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與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這兩位身價加起來超過3000億美元的富豪約下的線下籠鬥,毫無疑問是互聯網中最具戲劇性的話題。雖然這次“約架”最終未能成行,但卻貢獻了扎克伯格的一招“白衣渡江”,成功讓Meta旗下的類推特應用Threads一炮而紅,僅僅上線5天就突破了1億用戶、甚至超越了ChatGPT當時的表現。
遺憾的是,ChatGPT已然成勢,也成為了AI大模型領域繞不過去的存在,可Threads似乎走上了快速過氣的道路,上線三個月後儼然就變成為了一座“鬼城”。
近日在一期播客節目“喬・羅根的體驗秀”中,作為嘉賓的馬斯克說到,“是的,那裡(Threads)安靜得可怕。你必須要使用自己的產品,但連扎克伯格都不發帖子。”
馬斯克無疑是X的深度玩家,幾乎每天都會在這個平臺發帖,且保持了與用戶的高強度互動。與之相比,扎克伯格更像是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公司老闆,他們通常保持著與公眾的距離,僅僅在自家產品的宣傳週期中會賣力吆喝,一旦宣傳期結束似乎就不再願意發聲了。像馬斯克這樣每天都在互聯網上親自下場高強度衝浪的互聯網公司老闆,如今確實是少之又少。
雖然“推特代替品”是Threads當時打出的招牌,它在上線之時也確實承接了來自推特溢出的流量,然而Threads的表現似乎僅僅只是開局即巔峰。上線一週後,Threads的日活躍用戶下降約20%,用戶停留時間則降低了50%、從20分鐘減少到了10分鐘。上線三週之後,根據Sensor Tower公佈的數據顯示,Threads的日活用戶量比剛上線時暴跌82%。網站流量監測服務商Similarweb公佈的數據也表明,Threads的日活在7月7日達到約4900萬的峰值後出現了穩步下降的情況,到了7月29日僅略高於1100萬。
由此問題也來了,即便X自廢武功,Threads為何也沒能實現反超呢?
首先,Threads的上線其實是極為倉促的,幾乎完全是因為馬斯克為了阻止針對推特的“極端水平”數據抓取和系統操縱,限制用戶每日可瀏覽的推文數量,直接搞得用戶怨聲載道,給了作為“代餐”的Threads機會。然而,Threads提前上線也是有代價的。
其實Threads本身是一款獨立性很弱的產品,用戶的體驗旅程則是從“要不要關注你Instagram上的賬號”為起點。可在內容呈現上,Threads卻模仿了推特的短內容,帖子多是激起情緒共鳴的碎片化分享,這與Instagram以圖片為主、文字為輔的調性可謂是南轅北轍。這一設計所導致的結果,就是Threads的用戶群體被撕裂,其中一部分是來自推特的用戶尋求替代品,另一部分則是從Instagram上引流而來。
更為致命的是,Threads為了加快上線進度,砍掉了大量與社交無關的功能,因此在目前社交軟件上已經極為成熟的功能,比如熱搜、熱榜、只看關注的人等,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功能一概沒有。“幾個星期過去了,Threads唯一添加的功能就是關注動態。其他所有的‘基本’功能都沒有,算法也很混亂——你必須花費太多精力去尋找新的人或話題”,這就是Google Play Store上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用戶評價。
所以一旦用戶過了新鮮勁,在發現產品本身缺乏實用性後,自然就會對Threads失去耐心,畢竟推特又不是不能用。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過於追求速度、而忽略了對產品本身的打磨,這就是使得Threads迅速被用戶拋棄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現在已經是2023年、而非2003年,用戶對於互聯網產品的耐心也在飛速下降,期望產品與用戶一同成長更是早已失去了現實土壤。
Meta的急躁,還表現在Threads本身還是一個在法律層面面臨巨大風險的產品。且不提因為與推特過於相似,Threads剛上線就被前者發出了律師函,指責Meta方面抄襲。甚至 Meta是在明知存在Threads這家軟件公司,並且後者不願意向其出售threads.app域名的情況下,還是高調推出了Threads,因此最終也引來了Threads公司的禁令申請。
當然,即便Threads在上線之初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產品,想要動搖推特的市場地位也是極為困難的,因為用戶多年來已經習慣了使用推特,想要扭轉這一趨勢很難在一朝一夕間就實現。縱觀互聯網行業的歷史,舊的霸主被挑戰者趕超無一例外都是走的差異化路線,諸如拼多多之於淘寶、TikTok之於Facebook。
由於Threads與推特實在是太像了,用戶明明是因為不喜歡推特才來的Threads,結果發現Threads只不過是另一個推特的情況下。兩害相權取其輕,Threads在即沒有推特的積累、又沒有社交關係鏈的情況下,無論再怎麼掙扎,或許也改變不了最終的命運。
徠卡首發“反修圖相機”,但這項技術或更適合手機
徠卡M11-P的“反修圖”功能,對智能手機似乎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