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東南西北都愛的美食都是糯米做的?

本 文 約 400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在點心界,最受大眾歡迎的莫過於“糯嘰嘰”美食了。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豆沙青團、芝麻湯圓、芒果糯米餈、八寶飯……咬上一口,滿嘴軟糯,碳水的歡樂油然而生。

芒果糯米飯。來源/pixabay免費正版素材庫


若是問起這些“糯嘰嘰”美食的原料,大家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糯米嘍。


糯米在天南海北的點心師傅手中,千變萬化。久而久之,一些地方“小眾”糯米點心也漸漸出圈,四川餈粑、西北甑糕、北京驢打滾、東北血腸、江南醪糟……這些點心,光聽名字還真猜不出原料是糯米。


千年前,糯米曾是主食界的重要成員,為何“糯米”會改行入駐點心界?各地藏著多少不能錯過的糯米美食?


青團。攝影/攝影師-MrWang,來源/圖蟲創意

“糯嘰嘰”的前世今生

要想了解“糯米”的歷史,自然要翻一翻稻米家族的家譜。我國是種植水稻最早的國家之一,水稻品種有很多。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存在感比較強的,有秈稻、粳稻、糯稻。雖然各類稻的長相都差不多,但是碾出的米口感卻相差甚遠。秈米的體型較長,有著硬硬的口感,非常適合做煲仔飯;粳米體型較圓,蒸出來黏黏的,更適合做飯糰。至於糯米,則是稻米家族中黏度最高的產品,其包含的支鏈澱粉含量高達95%以上。


糯米到底有多黏呢?古人竟然用糯米來堅固城牆。明朝宋應星在《天空開物》中記載了最早的“混凝土”,原料之一便是糯米。在石灰中拌入糯米汁,成了很好的膠黏材料,起到堅固作用。“糯”在古文中也被稱為秫(shú)。傳說,朱元璋建南京城,城牆上的每塊磚都要用秫粥(糯米粥)“固其外”。不僅如此,從前人們用紙糊窗戶、給書法作品裱糊,所用漿糊的成分也主要是糯米。


南京用“糯米汁”砌成的城牆。來源/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360》截圖


不過,糯米的主要用途還是果腹。在歷史上某些時段、某些區域,糯米還是非常重要的主食。古代行軍打仗時,士兵都會隨身攜帶曬乾的糯米飯,飢餓時可以拿出來加水沖泡。


有學者勾勒了糯稻的傳播脈絡。春秋時期,吳越人以糯米為主食,秦漢以後,隨著東南地區人口流動,糯稻向各地傳播,向東到達日本,向西擴散到雲貴等地,向南到達老撾等東南亞國家,形成了“糯稻文化圈”。今天,很多地方還存在著以糯米為主食的傳統。例如,對老撾人而言,日常提及的米飯主要指糯米飯;對我國西南部分少數民族來說,吃著糯米長大的孩子會被稱為“糯娃”。


這麼看,歷史上糯米在主食界的地位並不亞於秈、粳、麥等主食。那麼,糯米究竟為什麼會隱退主食圈?


江南糯米:“糯嘰嘰”界扛把子


清代以來,政府在西南部分地區推行過“糯改秈”政策,例如有著“糯禾之鄉”稱號的清水江流域曾大規模進行“糯改秈”,獲得了較高產量。民國以來,地方也經常有“減糯增秈”的做法。


種植政策調整後,糯米在主食界地位似乎有些削弱。不過沒關係,點心界中的糯米仍舊大放異彩。長江中下游是糯稻的主要產地之一,自然也是“糯嘰嘰”美食的核心生產區。


在南宋吳自牧的筆記《夢粱錄》中,曾記載杭州點心鋪子中的食物,裡面提到了許多糯米點心:


豐糖糕、乳糕、慄糕、鏡面糕、重陽糕、棗糕、拍花糕、糖蜜糕、裹蒸粽子、慄粽、金鋌裹蒸茭粽、巧粽、麻團、餈團、元子、湯糰、蒸餈、常熟餈糕、元子、湯圓、水團……


這些琳琅滿目的糯米點心,與當代的糯米點心比起來也毫不遜色。


桂花糖年糕。攝影/海倫兔,來源/圖蟲創意


有意思的是,江南地區的“糯嘰嘰”還做出了很強的地域特色。比如買桂花糖年糕,數蘇州老字號店鋪的正宗;說想嘗湯圓,必須要去寧波來上一碗;說想吃大肉粽,必須要到嘉興瞧上一瞧。糯米的“黏”彷彿也將糯米小吃與城市文化黏連在了一塊兒。一些江南獨有的糯米美食也吸引湖四海的食客們奔赴而來。


湯圓。來源/pixabay免費正版素材庫

·青團

說糯米點心,不能繞開的是各色糕團。江南一些糰子種類已經被全國各地的食客認可,比如青團。每年清明,都會有大量青團上市。青團的“青”,主要是艾草汁的功勞。裹著細豆沙的青團來到北方後,還增添了很多新奇的口味,比如蛋黃肉鬆味、榴蓮芝士味、鮮榨牛奶味……

青團。來源/pixabay免費正版素材庫

不過,江南的特色糰子遠不止青團。


比如立夏,江南一帶的人會吃松花糰子。“松花糰子”中的“松花”是馬尾松的花粉。糰子蒸熟後,在花粉中滾一圈,變成了黃燦燦的大團子。松花團是芝麻白糖餡,輕輕咬一口,糖水汁水就會湧入口中。


黃梅天后,人們還會吃炒肉糰子。炒肉糰子以鮮肉餡為主,還會配上蝦仁、扁尖、金針菜等。最有意思的是炒肉糰子並不封頂。因此購買時,師傅還特意會在糰子上澆一層湯汁。


·醪糟


談糯米不談米酒,怕是有些遺憾。糯米搖身一變,成了醪糟(láo zāo)。醪糟還有個別名“酒釀”。酒釀做起來並不難。將洗淨的糯米上鍋蒸熟,變成鬆軟的“酒米”飯後,便可以拌入甜酒麴。中間掏個洞,兩三日之後即可食用。“酒釀”中的糯米可以直接吃,也可以連著米酒做出更多的美食。比如水燒開後,加入酒釀,衝入蛋花,煮一碗甜甜的酒釀蛋花湯,或是將蛋花換成糯米圓子,再放些枸杞,做一碗酒釀小圓子。

一勺米酒。攝影/0769liu,來源/圖蟲創意


除了用糯米釀白色的米酒外,每年冬至前夕,蘇州人還會釀一種黃色透明的桂花酒——冬釀酒。蘇州是吳國的都城,泰伯奔吳後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視為一年的初始。受周曆影響,蘇州人歷來重視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俗話說“冬至不喝冬釀酒,來年不抗凍”,冬至夜飯桌上,最能助興的莫過於冬釀酒。冬釀酒中隱隱飄著桂花的香氣,是老少咸宜的飲品。


·烏米飯


江南的糯米飯也很有名氣,比如八寶飯、烏米飯等等。立夏時,江南地區的人們多會選擇食上一碗烏米飯。傳說,這與紀念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有關。孫臏與龐涓鬥智。孫臏裝瘋後,靠吃形似豬糞的“烏米飯糰”為生,騙過龐涓。此後,吃“烏米飯”的傳統便流傳下來。


傳統烏米飯,配白砂糖很好吃。攝影/蓮子的美食日記,來源/圖蟲創意

顧名思義,“烏米飯”是黑紫色。不過,烏米並不是一個品種,而是將洗淨的圓白糯米泡入烏樹葉汁水後形成的結果。烏米蒸熟後,待涼透後,油黑髮亮。放上一勺白糖,拌勻後送入口中,軟糯可口,植物的清香撲鼻而來。

東南西北出圈的“糯嘰嘰”

雖說江南是“糯嘰嘰”產品的大宗產地,但在各地糯米研發師傅的推動下,東南西北都湧現出不少糯米美食。


·西安甑糕


去逛西安古街,不會錯過的是陝西名小吃——甑糕。甑糕讀zèng gāo,在陝西也讀成jìng gāo。古裝劇中,甑糕出鏡率很高,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女主就特愛吃甑糕。

周瑩最愛的甑糕。來源/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截圖


甑糕之所以有獨特的歷史韻味,離不開它獨特的炊具。甑是古時用來蒸食的炊具,底部有小孔,放在大口鍋上,可以蒸食物。《古史考》載:“黃帝始作釜甑、火食之道始成。”“甑糕”沿襲了古人蒸食的傳統,只不過古時“甑”主要是陶罐,而現在“甑”多是鐵製瓶糕鍋。“甑糕”用料豐富,糯米、大棗層層疊疊,蒸熟後咬上一口,粘甜味美。


·成都餈粑


成都小吃中,紅糖餈粑最有名氣。很多人都分不清餈粑和年糕的差別,認為兩者好像差不多。但實際上,兩者的做法還是有些區別。餈粑需要先將糯米蒸熟,而後再將其放入石臼中反覆捶打。而年糕則主要是用糯米粉和粘米粉製作。打餈粑並不輕鬆,因此民間也會說“餈粑好吃米難舂,一會讓你打餈粑”。打完的餈粑,可煎可炸,趁著熱氣澆上紅糖汁最是好吃。
餈粑。來源/pixabay免費正版素材庫

·延邊血腸

糯米到了東北,被做成了“血腸”。聽著有些嚇人,卻有著獨特的風味。糯米蒸熟後與豬血、瘦肉、香料拌和,然後灌入豬腸曬乾就成了血腸。食用時,可以切片煎或煮。血腸也是滿族特色菜,最早是薩滿祭祀敬神的貢品。在藏族、西南少數民族中也有製作血腸的傳統。

糯米血腸。攝影/熱浪,來源/圖蟲創意

·廣東荷葉雞

荷葉雞,也被叫糯米雞。廣東人對吃極為講究,製作糯米雞時會在糯米中裹入雞肉、叉燒肉、排骨、鹹蛋黃、冬菇等餡料。包上荷葉蒸熟後,糯米雞自帶一股清香,咬起來軟糯彈牙。


·北京驢打滾

驢打滾是老北京傳統風味小吃。麵糰主要是由糯米麵和黃豆粉作成。麵糰蒸熟後,還需要擀成厚片狀,灑黑糖、紅豆後捲成卷。最精華的一步是要將糰子放在黃豆粉中滾一圈,很像郊外驢打滾時揚起的“塵土”。這也是“驢打滾”名稱的由來。


驢打滾。攝影/大鵬DP,來源/圖蟲創意


東南西北中,各地加入“糯嘰嘰”研發團的人數還真不少。“糯嘰嘰”界甚至也分化出甜鹹兩派。比如湯圓,北方人理所應當認為是甜口,而華東一帶最愛的卻是鮮肉口味;再如粽子,每年端午,北方的白糖蜜棗粽都要與南方的蛋黃鹹肉粽大戰八百回合。


不過,更多的時候,人們食用糯米小吃時卻有著相同的心意。糯米糰寓意閤家團圓,糖年糕寓意蒸蒸日上,餈粑越打越黏,生活越來越甜……“糯嘰嘰”們看似散作滿天星,卻在漫長歲月中形成了一份難得的聯結。


主要參考文獻:

遊修齡:《糯稻文化區》,《中國稻米》1995年。

嚴奇巖:《內地化與清水江流域的“糯改秈”》,《中國農史》2014年第1卷。

朱明娥 :《南京明城牆中的“混凝土”揭秘》,《江蘇地方誌》2009年第4期。

END
作者 | 雲川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苗禕琦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國曆好物

國家人文歷史再出好書
縱覽華夏三千年的朝局動盪
俯瞰從商到清的中國政治興衰
點擊下方圖片,直達現場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點擊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在看”的永遠18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