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外感風寒表證,為啥有人用麻黃湯,有的人用桂枝湯

同為外感風寒表證,為啥有人用麻黃湯,有的人用桂枝湯

中醫典籍大全 >>>【中醫寶典】手機應用:免費下載+免費使用

學習《方劑學》,都是從解表劑開始的。
 

解表劑與表證

解表劑是以解表藥為主,或者說用辛散輕揚的藥為主,通過發汗、解肌、透邪,能開皮毛、疏腠理、宣肺氣,達到解除表證的目的一類方劑。
 
顧名思義,解表劑適用於治療表證。表證之所以產生,是由於外邪傷人,即外感六淫引起的。人體的肌表是人體最外一層的保護,就像一個圍牆,一個籬笆,當外邪侵犯人體的時候,首先見到表證,此時只要正確地及時地用解表劑治療,可以治癒,或者是減輕,使整個病的療程縮短。
 
我們所講的表證,包括很多種病,很多病在開始的時候可以出現表證。凡風寒初起或溫病初起,以及麻疹、瘡瘍、水腫、痢疾等病初起之時,見惡寒、發熱、身痛、無汗或有汗、苔薄白,脈浮等表證者,均可使用解表劑治療。
 
解表劑著重的是調整人體的營衛之氣,還有疏通血脈的作用。所以它不僅僅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證,同時通過解表劑可以使得人體的營衛氣血得到調整。在臨床上,用得及時,用得正確,就可以解除或者是減輕表證,病就可以早期治癒。甚至一些外科病,發生一個癰腫,剛開始的時候,伴有表證的惡寒發熱,無汗症狀,如果及時解表,加上消毒、和血,或者涼血藥,就可以縮小癰腫的範圍,小的瘡瘍就可以消掉。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等到治五臟,就已經晚了,這是指外感病。外感傷人首先由表入裡,這是一般的情況,只有特殊人以及特殊病才會直中,所謂“陽氣不虛,寒不直中”。
 
表證有寒熱虛實之分,所以解表劑有三個大的分類,即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
 

辛溫解表

辛溫解錶針對外感風寒證。外感風寒證我們之前提了很多,“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簡單理解,只要有怕冷,就是表證的表現。具體來看,惡寒發熱,惡寒偏重,這是共性的。根據表虛表實的情況不同,可以有汗或無汗,浮脈,舌苔一般薄白。沒有影響到整體性的氣血變化,一般舌質舌苔不變的。這是外感風寒證的共性。
 
針對外感風寒表證有兩個代表方劑,麻黃湯和桂枝湯。在《傷寒論》裡,麻黃湯和桂枝湯是解決太陽病的兩個基礎方,有人說麻桂辯不清,《傷寒論》開不了頭。這句話可一點也不假,特別是桂枝湯,更是被稱作“千古第一方”。那麼這兩個方子要怎麼辨別使用呢?

 

麻黃湯

麻黃湯這個方知名度非常高,是《傷寒論》裡面非常有名的一個方子,這個方子代表了:辛溫發汗,解表散寒的治療思路。在學習中藥的時候,我們對麻黃湯就有一個比較深的認識。每每受寒之後出現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等症狀的時候,用上麻黃湯,往往能夠一劑而愈。
 
比如著名經方大家劉渡舟有過這樣一個醫案,劉某,男,50歲,一年冬季,因工作需要外出辦事,途中不慎被風寒邪氣傷到,當晚即發高燒,體溫達到39.8℃,惡寒甚重,雖然蓋著兩床厚棉被,依然覺得非常冷,全身發抖,周身關節無一不痛,無汗,皮膚滾燙,咳嗽不止!
 
觀察其舌苔薄白,脈浮緊有力,斷定其為太陽傷寒表實證。方用:麻黃湯,一劑而愈!
 
麻黃湯主要是什麼時候用呢?麻黃湯是用於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三十五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也就是說太陽病,具有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等症狀者,麻黃湯主之。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這是一身盡痛。發熱又渾身疼,是邪氣在人體表部,邪氣在表必然惡風(怕冷)。一身盡痛是邪氣在表部鬱滯重。表鬱重而無汗,則表邪得不到疏解,必壓迫胸肺而喘,這種病證用麻黃湯。
 
【麻黃湯方】麻黃 9g,桂枝 6g,炙甘草 3g,杏仁 9g。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古人歷來把麻黃湯叫做“傷寒正局”。“傷寒”是外感風寒,“正局”兩個字,相當於我們現在講的典型。“傷寒正局”就是說麻黃湯治療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外感風寒。知常才能達變,掌握了最標準的,以它為對照才能學習一系列的具體的外感風寒的治法和方劑。另外,麻黃湯在方劑的君、臣、佐、使基本結構的體現上最標準。
 
病機分析:
 
外感風寒表實證,張仲景稱之為太陽傷寒。太陽是表,傷寒以寒為主。
 
人體有正氣,正氣是以營衛作為代表的。整個人體,唯氣血而已,唯陰陽而已。體表的氣血,稱之為營衛。所以提到營衛,實際上是涉及體表的氣血,而尚未涉及整體氣血的變化。營衛是氣血的淺層。
 
衛陽在寒邪作用下,因寒性收引凝滯,使得衛陽被鬱遏,則衛氣溫煦體表能力減弱,就會惡寒。因寒邪傷及陽氣的程度重,所以惡寒重。外來風寒與體表正氣相爭,邪正相爭會有發熱,但發熱較輕。所以惡寒重,發熱輕,是外感風寒的基本特徵。
 
衛陽之氣能溫分肉,肥腠理,司開合。寒性收引凝滯導致衛陽之氣司開合作用障礙,腠理合而不開,本來可以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的,司開合的功能失調後則造成無汗,這是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本特點。
 
邪正鬥爭於表,出現浮脈這個共性。
 
這是衛氣在受到寒邪作用下的一些表現,即惡寒發熱無汗是主證
 
體表的營陰受到寒邪,營為血中之精氣,營行脈中,寒性收引凝滯使得它運行不暢到不通,不通則痛,造成頭身疼痛。所以風寒寒越重,疼痛越厲害。由於營陰鬱滯,脈易拘緊,出現緊脈,與浮脈相合就是脈浮緊
 
肺氣不宣,是由於外邪束表,肺臟宣發陽氣、陰津輸布到體表的道路被阻礙,首先導致肺氣失降而上逆,造成咳喘
 
方義分析:
 
方子裡的君藥是麻黃,麻黃被古人稱為“青龍”,所謂的青龍,一直以來都認為是“興雲雨”的,事實上,“青龍”乃水神也。麻黃又被稱為肺藥,只要有肺宣發不利的,都可服用含有麻黃的藥,就能達到很好的療效。這個方子裡麻黃有兩個作用,發散風寒,宣肺平喘,這是風寒常用的作用。
 
其實麻黃有個弊病,麻黃宣發太過,就是發汗太過,汗為心之液,所以發汗太過會導致心悸等問題。但是麻黃湯是個溫和的發汗劑,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就是裡面有桂枝、甘草。
 
桂枝作為臣藥也有兩個作用,既能解肌發表又能溫經止痛。解肌發表和開腠發表不同。我們前面講到了,開腠是強行打開毛孔,解肌是鬆動分肉,透邪外達。這裡桂枝和麻黃相須為用,增強發汗解表的力量。桂枝還能溫經止痛,能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症得解。
 
杏仁在這裡降肺氣為主。杏仁實際上也有“宣”的力量,較小。歷來認為以降為主。作為佐藥來說,即能協助君臣藥來發散風寒。又能宣降肺氣,可以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麻黃一宣,杏仁一降,一宣一降,正好起到調理肺氣的宣發肅降。
 
甘草作為使藥,主要調和藥性,緩和麻桂的峻烈之行,避免汗之太過。
 
麻黃湯歷來為治療外感病的常用方,經過臨床實踐證明它不僅治療外感疾患,還可廣泛的用於其他科疾病。
 
說一個麻黃湯的醫案。有一個老人夜裡常尿炕,用現在的中醫理念,自然是從腎論治,結果吃了無數補腎收斂藥都不見效。後來遇某醫給開了劑麻黃湯,一劑而愈了。這其中的原理用後世的五行辨證體系是沒辦法解釋的,發汗藥跟遺尿有什麼關係?用六經辨證卻不難解釋:人吃進去飲食,通過中焦氣化作用變成能量送出體表,不能完全氣化的能量則代謝為廢水,通過腎和膀胱排出體外。如果肌表的氣化作用弱了,意味著大量的能量會轉為下行之水,加重膀胱的壓力,於是容易遺尿。麻黃湯裡麻黃和桂枝的組合無非是加強體表的氣化功能,也就能減少膀胱和腎的壓力,便能治遺尿。
 
所以說只要辨證為風寒表實證的,麻黃湯都可以發揮很好的療效。
 
隨證加減:
 
中醫治病,講究辨證論治,“有是證用是藥”,隨證加減。中醫的經典名方,是根據疾病的證候選擇針對性較強的藥物組成的,任何經典名方都應該根據臨床實際進行加減,不僅藥味可以加減,而且藥量也可以加減。
 
喘急痰多,表證較輕,不需要桂枝協助麻黃髮汗,增加化痰降利、平喘止咳這類作用即可,所以去桂枝加蘇子、半夏。
 
鼻塞流涕重者,鼻為肺之外竅,常見的肺氣不利,鼻塞流涕,加蒼耳子、辛夷宣通鼻竅。
 
挾溼兼骨節疼痛,蒼朮、苡仁同用,燥溼、利溼結合,對於外感風寒夾溼,在疼痛方面為痠痛的,這是常用組合。
 
外寒可能入裡化熱,表現出來很多是心煩、口渴,咽乾口苦,加石膏、黃芩清熱。
 

桂枝湯

桂枝湯被譽為中醫群方之冠,是因為桂枝湯是《傷寒論》中的第一方,同時也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一張方子。那麼,這個方子到底有什麼奧妙呢?
 
桂枝湯用於外感風寒表虛證。張仲景《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我們要關注的症狀是,“惡風”、“汗自出”。“惡風”這就是我們患了風寒以後,怕冷怕風的症狀,這是風寒表證共有的表現。
 
桂枝湯所治療的外感,是正氣不足的類型的,我們稱之為“表虛證”,這是外邪來襲,身體正氣不足,想要反抗,卻力量不足的表現。這個“汗出”,是我們判斷是否是桂枝湯證的關鍵,這樣的人,其實並不僅僅是患了外感的時候出汗,即使在平時,也是經常自汗的。
 
另外一個症狀是“鼻鳴乾嘔”,這個鼻鳴,很多人說是打噴嚏,我覺得不合適,因為嚏字《詩經》裡面就有了,出現得很早,如果鼻鳴是打噴嚏,漢代的張仲景完全可以直接寫這個嚏字。這個鼻鳴,其實是鼻腔堵塞的狀態,在鼻腔堵塞的時候,有鼻涕在裡面,有的時候我們覺得憋悶,偶爾會在鼻腔後部使勁,把氣往外噴一下,想衝開條通道,此時就會發出一下尖銳的鼻鳴聲音。如果在感冒的時候,仔細體會一下,就會知道這個狀態了,是一種鼻腔堵塞、有鼻涕梗阻的狀態。
 
所謂乾嘔,是此時鼻腔不通暢,與鼻腔連接的咽喉部也不舒服,這是有外邪干擾的緣故,因為鼻咽部始終不正常,接受刺激,所以會出現乾嘔的症狀,這在外感風寒的時候是經常出現的。
 
【桂枝湯方】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薑9克,大棗12枚。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惡風發熱,汗出,頭痛,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者。
 
病機分析:
 
桂枝湯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也叫太陽中風,又叫衛強營弱證。
 
桂枝湯主治的風寒表虛證,相對於麻黃湯證的太陽傷寒來講,它側重於以風邪為主,寒邪較輕。風性疏洩,風邪作用於體表的衛陽之氣,可使汗孔打開能使機體汗出。
 
這裡需要解釋下衛強營弱證。這裡所謂的“衛強”不是強大,而是一種浮強,向外浮散,浮亢。在風性疏洩下,衛陽之氣也會浮散、浮亢,所以這裡陽強指的衛陽浮強。衛氣不能固護體表,機體自然要惡風惡寒。由於寒性較輕,本身傷陽氣並不重,是由於風性疏洩使陽氣浮散、浮亢的,所以人體會惡風。
 
發熱,是由於風為陽邪,和體表衛陽兩陽相爭,會有發熱。但這種外感風寒偏於風的,病邪較輕,發熱也並不太重,所以它的特點是惡風發熱。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頭部氣血逆亂可以有一定程度的頭痛。
 
邪正相爭,畢竟在體表,所以脈浮
 
汗血同源,“汗為心之液”,由於出汗,造成了營陰的外洩。出汗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衛陽不能固護;二是因風性疏洩。由於自汗散失的營陰,有不足,營弱了;同時衛陽不能固護營陰,那營衛二者不協調,這就使營衛不和。由於營弱影響到脈道充盈,就表現為脈緩
 
風寒證候,還會傷及肺胃,由於影響到肺氣宣降,就會引起胃氣的不和,所以所謂鼻鳴,反映出傷風之後有一定的氣道不暢,有時鼻塞,或者有流鼻涕,發生鼻鳴聲音,乾嘔,胃氣上逆。
 
方義分析:
 
我們看看桂枝湯方義分析,桂枝湯是個很典型的方劑。因為桂枝湯的產生,給後世留下了寶貴配伍的基本結構。很寶貴的,很多配伍基本結構。很多沿用至今。歷代醫家都很尊崇。
 
君藥是桂枝。桂枝在這裡有兩個作用:一個它可以散風,風寒以風為主,它可以散風。第二個,桂枝有助衛陽的作用。由於它又能發散,也能走表,所以作為陽,可以補充體表因風性疏洩而耗失的陽氣。所以它一個藥,反映出來祛邪、助正兩個方面。
 
芍藥為臣藥。芍藥有兩個作用,營陰外洩,營弱了,它可以有益陰養血的作用,能夠補充已經外洩的營陰,益陰養血的作用。第二方面,芍藥酸收,能夠阻止營陰繼續外洩之勢,收斂,有止汗作用。
 
桂枝和芍藥相配,體現了衛陽、營陰治療、補充方面同時並舉。既能助衛陽,又能益營陰,既能散風寒,又能夠斂汗出,成為調和陰陽常用的基本結構,調和五臟陰陽。
 
佐藥,生薑和大棗。桂枝湯中,生薑幫助桂枝作用在衛氣為主,大棗幫助芍藥作用在營陰為主,調和營衛。生薑大棗,也是調和營衛的一個小結構。這兩味藥,一個涉及衛陽,一個涉及營陰,實際上涉及了氣血。後世解表藥中,經常加點姜、棗,解釋是可以調營衛。生薑能夠振奮脾胃功能,大棗可以補益脾胃,既能益氣,又能益陰,益陰養血。所以這兩味藥相結合,在外調和營衛,在內調和脾胃。
 
桂枝湯中,還有一組是桂枝、甘草,《傷寒論》上有個桂枝甘草湯有溫通心陽的作用。桂枝之溫,甘草之補,溫補結合,溫通陽氣作用較強,不僅助陽,還可以通陽。
 
芍藥、甘草,是我們常用的酸甘配合,緩急止痛的基本結構。《傷寒論》裡的芍藥甘草湯,治療腳攣急,能柔肝舒筋緩急又能止痛。這又成為後世常用一種基本配伍組合。
 
隨證加減:
 
桂枝湯主治風寒,寒邪相對而言不重,以風邪為主。若風寒較重,可加荊芥、防風、羌活這類辛溫發表藥跟桂枝配伍。
 
桂枝湯用治表證,營衛不和的出汗,若表虛不固,就可以桂枝湯加黃芪。
 
若兼有咳嗽,那就加宣降肺氣、化痰止咳藥,如開宣的桔梗,降氣的蘇子,利肺止咳的杏仁等。
 
最後,桂枝湯服藥的方法也是很有講究的。服藥後半個小時左右,要吃熱粥以助藥力,然後躺在床上蓋被子,出微微汗為佳。中病即止,不可盡劑。另外,外感熱病,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這是最高明的地方了,桂枝湯到底是治療什麼的?其實,桂枝湯的重點,在調理內臟的不平衡,其著眼點在脾胃,脾胃之氣不足,營衛之氣則紊亂,所以,張仲景讓喝桂枝湯後,喝一碗熱粥,這是滋補脾胃的,用張仲景的話來說,是“以助藥力”,一方面借熱粥的溫熱來促進散寒,另一方面藉助穀物之氣以滋補脾胃。

中醫典籍大全 >>>【中醫寶典】手機應用:免費下載+免費使用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更多內容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點個,為健康點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