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的“3·15”晚會中報道了“部分破解版APP成永不消失的追蹤器”一事,也曝光了盜版軟件內嵌插件盜竊用戶信息這一不太被消費者熟悉的情況。雖然關於破解版軟件盜取用戶信息這件事,在本世紀初的PC互聯網時代時就有發生,但可能讓許多朋友沒想到的是,它能持續到二十餘年後的今天。那麼,為什麼破解版軟件賴以生存的土壤並未消失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不復雜、反而非常簡單,因為無論生產端的開發者、還是消費端的用戶,都對破解版有需求。但也正這是這種簡單,讓長期處於灰色地帶的破解版軟件得以長期存在。
相信許多朋友或多或少都用過破解版軟件,遠的不說,就拿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為例,大名鼎鼎的番茄花園、雨林木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而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微軟的正版Windows很貴,動輒數百元的價格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同理,Adobe“全家桶”對於大多數個人用戶來說,往往用的也是盜版。
從用戶的角度出發,付費是大家選擇使用破解版軟件的核心驅動力,畢竟“免費是硬道理”。即使破解軟件往往不能第一時間享受到最快的版本更新,可能時常還要面臨BUG或是兼容性問題,用戶體驗也遠遜於正版,但不花錢帶來的市場競爭力實在是太強。
然而這並非是破解版軟件群眾基礎如此之好的唯一因素,並且關於破解版軟件會盜取用戶信息這一點,許多人也是心知肚明的,但這似乎並沒有阻攔部分用戶繼續使用破解版。
但用戶如此破罐子破摔背後,不僅僅正如某位大佬所說,用戶對隱私問題更開放、或者說沒那麼敏感,如果要用隱私來交換便捷性或者效率,很多情況下大量用戶是願意這麼做的。最為重要的是,面對隱私洩露這個問題,用戶幾乎沒得選,因為在隱私問題上,國內互聯網行業的歷史欠賬實在了是太多。
在過去的十餘年間,國內互聯網行業中已經爆發了無數次用戶數據洩露事件。再加上Android 8之前,Android生態的碎片化導致權限管理體系近乎於零,即便正規APP當時也會隨意索取權限來收集用戶信息。
更別提最近曝光的某知名APP藉助Android漏洞提權、直接ROOT用戶的手機,讓用戶手機中的一切活動和信息一覽無餘。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明知風險也繼續使用破解軟件的心態,其實就是“債多不壓身”。而這幾乎就是一個難解的死結,畢竟過去“用隱私換便利”現象的猖獗,導致了用戶對於隱私洩露的無奈,可放棄使用破解版能否帶來的隱私安全則是未知的,但繼續用會省下錢則是實實在在的。
至於開發者選擇做破解軟件的原因,就更簡單了。誠然有相當一部分無良開發者做破解軟件是動機不純,畢竟破解軟件作為遊走在灰色地帶的產物,堂而皇之收錢自然是不可能的。通常各大型軟件公司推出的產品往往都有嚴格的反作弊機制,為了破解則需要使用諸如脫殼、反編譯、逆向等十八般武藝才行,那麼在付出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後,不少開發者也會有謀求回報的想法。
因此向破解軟件中裝入“特洛伊木馬”,通過破解軟件內嵌插件來收集用戶信息,也就成了常見操作,再將用戶信息整理後售出,最終就或獲得一定的收益。而這一套模式,其實就可以看做是黑產版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
但必須要承認的是,做破解軟件的開發者群體中,也有不少人是出於對互聯網精神的信仰。數十年前,Tim Berners-Lee、Vint Cerf等人對互聯網的最初設計,是對等、開放、容錯、共享、去中心、自組織、非商業,早期互聯網的參與者幾乎也會認同這一理念。海盜灣、Sci-Hub,乃至國內已關站的吾愛破解,也都是建立在對互聯網精神的認同上。
本世紀初,在大數據時代尚未到來前,用戶數據的公允價值尚未得到確認,但破解軟件的浪潮已經形成,當時有相當多的開發者是出於興趣或是為了炫耀技術,又或者是看不慣大公司的付費政策,選擇加入破解軟件的行列。這也是為什麼明明當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如此成熟,互聯網大廠給技術專家的待遇如此優厚的情況下,對諸如Android、iOS、Windows的破解依舊從未停止過。
那麼要如何解決圍繞破解軟件形成的這個死結呢?唯一行之有效的方式可能是從渠道入手,讓用戶找不到獲取破解軟件的方法,而這也正是監管機構正在做的事情。在此次3·15晚會曝光了破解版APP的違法違規行為後,監管部門隨即開始進行整治,並組織應用分發平臺、電商平臺、搜索平臺第一時間對破解版APP進行排查,組織專業檢測機構對APP及軟件開發工具包(SDK)開展專項檢測。
畢竟對於破解軟件,在開發者與用戶都有需求的情況下,唯有從中間渠道入手,讓雙方無法順利對接才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最有效方式。
在“智能”與“手錶”之間,消費者最終做出了抉擇
近日曝光的三星新款智能手錶,意味著迴歸傳統腕錶造型或將成為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