更少的“人”,真的會有更透氣的生活。
嘿,你找不到我的時候,我在看書啊。
——————————————————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文字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