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出圈的是“這英”?cos成那英,年輕人就能“合理發瘋”了嗎? 丨娛鑑

為什麼出圈的是“這英”?cos成那英,年輕人就能“合理發瘋”了嗎? 丨娛鑑
點擊上方“騰訊娛樂”並關注,在這裡讀懂娛樂圈

娛鑑丨第19期

文丨曾於裡

編輯丨艾略

萬聖節最近被中國的年輕人過成了我們自己的“萬梗節”。年輕人紛紛cos(即cosplay,裝扮)起國內的明星、文化名人或影視角色,“王菲”“向太”“汪小菲”“李佳琦”紛紛登場,把戲仿玩得爐火純青,迅速在網上出圈。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仿妝達人“這英”cos那英,從形象、表情到音色,活脫脫一個“那英分英”如假包換。

這英現場模仿那英

“萬梗節”被cos的明星不少,但這英cos那英引發了更多的討論度。不僅在於cos得傳神,更在於“cos那英”成功地與此前“正式確診為那英”的梗接續了,它們共同指向一種心態:不少年輕人希望能夠像“那英”——一個媒介中構建出來的直來直去的人那樣,直來直去做自己。
如果說“正式確診為那英”,只是年輕人的口嗨,那麼“cos那英”,年輕人則在狂歡化的佯裝中,找到了“合理發瘋”的藉口。這個藉口能否持續,決定權在年輕人自己手中。

這英VS那英

媒介構建出來的“那英”:直來直去做自己

“萬梗節”中,這英cos那英,很好地把握了那英“內娛活人”的精髓——直來直去做自己。
這一人設,首先是那英真實個性的一種反映。譬如在微博剛興起那會兒,那英在微博上完全是“口無遮攔”。
她讓好朋友柯藍關注她,直接在微博上@柯藍,“死三八!我,老那!我也博啦!加我不?”
她在微博上夸人歌唱得好聽,直接來了“喵啦個畢的~”這把諧音梗玩得夠溜。
更不必說全網聞名的,“X的,最煩裝逼的人!”
在媒體採訪中,那英也留下諸多名場面。比如2013年,章子怡受邀成為《中國最強音》的導師,該節目與那英擔任導師的《中國好聲音》對打。那英跟章子怡剛好出席同一場活動,記者問她怎麼看章子怡成為音樂選秀節目導師,那英直言,“我祝她成功吧。她帶不出來冠軍。這很難評,唱歌這技術,隔行如隔山。我也不知道(節目組)為什麼找她,是什麼作用呢?可能是她在造型上起到一個作用。”
而此時,章子怡就在她的右邊擺著pose接受媒體們的拍照。這個名場面在如今文藝復興,成為網絡熱梗,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年輕人大量戲仿使用。內裡不僅飽含著對“內娛活人”吐真言的病毒式傳播,還飽含著現實日常生活中的社交無奈,無論何時使用都會令聆聽者心領神會。
又比如2021年,那英參加了《乘風破浪的姐姐2》,首期節目姐姐們初次亮相,遇到不認識後輩,那英直接當面就問,“你們倆誰”。
節目初舞臺時,“看不慣”有個姐姐表演有些“油膩”,那英吐槽起來也是毫不留情。
此處沒有說那英“吐槽”對的意思,而是經由這些細節,確實可以看出那英心直口快,她不玩虛與委蛇那一套,不內耗自己,別人是否因為她的話而內耗她也不管。
2004年,那英出演了一部帶有鮮明女性意識的電視劇《好想好想談戀愛》,劇中她飾演的電視節目製作人黎明朗,也恰好是直來直去的嘴炮人設,輸出了很多關於兩性關係清醒理智的金句。
黎明朗的人設與戲外的那英高度一致,可謂人戲不分,更加強化了媒介構建的“那英”形象——一個直來直去做自己的大姐大。
譬如這英cos那英時,就說了劇中黎明朗的金句,“放XX的屁,這簡直是危言聳聽!”不少沒看過劇的網友,還以為這句話是那英本人說的。
劇中的黎明朗是獨立女性,因大齡未婚遭到很多非議,她大膽開麥、反駁偏見,“一個人怎麼孤苦伶仃的了,我過得挺充實的,你以為有男人就靠得住,男人更靠不住”。
後來黎明朗談了戀愛,但男友嫌棄她管得寬、囉唆、像媽,黎明朗也直接開噴,“我就覺得男人賤,你對他好他不稀罕,你對他壞,他專挑帶刺的玫瑰往懷裡揣”。
固然戲中的黎明朗,有那英本色出演的部分,但那英終究不是黎明朗。比如那英在感情生活中,也有過黎明朗所吐槽的“戀愛腦”。
1995年,那英與足球運動員高峰一見鍾情、陷入熱戀,為了追看男友的比賽,那英推演出、推活動。2004年,那英懷孕時,一名女士公開聲明她與高峰有一個三歲的私生子,因撫養費糾紛她決定將高峰告上法庭。在兒子六個月時,那英選擇分手。這段長達十年的愛情長跑傷透了那英。
又比如那英直來直去的個性,雖不內耗自己,卻可能給其他明星帶來困擾,也給自己招來批評。今年7月,刀郎發佈新歌《羅剎海市》時,一堆網友腦補說歌曲是在影射那英,於是跑到那英社交媒體的評論區冷嘲熱諷。
所以,那個直來直去做自己的“那英”,固然包涵了那英真實的個性,卻也有媒介構建的因素。當網友需要那個直來直去做自己的“那英”,大家就紛紛“正式確診為那英”;當那個直來直去的那英“禍從口出”時,踩她的人也不在少數。

“cos那英”:合理發瘋,就能從此做自己了嗎

撇開個別爭議,當下輿論對那英的主流印象,還是那個直來直去做自己的“那英”。
這個“那英”也深受年輕人喜愛。今年微博上還颳起了一股“正式確診為那英”的熱潮,微博上這個話題的閱讀人次已經達到驚人的6億次。
“正式確診為那英”,意即年輕人想成為那個直來直去做自己的“那英”,能夠對生活中那些令人氣惱的人與事,說一些“那言那語”,諸如“最煩裝逼的人了”“放XX的狗屁,這簡直是危言聳聽”。
只不過,“正式確診為那英”更多僅是年輕人的一種口嗨。社交媒體上吐槽一下,現實生活中還是得乖乖做慫蛋。所以,那個直來直去的“那英”受歡迎,本質上是年輕人想做自己,太難。
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提出擬劇理論。他將人們的人際交往場景劃分為“前臺”和“後臺”,認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就是擔任不同角色的自我呈現。處於“前臺”時,人們會為了滿足“觀眾”對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的期待而壓抑自我、刻意表演;只有在“後臺”時,人們才能短暫地做回自己。
現實生活中,處處是“前臺”,很多人要表演謙讓、禮貌、敬業、大度,雖然內心早已經在罵娘了。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渴望“確診為那英”。
另一方面,如今的輿論氛圍也越來越逼仄了。很多人習慣舉著道德大棒,去審視周邊的人——無論是公眾人物還是普通人的言行舉止,一發現有任何逾矩的地方,大棒就會砸下來。於是,如今內娛像那英那樣做自己的人越來越少了。明星不敢說自己想說的話,一不留神就會被人放大。
就連那英自己也不能倖免。她早年評價刀郎的話被拉出來“鞭屍”,她的微博變成“僅半年可見”,最煩裝逼的人只剩下網上流傳的截圖。
那些高舉道德大棒的人這才恍然發現:他們也在承受打壓別人的代價。當輿論緊縮時,他們也要活得束手束腳,他們也只能在“前臺”更加賣力表演。“正式確診為那英”,只能口頭上說說。
但這一回“萬梗節”的cos狂歡,則讓一部分網友發現:是不是有cos的名義,我們就可以做自己,就可以“合理發瘋”了?
“正式確診為那英”還只是口嗨的話,“cos那英”成為那個直來直去的“那英”,已經變成一種行動,變成一種真實的體驗,至少能在cos的過程中感受到自由。這其實就是巴赫金說的“狂歡”。在狂歡化理論中,存在著“兩個世界”。第一世界是正統的、刻板的、等級森嚴,每個人都過著循規蹈矩、謹小慎微的生活。但在第二世界中,階級、門第、職位、等級、年齡、身份、性別的區分與界限均被打破,人們平等而親暱地交往、對話與遊戲,盡情狂歡。
第一世界有點像我們在“前臺”中的表演;而“萬梗節”的cos狂歡,則把我們帶入百無禁忌的第二世界,有了cos的名義,終於能夠“合理發瘋”。

向太cos

《相約98》cos

這英cos那英也由此獲得極高的熱度。在觀看別人cos的過程,網友也被帶入到那個第二世界“感同身受”了一回。
只是,“cos那英”就能讓我們直來直去做自己,或者“合理發瘋”了嗎?
這依然取決於網友的態度。如果“萬梗節”又被視為洪水猛獸,又要遭受道德大棒,“cos那英”或者cos哪個明星就遭到粉絲出征,那麼也許哪一天,“萬梗節”就不被允許了,cos明星也不被允許了,網友們就連“合理發瘋”的藉口也沒有了。
所以,希望網友們不要一邊感慨內娛沒有活人,一邊熱衷於上綱上線;一邊因這英cos那英會心一笑,一邊對“萬梗節”口誅筆伐。要謹記,正是我們自己造就了我們所處的環境,“合理發瘋”的藉口多一些總是沒錯的。
ENTERTAIN

「騰訊新聞」APP搜索:

娛鑑viewpoint

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圍觀更多精彩內容

| 熱門文章推薦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