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有福利
“您微信中的‘百萬保障’免費期已結束,若不手動關閉將自動扣費,費用不足將影響徵信。”
近日,家住武漢東湖高新區的李女士遭遇微信“百萬保障”騙局,東湖高新公安分局反電詐中心緊急攔截,成功追回近百萬元。
11月2日上午11時許,高女士接到“微信客服”來電,電話中“客服人員”反覆聲稱高女士微信中的“百萬保障”免費服務已到期,若不關閉將會每個月扣除800元保費。聽到對方的“溫馨提醒”,高女士心中犯起嘀咕:“我好像沒辦理過相關業務啊。”
察覺高女士陷入疑惑中,“客服人員”立馬給出“解決方案”:“登錄我發給您的指定鏈接,完成相關操作便可退訂服務。”不及時操作取消,將會自動扣費。見“客服人員”提供如此“貼心”的服務,來不及多考慮的高女士亂了陣腳,在對方的引導下,通過手機銀行先後進行轉賬,共計130餘萬元。
下午2時,再次登錄微信查詢“百萬保障”相關服務時,看著程序裡赫然顯示保障費用為免費,且保障期限長期有效時,高女士才意識到被騙,隨後立即報警。
收到警情後,值班民警魯健迅速對此筆資金流向進行分析追蹤,並對嫌疑賬戶採取緊急止付措施。被騙資金分多筆被轉入二級賬戶,魯健迅速凍結涉案賬戶,成功追回近百萬元。
“明明是免費保險,卻被騙子謊稱為扣費項目,不少受害者第一反應就是取消。”事後,東湖高新公安分局反電詐中心負責人張迪介紹,該詐騙套路中,騙子一般謊稱自己是微信、支付寶等“官方客服”,以“百萬保障”保險服務即將到期,不取消會被強制扣款,甚至會影響徵信為由,誘騙受害人向指定銀行賬戶“驗資”,從而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
武漢警方提醒,當接到所謂客服電話請一定提高警惕,不要輕信,凡是接到冒充客服來電,聲稱要關閉百萬保障服務的,均是詐騙。
今年7月17日,福建市民周女士在開車時接到網絡電話,對方稱幾年前她在微信裡免費領取了“百萬保障”服務,如不解除,將每月自動扣款3000餘元。周女士信以為真,隨後對方以“需要認證個人信息”為由,要求周女士按要求操作,將銀行卡內50萬元轉賬到對方所提供的賬戶。事後周女士才發現被騙,立即報警。
今年8月,徐州市民謝某接到一自稱保險公司客服的電話,對方以謝某曾經購買過“百萬醫療保險”每年都會自動扣費為由,引導謝某下載了“ZOOM”視頻APP來取消業務,隨後要求謝某告知手機收到的驗證碼。過了幾分鐘,謝某發現賬戶內有錢款到賬,對方稱需將這筆錢轉至指定賬戶才能取消業務,謝某分三次共轉賬了39600元,之後發現這些錢是操作過程中用自己身份信息貸的款,遂報警。
今年9月,陝西市民A某接到自稱騰訊工作人員的來電,稱其微信“百萬保障業務”到期,如不關閉下個月將自動扣費2000元,還將影響徵信。於是在對方的誘導下,A某下載了一個會議軟件,對方要求共享屏幕進行賬戶解綁,並讓其查詢自己名下銀行卡和微信、支付寶的餘額,然後把錢全部轉到對方指定的賬戶裡,聲稱過後會將錢返還。A某幾番轉賬後發現被騙,共計損失12萬餘元。
“百萬保障”是指微信支付賬戶、支付寶賬戶因被他人盜用而導致資金損失,按損失金額承諾不限次賠付,每年累計賠付金額最高100萬元的安全保障。
微信、支付寶“百萬保障”均為自動開啟的安全設置,完全免費且不會影響個人徵信,同時個人無法關閉此服務。
早在今年4月份,微信支付消費者保護微信號就曾發佈文章《小心!有人利用微信支付“百萬保障”詐騙》,文中提醒道:微信支付“百萬保障”完全免費,不存在“到期續保”,不要相信任何“百萬保障”繳費續保、影響徵信的騙局。
用戶可以在微信-我-服務-錢包-消費者保護-安全保障中,查看自己的微信支付“百萬保障”。
冒充客服。不法分子首先通過不法渠道獲取市民手機號碼,冒充客服致電消費者,聲稱其支付寶、微信支付“百萬保障”即將到期或已到期,如果繼續使用每月需繳納費用。
下載指定APP。不法分子要求受害人下載指定APP,通過語音通話和手機屏幕共享等方式,引導受害人按其指示進行操作。
誘騙轉賬。以關閉業務需要驗證銀行卡賬戶為由,誘騙受害人向指定銀行賬戶“驗資”,從而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
橙柿提醒,凡是以不關閉微信“百萬保障”業務會影響個人徵信、按月扣費、影響理賠等為由要求轉賬的,都是詐騙!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潘俐
綜合長江日報、徐州網警、龍巖網警、漢臺反詐等

看完了新聞,
我們一起來聽一下
今天的佩琦說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