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離不開的中醫按摩,是門手藝也是非遺

都市人離不開的中醫按摩,是門手藝也是非遺

上一次,推拿按摩在互聯網上掀起熱議,還是2014年婁燁指導的電影《推拿》上映的時候。那是很多人第一次瞭解盲人按摩,有些神秘——平躺在窄窄的小床上,技師靠手感,通過點按推壓等技法,在後背施展一番,被按者便能全身輕鬆。

 

如今,中醫按摩再次衝上互聯網熱榜,不同的是,助推者是身處大城市奮鬥並被各種關節疼痛折磨的年輕人,以及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醫絕活兒。

 

當各大醫院骨科中,年輕患者中排名前五的頸椎疼、腰疼、肩背疼、手腕子疼等,遇到通經絡、行氣血、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中醫按摩,一推一按之間,不僅是鬆解通絡、扶正之痛,更是一場傳統中醫理念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碰撞。






中醫按摩出圈,不少人也開始疑惑——“中醫按摩真的有那麼神奇嗎?”“按摩非得跑到中醫院去嗎?”“在街邊的休閒店來一套保健按摩能不能收穫同樣的效果?”

 

中醫按摩與保健按摩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目的在治病,後者目的在放鬆。

 

中醫按摩(又稱中醫按摩療法)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種治療手段,以“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中醫治療基本法則為基礎,運用手、指的技巧,在人體皮膚、肌肉組織上連續動作來治病。唐代太醫署已設立按摩科,在隋唐時期,甚至出現了按摩博士、按摩師等職位。


清代吳謙所著的《醫宗金鑑》一書中,將按摩手法分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等8種。千年之前,按摩已經是一門成熟的中醫學科,通過手法治療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


梳理保健按摩的歷史,日式、泰式、韓式等都起源於傳統中醫按摩。不同的是,現代保健按摩以解剖學為指導,通過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達到解除疲勞、舒緩身心壓力的作用。比如,前些年時興的SPA按摩,就是利用水資源結合沐浴、按摩、塗抹保養品和香薰來促進新陳代謝,滿足人的視覺、觸覺、嗅覺、聽覺以及思想,達到身心暢快的境界。

 

按摩師的水平差距,也讓中醫按摩與保健按摩不能畫上等號。中醫按摩師是醫生,在專業醫學院校教育背景下,拜師有經驗的老按摩醫生或參與正規的按摩培訓。問診時不僅通過手感診斷,還會借現代醫學影像驗證,真正做到對症下“手”。相較之下,現代保健按摩缺少醫學的嚴謹性,按摩師水平參差不齊,這也是為什麼總有人發出疑問:“我在街邊按摩店總按摩,為什麼症狀沒能緩解呢?”





2006年,中醫按摩首次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申報中醫正骨成功,這對中醫按摩的發展意義重大,不僅讓從業者堅信自己選擇的道路,也給中醫文化的傳承帶來一絲希望。之後,全國不同門派的中醫按摩相繼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獲得成功,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中醫正骨療法(宮廷正骨)和葛氏捏筋拍打療法。

 


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中醫正骨需要符合國家或省市規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標準,才能通過層層審核、監督,被列入相應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以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首先,要擁有代表性傳承人或相對完整的資料,其次,要有實施保護的場所和條件,最後,還要有開展傳承、展示活動的場所和條件。


看起來條件並不苛刻,但實際操作起來第一條提及的完整資料就難倒一大批人。中醫正骨以師承製為主,口耳相授,鮮少存有系統、完整的理論資料;而且文化水平和精力都限制了老中醫編寫資料。

 


與諸多非遺傳統技藝一樣,即便已有國家或省市級單位官方保護,中醫按摩也面臨著傳承困境。在西醫當道的語境下,中醫不佔據有利位置。不少人對中醫存在誤解,尤其是年輕人。經驗難以總結成理論也是中醫按摩傳承道路上的一大問題。


另外,中醫按摩對傳承者要求高,醫學教育背景是基礎,勤奮刻苦是修養,紮根臨床十來年才能成才。

 

如今,中醫按摩熱度正高,或許是時候該思考如何讓這門非遺手藝熱度維持並源遠流長。

我們找到了三組非遺傳承人:北京按摩醫院的按動療法是一份跨越四代盲人傳承人的堅守,葛氏捏筋拍打療法有獨特的診療方法,而“宮廷正骨”療法經歷了從皇家到民間,藥、械、具的完整傳承。各個門派各有珍貴的“絕技”,而相同的是這些傳承下來的技藝仍然在療愈著現代人的身心。


北京按摩醫院藏身於西城區寶產衚衕。獨具特色的紅色木製大門,懸掛題寫“北京按摩醫院”的牌匾,若非專門留意,很少會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一進門是寬敞的院子,兩棟三層小樓,隨處可見紅牆青磚,幾棵粗壯的大樹,由透明房頂的洞口,把枝葉探向天空。

 

1958年,北京按摩醫院前身盲人按摩實習診所成立,目的是安置從朝鮮戰場回來的傷殘軍人,經過65載發展,現成為中國現代盲人醫療按摩事業的發源地、全國盲人醫療按摩技術資源中心,承擔著全國盲人醫療按摩工作的標準制定、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工作。近些年,因為針對頸椎病、腰椎病等一些辦公室病的特色治療法——按動療法在網上出名,眾多年輕患者慕名而來。

何謂按動療法?北京按摩醫院院長金濤總結,按動療法以醫患配合、動靜結合為基本特點,內容包括以按為主的手法、以動為主的手法、按動結合的手法、呼吸按動法、踩蹺按動法等77種特色手法。2021年,這套由北京按摩醫院原創,累積全院人心血的“中醫推拿按動療法”入選北京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鄒海鵬

副主任醫師 北京按摩醫院推拿二科副主任

北京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醫推拿按動療法傳承人




申遺對我們來說實在太難了。”鄒海鵬醫生至今都還記得為申遺做準備的那段日子。北京按摩醫院的老專家多為視障人士,幾乎都沒能接受高水平教育,有臨床經驗而無理論總結。為此,北京按摩醫院特意成立專門工作室,集中了全院的年輕精英,每週二集中討論、學習、總結、整理,提煉老專家經驗中的精華,串成一條邏輯清晰的完整理論。在此過程中,如何求同存異,說服老專家接受他家經驗改變固有思維,也是困難重重。

 




如果說外科醫生的手是手術刀的延伸,那麼按摩推拿科醫生的手可以媲美CT機,可以精準地感受到病灶,找準病機所在,通過不同的手法來解決疾病,調整身形糾正體態。北京按摩醫院現有按摩醫生200餘人,其中視障醫生105人。“我們院的盲人醫生,基本一上手,就知道病症在哪兒,一摸一個準。”鄒醫生解釋,比起明眼人,盲人的觸感更靈敏。



盲人按摩領域內有了非遺項目,對整個行業的盲人從業者來說意義非凡:一方面可以促進更多盲人投入到中醫按摩行業,讓他們發揮所長;另一方面被社會認可,這種歸屬感是彌足珍貴的。

 

從第一代代表人物張震,到第四代傳人,如何傳承中醫推拿按動療法是代代傳人都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年輕醫生拜師老專家門下,手把手地教,延續古法時,不忘與時俱進;現代人的身體素質不如從前,手法也早由一開始的大開大合,轉為溫柔輕巧;藉助現代醫學影像,精確診斷病症也是必須跟上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北京按摩醫院,為了適應他們的節奏,醫院特意調整門診時間,增加夜間門診,只為上班一族也能得到及時的治療。鄒醫生說,她接診的年輕患者很多是同一個辦公室的,看到同事治療後效果不錯,便會相互介紹。不看廣告看療效,中醫按摩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精髓,千百年來的發展傳承,真正做到對症治療。

 

除此之外,北京按摩醫院還通過論壇、培訓等方式,把多年技術經驗和管理模式分享給各地,幫助更多視障人士尋找出路,推動這項盲人的事業迎來“光明”,也讓非遺中醫按摩持續煥發光彩。


問診室裡印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葛氏捏筋拍打療法”的金色牌匾提醒著到訪者,這是一項已有160餘年歷史的中醫精髓。

葛鳳麟

北京市名老中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葛氏捏筋拍打療法”第四代代表性傳承人。




葛氏捏筋拍打起源於清代,生髮于山東蓬萊,是習武之人在應對日常跌打損傷時,摸索出來的一套正骨按摩法。它在《易筋經》拳術的基礎上,結合“易筋經療法”和“少林拳術精義”,並根據我國古代“導引按蹺之術”與武術家的“點穴法”演進而成,由第三代傳人引入京城,落地北京世紀壇醫院。


葛氏捏筋拍打療法通過使用手指捏揉和用拍子拍打身體特定部位的經脈筋腱,促使經絡暢通,經筋舒展,從而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強壯自身氣血,增強局部循環,加快疾病的恢復。用第四代傳人葛鳳麟的說法就是“在別人身上拍拍打打”。

葛少俠  (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葛氏捏筋拍打療法”第五代傳承人


純手工製作的鋼絲拍子是葛鳳麟治療時的工具。一番捏揉、肘壓之後,葛氏少林健身拍壓軸登場,根據患者病症,拍打相應的脈位。按照葛氏的理論,人全身上下共72對脈位,不同於傳統穴位精確到點,脈位多變,有時是一點,有時是一條線,有時則是一片,以找到有明顯痠麻脹痛感為準。


拍子拍打到人身上幾乎沒有想象中的“痛感”,力量逐漸滲透到身體裡,氣血流動加快,身體隨之鬆快。甚至很多病人執意要求增加拍打的時間,這讓葛鳳麟診室外的隊伍越來越長,有人笑說:“沒想到‘捱打’也要排隊。”



曾有一位患者經葛鳳麟的治療,從一瘸一拐到正常行走,只花了很少的醫療費;一位左踝關節囊損傷的患者,經葛鳳麟治療後,縮短了康復時間,較快恢復到正常行走。作為簡單、便捷、便宜的治療方法,葛鳳麟堅定葛家的手藝不能失傳。從小在診療室耳濡目染的兒子葛少俠,從新加坡留學歸國後,先是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棄文從醫對他來說是很大的挑戰。“考取執業醫師資格證這條路是最艱難的。”


就在採訪的前幾天,葛少俠還在全力備考。跟其他技藝的傳承相比,中醫技藝的傳承有“門檻”,專業資格證是最基本的。11年前報考備案,直至今年9月份他才可能有機會拿到自己的執業醫師資格證。



從2018年考取助理醫師資格證後,他開始接診病人,在不斷學習積累的過程中,也慢慢會考慮傳承之中的創新問題。“每兩三年,我的手法就會有一些改變。”他在葛氏捏筋拍打療法的基礎上,學會取捨,“治病不應該走套路,有的病症使用一些新的方法反而更有效。”與父輩不同,在他的中醫哲學體系中,只要能把病症解決,無須在意方法為何。

 

傳到葛少俠這裡,葛氏捏筋拍打療法已歷經五代傳承人,未來的路要往哪兒走似乎很清晰——毫不保留地傳授技藝,通過互聯網擴大影響力,讓更多有志於傳統醫學的年輕人成為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者。


“傳承元書紙排子固定法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聊起這項岌岌可危的宮廷正骨絕技,第四代傳承人劉鋼的表情堅定。將“元書紙”疊成紙排子,治療骨折時,只需取幾個紙排子綁在需要固定的部位即可。聽上去簡單,但學起來沒有三年五載,即便天賦過人也難以折出精妙的樣式。

劉鋼

首都名中醫 主任醫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正骨代表性傳承人




在2008年經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申報,“宮廷正骨”正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宮廷正骨”技法從理論到實踐有著鮮明的自身特色,“元書紙排子固定法”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該方法治療骨折類疾病相比現代石膏固定等療法通常具有更短的癒合時間(快1周至2周),更加輕便、舒適的佩戴感受,且有不因長時間局部壓迫導致二次創傷等優點。但這種療法目前使用頻率逐漸減低,劉鋼主任說:“現在中醫骨科接診的骨折病人比西醫院少,大多數患者骨折後優先考慮打石膏固定,鮮有人選擇元書紙排子這個方法了。”


儘管如此,在劉主任的診室內,仍保留了各式各樣製備整齊的紙排子,凡遇到骨折患者,劉主任均會在採用“宮廷正骨”手法進行整復後,再用“元書紙排子固定法”進行固定,其療效也深受患者好評。

葉海東(左一)

主治醫師

師從首都名中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劉鋼教授,西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正骨代表性傳承人


周喬(右一)

主治醫師

中醫骨傷碩士

師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正骨傳承人劉鋼主任




“宮廷正骨”技法起源於清代上駟院綽班處“宮廷正骨”流派最為著名。因其曾盛行於宮廷之中,在施治中重視傷者感受,堅持“輕、柔、透、巧”的傳統手法治療為主,在傳入民間後又突出了中醫“簡、便、廉、驗”的特色,因其技法精妙被百姓讚譽為“四兩撥千斤”“潤骨細無聲”。


幾百年來,在其傳統技法得以世代傳承的同時,還將“宮廷正骨”體系中所能涉及的藥、械、具均完整地留存下來,並得以傳承使用,現存近100多個藥方所涵蓋上百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內服藥物如跌打紫金丹、健骨止疼丸等;外用藥物如骨科熥藥、跌打萬應膏等;外用器械、支具如元書紙排子等,無一不體現出“宮廷正骨”技法之“絕”。



擁有比較完整的療法、器具、藥物、理論,宮廷正骨的傳承工作會更簡單一些嗎?答案是否定的。“宮廷正骨”第六代傳承人葉海東醫師,在自己跟師從業20多年後仍認為其還有許多未竟之學,尚處在“受”的磨鍊過程中,而“承”仍有差距。葉海東認為:“中醫是一個症狀醫學,需要不停地跟老專家一起看病人,各式各樣的病症見得多了,才能積累經驗與成果。”

 

曾經一位患者手部骨折,經過宮廷正骨復位治療後痊癒,留下一句讓葉海東至今難忘的話:“謝謝你們,修舊如舊。”這讓他第一次真正覺著非遺宮廷正骨是有用的,可以治好人,而且效果這麼好,“治癒好一個病人是多麼幸福和滿足”。



身為傳承人,壓力是有的,但更多是動力。“看病人就像開盲盒,每一個病人即使患有同樣的病,但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差別的,正是這種多變和挑戰,激勵著我不斷學習。”葉海東對宮廷正骨還充滿百分百的熱情和興趣,看著院裡越來越多的擁有碩士、博士學位的年輕人,他很欣慰,希望有一天,他們能繼承自己的衣缽,讓宮廷正骨幫助更多人脫離病痛。


在用藥和診病上,中醫界一直分門派,如傷寒派、溫病派等等。傳統的正骨按摩也分門派,某種手法形成一種獨特的療法和某個著名的流派。中國正骨療法有其獨特的優勢,在臨床上也有無法撼動的地位。


有人形容按摩也好似一門武功,好的手法可以做到手到病除,是經過多年的沉澱傳承、經驗積累,施術者身心投入,整個過程就是功夫。

編輯&採訪 / 喬睦 
撰文 / 霖霖
攝影 / Nina Liu、安平
妝發 / Wendy、瑤瑤
攝影助理 / 豆豆
新媒體設計 / 王愈哲 

本文刊載於《時尚健康》2023年9月刊

此處有刪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