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現在人意識到溼濁才是現代人最大的健康頑敵。這也是我反覆強調陽氣不足,溼邪不去,吃再多藥品補品都如同隔山打牛的意義所在。
老百姓都知道治病要除根,那麼怎麼才能除病根呢?
其實祛除痰溼就是在挖病根,哪怕是認為不治之症的惡病,都能通過這種治療取得明顯效果。道理很簡單,痰溼是滋生疾病的溫床,祛除痰溼,改變人體的內環境,很多疾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關於除溼,我也介紹過不少方法。例如薏米紅豆湯、炒薏米茶、麵包乾等。這些都是側重於食療的。對一些體內有溼邪但還沒形成疾病的朋友使用起來有著很好的效果。
但是體內溼邪過重,已經引發了各種頑疾怪病的朋友,就需要使用這篇文章裡我介紹的方法了。
這個方法也很簡單,叫做三子養親湯。就是用炒萊菔籽、炒白芥子、炒蘇子打粉沖服。有化痰、理氣、除溼、溫中、降逆的功效。
簡單的三樣中藥,既清除了體內的溼邪毒素,又疏通了經絡調養了氣血,還增補了脾胃功能。
對於咳嗽、痰溼、哮喘、溼疹、高血脂、脂肪肝、脂肪瘤、疤痕體質等慢性病有著非常顯著的療效。
這三味藥在中藥店都能買到。
炒萊菔籽150g、炒蘇子150g、炒白芥子100g,在藥店打成細粉。每次服用5g,一天三次,服用一個月為一療程。
用開水沖服,這個藥沒什麼異味,稍微有點辛辣。
蘇子和萊菔子有溫中理氣的作用,白芥子主要是化痰除溼。此方還對乳腺增生、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帶下病等婦科頑疾有很好的療效。
三子養親湯在臨床應用上,猶如常山趙子龍的一條長槍,使用起來可以說是一當十,所向披靡。
對於有“代謝綜合症”的人,雖然有前面說的虛的問題,但僅僅吃補腎藥是不夠的,還要有針對體內汙垢的“去汙劑”,什麼是去汙劑呢?過去有個名方叫“三子養親湯”,即是用萊菔子、蘇子、白芥子組成的。
這三個“子”其實在我們食物當中也經常能見到,如烤肉時包肉的蘇葉,它的籽兒就是蘇子;冬天北方要醃芥菜疙瘩,白芥子就是芥菜的籽,萊菔子大家熟悉,就是蘿蔔籽兒。
其中,蘇子是降氣的,萊菔子是下氣祛痰的,白芥子是促痰排出的,而且三個“子”;都是溫性的,原方是用來治療老年人消化功能差,吃多了,飲食不化,導致痰溼存於體內。
這個方子非常適合“代謝綜合症”的人靈活運用,因為“代謝綜合症”;本身就是一種衰老的表現,即便你罹患它的時候剛過四十歲,但從代謝機能上和一個六七十歲的老人無異,而那些存留在體內不能及時代謝出去的東西,是需要有火力燃燒和推動的。
十個胖子九個虛,相比他們超標的體重,胖子一般都是陽虛的,所以驅除他們體內的痰溼,也就是汙垢,一定要選擇溫性的“去汙劑”因為痰溼是陰性的,非溫熱性的,非陽熱性的藥物不能運化出去。
現代人總喜歡“排毒”除了蘿蔔之外,海帶、芹菜、梨等,所有膳食纖維含量高的水果蔬菜,都可以幫助通便,從而達到排毒的效果,但還是蘿蔔的作用最直接,生吃可清肺、胃之熱,熟吃可去脾、腸之積.編輯新經絡.
要知道,蘿蔔如果生吃的話,可以去上焦的熱和痰,比如我們春天的時候因為天氣燥熱流鼻血,或者乾咳、嗓子疼,吃生蘿蔔和梨就比較合適;而如果你明顯地感到自己消化不好,或者知道這頓又吃多了,問題一般出在中焦。新經絡提示煮熟的蘿蔔,也就是熟的萊菔子,解決的就是位於中焦的脾胃問題。
只要你不是體質虛的需要“人參”來託著才有力氣,只要你不是十分消瘦,而且總有手腳心熱的那種陰虛症狀,三子養親湯確實能夠起到改善“代謝綜合症”的作用,這也體現了金元四大家中張從正的治病理論:不補之中有真補存焉。
這個方子雖然全是老百姓打食、消食的東西,卻能調動出身體的潛力,使人渾身清爽,原因很簡單:它驅除了體內的髒東西。
關於三子養親湯的一個故事
作者:北京市朝陽區中醫醫院 孟繁東
三子養親湯是臨床上一首常用的方劑,《方劑學》將其歸入“溫化寒痰”類祛痰劑中。該方由紫蘇子(主氣喘咳嗽)、白芥子(主痰)、蘿蔔子(主食痞兼痰)三藥組成。餘每覽《韓氏醫通》,讀至該方之由來,無不為韓氏所代表的中醫人的慈愛及孝心所感動。
方子的來歷傳說有三位士人,其父母年事已高,但常年咳嗽不已,整天喉嘍氣喘,痰多氣逆,咳聲不斷,類似今之“老慢支”“肺氣腫”類病症。眼看著雙親被痰所困又無計可施,三子心裡特別著急,甚是苦惱!經過商量,他們決定外出遍訪醫家,打聽能夠治療此病的效方。
一日三子頂著烈日,來到了一個地方,聞聽當地有位名醫治病療效甚佳,遂前去拜訪,這位名醫就是明代著名醫家韓懋。韓氏仔細聆聽了三子的來意,瞭解了事情的原委後,深深為三子的孝心所感動。韓氏本想給他們出個方子拿回去熬給其父母服用,但轉念一想,湯藥熬製不便,口味亦不佳,經過仔細斟酌,決定換個角度,於是精心琢磨出一個方案,就用日常隨手可得的三種菜蔬紫蘇子、白芥子、蘿蔔子為原料,將其製作成“甘旨”(舊時多指奉養父母的美好食品),此方即後世臨床常用的著名方劑“三子養親湯”。
韓氏囑三子將這三味藥分別洗乾淨,微炒一下,打碎,每劑不超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水啜用”。還囑咐“若大便素實者,臨服加熟蜜少許,若冬寒,加生薑三片”。新經絡公眾號提示這個藥方在《韓氏醫通》自注“此方自制”,並在該書方劑裡排在第一位,足見韓氏製作此方之深意.編輯新經絡公眾號.
據載,韓氏本為將門之子,幼時體弱多病,自雲“賴方藥以生”,後因科舉失利,乃棄儒學醫。曾往峨眉訪醫,師從榮昌華氏,金華王氏,又得武夷黃鶴老人指點,學業大增。初為親友治病,頗為應手,後遊走於大江南北,為民間百姓治病,聲名大震。因其體恤民情,知百姓疾苦,故制方少而精,藥僅兩三味,但功效顯著,至今為臨床醫家所喜用。正因韓氏有著上述經歷,故該方一出便“傳梓四方”,曾有太史氏為之贊曰:“夫三子者,出自老圃(自家的前後園子),其性度和平芬暢,善佐飲食奉養,使人親有勿藥之喜,是以仁者取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利博矣”。又引《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孝順的子子孫孫層出不窮,上天會恩賜福祉給孝順的人)。此之謂也”。
所以,該方不惟溫陽祛痰代表方,尚寓中華民族崇尚尊老重孝之核心理念在內。
(由於每一個人的體質及情況是不一樣的,沒有一種藥方能夠適合所有的人應用,為了安全起見,非專業人士,使用以上藥方時,最好在你本地專業醫師的辯證指導下使用。)
治病,為何要須先治皮毛?
因為外邪侵襲人體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順序依次是:皮毛–肌腠–經絡–臟腑–骨髓,其中皮毛–肌腠–經絡偏於外,臟腑–骨髓屬裡。
病邪所在層次不同,用藥不能過其病所,引邪入裡。
例如:皮膚病,有邪在皮毛腠理,有臟腑受邪而表現在外。邪在皮腠不能使用入臟腑之藥,引邪入裡。尤其是內傷外感用藥應分清表裡(藥效和速度)。
皮毛論
皮膚是疾病診斷的第一要點,最直觀的就是顏色形狀的變化,故四診排行第一的屬於望診。望而知之謂之上工。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雲:“故邪風所致,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也就是說上工救起萌芽,治未病。疾病剛剛開始就開始治療,既省錢又不痛苦。但現實之人都是痛苦的忍受不了了,才開始治療,輕則進入經脈,深者入絡脈,重者入臟腑,但也不排除醫治出來的病。實際上現在很多都是醫治出來的病。(如頸椎病,去按摩店,醫院康復科等都按了三五年了,還是復發,好好歹歹,還告訴人家,這病就這樣了。)是故百病之始,必先與皮毛。皮毛是外邪侵入身體的重要途徑,但相對來說,既是邪之進路,也是邪之出口。開門逐盜可謂良策。
張仲景傷寒論裡的六經傳經起源於邪中太陽,太陽與督脈皆在表。無論始病沉珂,好多方子都是先解表的。
所以很多頑疾的治療無論是循經傳,還是越經傳,最後還是使陷裡之邪從表出而解,回到太陽經,解表而愈。正所謂:“邪陷入裡,雖百日之久,仍當引邪由表出裡,不死不休。”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