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劑量如何影響療效?張仲景給出答案

用藥劑量如何影響療效?張仲景給出答案

麻黃湯作為仲景第一方,大家再熟悉不過了。而同樣的方子,有的醫家用就有效,有人用就無效。究其根本,劑量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不同劑量的麻黃,效果完全不同。下面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名醫是如何有效使用麻黃湯的。

麻黃湯

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黃煌:麻黃主治黃腫,兼治咳喘及惡寒無汗而身痛者。黃腫,是仲景使用麻黃的客觀重要指徵。黃腫指面色黃黯而水腫者。咳喘,是咳嗽加上呼吸困難,張仲景所謂的“咳逆上氣”“肺脹”。黃腫者的咳喘,用麻黃最為適宜。仲景使用大劑量麻黃強調脈象,如大青龍湯證的脈象為浮緊。浮緊即有力,是患者心肺功能較好的一種反應。

麻黃使用劑量

仲景使用麻黃有多個劑量段。

6兩:用於浮腫及無汗,但多配石膏,方如大青龍湯、越婢湯。

3~4兩:用於咳喘、無汗身痛,方如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麻黃湯、葛根湯、烏頭湯等。

2兩:或與附子、細辛配伍,治療脈沉的無汗、浮腫等,方如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湯等;或與連翹、杏仁等同用,治療發黃,方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等。

至於用於溼家的膚癢或身體痛等,則麻黃用量更少,只用半兩或1兩。由於麻黃的用量與配伍、煎服法、體質、季節等均有關係,所以臨床使用應細細斟酌,不要盲目大量使用。 

範中林醫案

郭某,女,24歲。3年來,常間歇性低熱。1976年3月,感冒發熱,曾服用感冒沖劑、四環素等藥。其後經常自覺畏寒發熱,常患扁桃體炎和關節痛。腋溫一般在37.4~38℃,偶爾在38℃以上,曾查血沉25mm/h,其他如白細胞和基礎代謝均正常。注射卡那素後,熱暫退,但始終呈間歇性發作。自1978年年初以後,每日皆發熱兩次,體溫在37.5℃上下,雖經治療,未愈。1979年3月1日來診:今是自覺惡寒發熱,體溫37.4℃,身熱無汗,兩膝關節疼痛,面色正常,唇淡紅,舌淡紅潤、微紫暗,苔黃夾白較膩,脈浮緊。

此為太陽傷寒表實證,法宜開腠發汗、安中攘外。

處方:甘草18g,杏仁15g,麻黃10g,桂枝6g。2劑。

3月3日二診:藥後微汗出,惡寒減,舌紫暗漸退,苔白滑,根微黃,脈細微緩。尚有輕微發熱,病仍在太陽。服麻黃湯後,發熱惡寒皆減,但現身汗出,脈微緩,此營衛失和之象。法宜通陽解表,調和營衛,以桂枝湯加味。生薑60g,白薇12g,桂枝、白芍各10g,炙甘草6g,大棗10枚。3劑。

3月8日三診:藥後熱退,兩日來未再低熱。體溫36.7℃,膝關節偶爾有短瞬疼痛,微覺頭昏夢多,此外身無不適,舌脈均轉正常。再少進調和營衛之劑以鞏固,並囑其注意飲食起居,避免病情反覆。

7月17日隨訪,患者自二診服藥後低熱退,至今未再復發。

按類學經方

  

《傷寒論類方辨析》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以六經類方為基礎,從臨床出發,著重於方藥的臨床運用,選用的註釋、案例也是以臨床為落腳點,讓讀者一目瞭然,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其所詳細論述者,皆為筆者有較深感悟及使用。本書對熱愛中醫,苦讀經典,但仍不得其門而入者,有較大裨益。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諮詢和聯繫正規醫療機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