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八樓象女士
《再見愛人》裡傅首爾和老劉的故事,讓很多人想到《花束般的戀愛》。
我自己覺得影片裡的男女主角和傅首爾老劉,還是有區別的。
小絹和小麥兩個人在一起的契機是“對暗號”。
因為沒有趕上末班車,小絹和小麥以及另外一對男女在咖啡廳打發時間,大家閒聊,這對男女聊到電影,男生說喜歡看《肖申克的救贖》,女生說“哇那部電影超級感人的”。
小絹和小麥就覺得……過於小兒科。《肖申克的救贖》本就是被世人最熟知的好電影之一,拿這部電影去印證電影是自己的愛好,顯得敷衍又沒誠意。
小絹和小麥則同一時間注意到了隔壁坐著一位大神,是普通人不太熟知的影視界大拿,他們由此切入,講了很多小眾文藝的話題,一會兒講電影、一會兒聊小說、一會兒切入到詩歌……
兩人越聊越投機,發現茫茫人海中竟有和自己高度一致的另一個人,心生漣漪。
他們發現自己愛上了對方。
那種感情很濃烈,小絹噙著淚看向小麥。
如果我在22歲大學剛畢業那年看到這一幕,一定淚流滿面,那時候的我應該非常能共情這種愛情,認為真正的愛情是在數以億計的人海中,找到和自己最有共同語言的人。
如今我覺得,年輕時試圖找到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戀人,並非因為愛情,而是通過眼前這個和自己極為相似的人去肯定自己。
一種很苛刻的想法——愛一個和自己極為相似的人,實則是在愛自己,是通過眼前這個人給予自己人生觀高度肯定,從而獲得一種優越感。是年輕讓人誤把這種感情當成了愛。
小絹小麥決定在一起。
兩人的同居生活最開始很和諧,他們都覺得對方就是對的人,每天一起聊天、一起看電影、一起看小眾文藝展覽……代入一下小絹和小麥,可能覺得生活太美好,美好到就這樣過一輩子也無妨。
日本擅長拍學生時代的戀愛,像初夏的青草地一樣清新。
但戀愛轉折點很快到來,他們大學畢業了。大學畢業的另一層含義是,要逐漸和父母的生活費做切割,要融入社會,要和住了二十年的童話城堡說再見。
有一幕我覺得拍得蠻好。
兩人同居之後,雙方父母都來看望過,短短几分鐘,交代出巨大信息量。
小絹是東京本地出生的女孩子,家裡住著獨棟別墅,父母從事廣告業,接近於中產家庭。見面那天,四個人喝的是香檳,吃的是精緻的西餐。
小絹父母一直在勸他們儘快融入社會找到工作,絹媽拿出一個比喻:“就像泡澡一樣,進去之前會覺得很麻煩,進去之後就會覺得,好舒服啊。”
小麥不是東京人,他的父親穿著普通且是一個人來的,可以推斷出兩個信息,要麼小麥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要麼小麥母親去世,父親一人拉扯他長大。
父親也一直在勸小麥不要再畫沒有意義的插圖了,趕緊找個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如果再一意孤行畫下去,將不再給小麥生活費。
當時的小麥是一個剛剛畢業、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面對父親的態度,表明自己還是要繼續畫下去的。
小麥說完,鏡頭對準了小絹,能看到小絹臉上欣慰自豪的表情。
每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孩子,看到一事無成但懷揣夢想的男朋友,應該都覺得很幸福吧……
哦對了,還有一處很巧妙的設計是小麥父親來的那天,吃的是壽司便當,喝的是便利店就可以買到的啤酒。
小絹不是心懷大志要幹出一番事業的女孩子,她甚至不喜歡父母身上的廣告商做派。所以在影片中,小絹的工作並沒有很高大上,一份收銀員的工作也蠻開心的。
在她看來,重要的不是工作,是每天下班後和小麥一起喝著咖啡,走在能吹風的路上。
小麥起初想當一個優秀的插圖畫師,但報酬寥寥,畫三張才掙1000日元,摺合人民幣50塊。
小麥決定放棄插圖畫師,找一份每月能領薪水的工作。於是小麥從靈魂自由的畫師變成了普通白領,要忍受客戶的冷言冷語,要消化加班對精神的消磨。
但小麥不覺得這有什麼,想要掙錢不就得經歷這些嗎?加班也好、哄客戶也罷,是挺煩人的,可社會也許就是這樣,社會和學生時代最大的不同是:心甘情願放下安逸。
小絹和小麥之間的縫隙就是在這時候產生的。
小絹和以前一樣,小心翼翼保護著自己的文藝羽翼;小麥則和以前完全不同,經常回家也在加班,休息時看不進去那些深奧難懂的文藝書籍,只想玩簡單俗氣卻解壓的遊戲。
狀態不一樣了,對生活的感情也會變得不一樣。
影片非常戳女性同胞的一點是兩人之前習慣去一家麵包店,店主是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妻,後來老夫妻因年事已高關掉了店面,在門店玻璃門上貼了張告示,感謝58年來一直支持他們的顧客。
小絹看到之後很難過,拍下照片發給小麥,說我們常去的那家麵包店關門了。
小麥當時正在處理工作瑣事,回了一句:換一家買不就行了。
但很戳我的一幕是:
兩人一起逛書店,小絹依舊會走到文藝專區,看喜歡的作家的作品。在她準備和小麥分享的時候,發現小麥在另一邊翻開成功學書籍。
那種感覺大概是……我以為你一直會是鬱鬱蔥蔥的少年,但你終究沒能免俗,變成了會輕信所謂成功人士的俗人。
可即便兩人分手,我也不認為是bad ending。
雙方態度很有意思,女方覺得這段感情沒有辦法挽回,男方覺得……不如結婚吧,會不會結了婚就好了?好像生活就是這樣,不如意卻還得繼續。
但,還是分開了。
分手之後,兩人因為一時找不到房子以室友身份同住了三個月,沒有狗血的複合,可能他們很清楚地意識到,當朋友蠻好的。
很多人解讀小絹和小麥的感情,認為兩人最終分手是因為在戀愛過程中步調不一致了。
我卻覺得兩個人誤把了解當做了愛情。
以及很多人低估了愛情的能量,我們非常大概率會莫名其妙愛上一個人,小絹小麥比較幸運罷了,可以告訴自己愛上對方是因為共同語言。
在我看來什麼共同語言、一見鍾情、奇怪的緣分……這些說法都很縹緲,愛情是恰好在那一瞬間和那個人分泌了多巴胺而已。
小絹和小麥出身不同。小絹是有家庭做底牌的東京姑娘,小麥或許很早就意識到了,理想很好但也很難,所以在他發現理想並不能果腹的時候,果斷選擇成為社畜。
因為這些先天因素,導致他們對感情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哪怕過去五年,小絹依舊覺得能否和戀人在一件事上產生共振很重要,她始終需要這種精神上的回應,這對她來說是感情營養劑,得到回應的她便能反哺自己,從而對自己和這段感情更有信心。
而小麥已經完成了一個自戀文藝青年到明白自己是芸芸眾生中不起眼的一粒的轉變。
兩個人都沒錯,錯的是從他們還是嬰兒的那一步,就註定了他們對感情需求不一樣。
我沒有那麼喜歡這部片子,但還是覺得拍得蠻好的,能讓自己想到很多人,甚至是自己。
我覺得從某種程度來講,我們很多人都是“小麥”,心甘情願妥協著,也曾想過自己為何變成這樣,但又會自我安慰:哎生活不就是這樣。
這樣一看,小絹其實是非常幸運的一類人,她在長大,但她不怎麼需要改變。
小絹小麥剛剛同居的時候,小麥說會維持現狀而努力,兩個人都笑了。結果是兩人對“維持現狀”的理解完全不同。
小絹以為維持現狀是他們一輩子可以窩在一起看書看電影;小麥以為維持現狀是要掙錢、向前跑,去維持現在的和諧與平淡。
我們在跳下大海那一刻,約定好要一起向前遊,是我們的出身、性格和從小到大的境遇,把我們推向了兩個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