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最近在醫院坐診,感冒患者非常多,有支原體感染的,有甲流的,有新冠的,有什麼都查不出來的,還有根本就沒做檢測的。但他們基本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因受涼而起病,病中痰象重,但是不容易咳出痰。如果發熱,往往伴隨惡寒、身痛和咽痛。
慢慢地我也摸到規律了,如果先咽痛發熱,再咳嗽,這個咳嗽往往非常頑固,不容易迅速治癒;如果先咳嗽,後有咽痛發熱等症狀,往往好得快,即使還殘留咳嗽,也只是零星的。
這是為什麼呢?咽痛、發熱,病情偏上、偏表,都是邪氣在往外發;而咳嗽在肺,尤其是乾咳,有痰音而無痰,是病在裡。
先咳嗽,而後咽痛發熱,是病邪由內而外,這時候只要因勢利導,解表化痰,宣肅肺氣,很快就能好。這意味著,身體陽氣還足,還能託邪外出。我家裡兩個孩子前幾天相繼感冒,都屬於這種,因此,只喝了一兩劑藥,很快就好了。
先咽痛發熱,而後咳嗽,是病邪由外而內,是在內陷,這是因為身體陽氣不足,病邪得以長驅直入。
就在上週六的晚上,我結束了一天的門診回來後,忽然怕冷,咽痛,身上肌肉疼痛。我心想:壞了,天天看感冒,終於輪到自己也感冒了。而且先是惡寒等在表的症狀,會不會往裡走呢?得趕緊採取措施啊。
我燒了些艾葉水,給自己泡了個腳,以驅寒氣、增正氣、通經絡;家裡早晚都點的正氣香,也多點了一些,以化病氣,疏通氣機;又吃了一顆通宣理肺丸。一頓操作猛如虎,身體稍微舒服了一些,我就睡覺去了,躺下後,我感到有些發熱。
週日,依然是怕冷、發熱,身痛,咽痛,疲倦,我給自己開了個方子:
蘇葉 桑葉 杏仁 半夏
陳皮 茯苓 牛蒡子
射干 人參 炒枳殼
瓜蔞皮 生薑 生甘草
方子兼顧散外寒,清化在裡的痰熱,並用人參託邪外出。喝了藥,臥床休息了一天,下午醒來,覺得微微出了一身透汗,很舒服。到了晚上,就很有精神了。
週一的一大早,我除了感覺隱隱有點咽痛,沒有任何不舒服,於是正常上班。上午門診,說了很多話,狀態也還可以;下午講課,講《方劑學》,一講就是三個小時。講的時候都沒覺得有什麼不適,只是覺得講得一般,有些內容發揮得不是太好,應該是有些疲倦導致的。可講完休息了一會兒,才發現咽痛加劇,嗓子也變了,嘶啞了。
這才親身體會到感冒後休息的重要性。腦力勞動者,雖說是一天到晚坐著,不用推車挑擔,不用傷筋動骨,但一直這麼高強度地動腦、說話,也是在持續不斷地往上提啊,氣在往上提,精在往上提,火也在往上提。而且,煩勞傷陽,虛火也會上越,加上咽痛還沒有全好,於是,所有的氣火痰邪,都壅在咽喉這裡了,可不就嘶啞了?講課的時候一直在講,咽喉一直在動,雖然結不住,卻也受傷了,一停下來,就啥都結在咽喉了。

今天,本來打算再給自己開點藥,消痰化氣,清咽散結,但想想還是算了,因為沒休息好而導致的病,休息就是最好的藥,只要不說話,慢慢就好了。原定於今晚的“八節前夜直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的前夜,都要直播),只能推遲了。原本是說雷打不動,但雷還是能打得動的。世間沒那麼多雷打不動的東西,健康還是得放在第一位的。
我們無法絕對不生病,但生了病以後,合理的治療、休息,還是要保證的。一旦用力過猛,就可能導致更多的麻煩;只要用心調養,就能使以後少生病。三分治,七分養,就是這個道理。
明天就立冬了,祝大家度過一個溫暖、祥和的冬季。風裡雪裡,善自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