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吃上萬補品也浪費。3個經典健脾方,食補勝過藥補

脾胃不好,吃上萬補品也浪費。3個經典健脾方,食補勝過藥補


轉眼已是深秋涼,眼見入冬了,正當開始“滋補”的好時節,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好準備。

不過,很多人存在一個認知誤區:認為吃的越營養,身體就會越健康

於是一到進補季,就開始燕窩魚翅、人參、阿膠地往肚子裡送。結果卻發現如此費心地滋補,尤其在服用滋補品之後,不但不能得到應有的補益作用,反而會出現納呆厭食、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

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究其原因,是中焦脾胃出了問題

事實上,人並非僅僅吃的越營養越健康,而是脾胃的吸收和消化能力越強,身體才會越健康。因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吸收水谷後轉化為各類營養物質,繼而輸布全身,維持人體各個器官的運行。

李東垣在《脾胃論》提出:“脾胃內傷,百病由生”,如果脾胃受傷,會導致很多繼發疾病。

脾胃虛弱或脾虛溼盛,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的人,無法將食物轉化成氣血精華,再補益的東西吃下去,也會變成滋膩的垃圾瘀堵在體內。不但起不到滋補作用,反而會生痰、上火,堵塞血管經絡、五臟六腑,逐漸產生很多疾病。

想解決進補的難題,首先要打造一個健康的脾胃系統,消化和吸收正常了,再考慮吃什麼進補

現代人的脾胃虛弱,主要表現為以下3類:

第1類:經常食慾不振,缺乏飢餓感,吃飯就是在“走程序”一樣,到飯點兒了象徵性吃幾口;

第2類:稍微吃一點就打嗝、脹氣,不運動就很難消化食物,感覺肚子很撐很不舒服;

第3類:吃點油膩、辛辣、刺激或者偏涼的食物,就容易腹痛、腹瀉,甚至一連好幾天。

中醫認為:這3類脾胃問題,多和脾胃的“虛”、“寒”、“堵”有關

那應該怎麼調理呢?需要結合脾胃本身“喜燥惡溼”的特點,進行健脾、溫脾、消積,我們可以從3個方面來入手:

(1)補脾胃之氣
(2)消食化積
(3)補陽去寒溼

入冬滋補好時機,先得抓緊調好脾胃,因為養好後天之本是一切的基礎。調脾胃重在平時,藥補不如食補,食補貴在平和。

給大家推薦3個老少皆宜的養脾胃方,長期堅持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自制八珍粉


八珍粉是補脾胃的經典方,最早是明代御醫陳實功為皇子們開的食療方,主要調養飲食不節導致的脾胃虛弱,全方藥食同源,且補而不滯氣,不難消。那作用怎麼樣呢?

他在《外科正宗》中寫道:“治癰疽脾胃虛弱,精神短少,飲食無味,食不作飢,及平常無病、久病但脾虛食少、嘔洩者並妙”,並稱其“服至百日,輕身耐老,壯助元陽,培養脾胃,妙難盡述。”

八珍粉創立在明朝,真正大放異彩卻在清代,改良後的方子很受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青睞。

清宮檔案《上用人參底簿》記載,乾隆皇帝非常愛吃八珍粉,每天都要吃一點,從49歲開始一直服用了40年,活成了我國最長壽的皇帝。

慈禧因吃食精緻、肥甘厚膩,運動量少,太醫李德生為其開了“八珍粉”調理脾胃痰溼問題,慈禧的身體不適幾乎完全消失。自此後直至晚年,慈禧服食八珍粉從未間斷。

八珍粉的最初組方是這樣的:


人參 山藥 茯苓 芡實 蓮肉(各六兩) 糯米(三升) 粳米(七升) 白糖霜(二斤半) 白蜜(一斤)。


但古人的方子,哪怕是皇室用的,也不一定完全適合現代人的體質。

我們可以根據現代人脾虛溼重的體質特點,在保留了山藥、薏米、茯苓、芡實、蓮子這些核心成分的同時,對原方進行一些改良調配,製作成更適合現代人體質的八珍粉。

其中,製作八珍粉時,最核心的配方是山藥。可以用來自焦作的壚土鐵棍山藥,它是藥食同源的道地食材。

《紅樓夢》裡,秦可卿病重不思飲食,賈母命人送去的“棗泥山藥糕”,就是以山藥為主料製做的,八珍粉的核心食材也是它,適合在這種脾胃虛弱、難以消化的時候用。

自制八珍粉

【材料】幹山藥15克、茯苓15克、白扁豆、薏仁、芡實、蓮子、杏仁等各10克,粳米10克,蜂蜜適量,細紗布過濾網一份

【做法】

1、將以上食材研磨成粉,用過濾布濾去渣滓;

2、反覆研磨3次,直至成為細粉,磨好的細粉可以喝三、四回;

3、將細粉放入小鍋中,開小火不斷翻炒,炒至散發出明顯的穀物香氣為止;

4、沖泡時,取20克左右的八珍粉,加熱水攪拌均勻,感覺味淡的人,可以加入適量蜂蜜調味。

  • 山藥、白扁豆,健脾益氣,補而不滯;
  • 薏仁,健脾祛溼,利水,炒過後更加焦香養脾;
  • 芡實、蓮子,收斂封藏,使補益之力充分吸收;
  • 杏仁,潤腸通便、化痰潤肺,肺主氣,腸排糟,促進脾胃小輪轉動。

作為調理脾胃的經典食療方,裡面所有的食材都是奔著脾胃去的,以淡味喚醒脾胃,化走濁氣,幫助消化。全方不寒不熱,溫和地滋養氣血。

脾虛、氣血虧虛、痰溼體質尤宜,平素腹脹、積食、大便不成形、贅肉、肉鬆軟、氣短乏力、身體沉重、舌苔膩、舌邊有齒痕人群,也可食用以養護脾胃。

如果感覺自制比較麻煩,可以選擇成品。

廣告
點擊上圖,入手八珍粉👆
與自制八珍粉不同,這款還添加了祛溼補氣的五指毛桃、養胃的猴頭菇和糙米,更適合脾胃虛弱之人。

注意:便秘嚴重人群慎用。

期頤餅

期頤餅,是一個好吃又健脾消積的食物,能幫助減輕脾胃負擔,很適合消化不好,容易“堵”的朋友。

它原本是記載於《醫學中參西錄》中用來“治老人氣虛,不能行痰,致痰氣鬱結,胸次滿悶,脅下作疼。凡氣虛痰盛之人,服之皆效,兼治疝氣。”

取“期頤”之名,也是希望老人延年益壽的期許,其組方如下:


生芡實(六兩) 生雞內金(三兩) 白麵(半斤) 白沙糖(不拘多少)和作極薄小餅,烙成焦黃色,隨意食之。

這個方子之所以能化積食,必不可少的靈魂就是雞內金這味食材。

雞內金,也叫雞胗、雞肫,是雞胃內壁的類角質膜。其性味甘、平,可運脾消食,固精止瀉、軟堅消石

張錫純認為,雞內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金皆能消之”,還贊到“雞內金,以補助脾胃,大能運化飲食,消磨瘀積。食化積消,痰涎自除。”

現代研究也發現[1],口服生雞內金粉,可有效干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調節血脂水平,這類疾患中醫認為也是痰溼阻滯導致的,可見雞內金消積化痰功效之強。

張錫純在治療小兒疳積痞脹、成人癥瘕積聚時候去了芡實,並在書中多次山藥與雞內金同用。

此方即是雞內金、山藥,再加上茯苓和黑芝麻製成,很適合脾胃虛弱難以消化,從而導致痰、淤阻滯者

這個小餅日常在家也可以自己做,再加入一些其他的配料,比如椒鹽、花椒粉等,經改良後的口感更豐富,健脾養胃、消積散結之力也更強。

簡化版期頤餅

【材料】

生雞內金20g、山藥幹50g、茯苓50g、黑芝麻10g、白麵250g、鹽和花椒粉少許

【做法】

1、將雞內金、山藥幹、茯苓打粉,備用;

2、跟麵粉、鹽、花椒粉,加水和成麵糰,醒發1小時;

3、揉勻後分成小塊,擀成極薄的小餅;

4、撒上少許芝麻,然後烙成焦黃色。

雞內金,疏通積滯,消食、化痰,加入懷山藥培土益氣,能養護脾胃基底,剛柔相濟;茯苓淡滲利溼、健脾養胃,能幫助去除痰溼;

再加點黑芝麻改善口感,芝麻的香味能掩蓋雞內金的腥苦,還能補腎益脾,為冬天補腎打好基礎。

全方健脾而消積、化痰、祛淤,做成這個焦香的小餅,很適合脾虛、痰溼、積食、石積、經常久坐者日常食用。

存在消化不良、小兒疳積、腹瀉、遺精、遺尿、月經不下、氣色差、面色暗黃、泌尿結石、膽結石、高血脂、慢性動脈硬等問題的人,也適合常吃。
期頤餅對於原料和做法都十分考究,嫌麻煩或廚房小白可以選這款現成的。

廣告
點擊上圖,入手期頤餅👆

小餅輕薄如紙,散發著淡淡的穀物焦香,咬上一口酥脆,微鹹,混雜著絲絲芝麻香氣,越嚼越有滋味。

不論是做早餐代餐,還是下午小困小餓,它都能隨時隨地,給到你剛剛好的補給。

姜米茶

生薑是常見的溫陽散寒食材,用生薑和大米炒制後代茶飲,香氣濃郁,味道微甜,可以很好地去除體內的寒溼之氣,同時可以溫養脾胃,還有刮油減脂、消食除積的作用

如果家裡有,還可以加入一味化寒溼的陳皮,增強理氣健脾,燥溼化痰之力,焦米香更添柑橘香


自制姜米茶

【材料】生薑200克、大米150克、陳皮10克,小碗1個,密封瓶1個

【做法】

1、生薑洗淨,切成細絲;大米淘洗乾淨,晾乾水分;陳皮泡軟後切絲備用;

2、炒鍋保證無油無水狀態,燒熱;

3、加入薑絲和陳皮翻炒,全程中火,炒至微微發乾的狀態盛到小碗中;

4、大米入鍋,中火翻炒,待炒至金黃焦香,放入陳皮薑絲翻炒均勻,至散發出香味,關火;

5、晾至完全冷卻後,放入消毒過的密封瓶中,放置陰涼乾燥處保存;

6、飲用時加入2勺姜米茶,用開水沖泡即可飲用。

姜米茶,其實是從古方“姜米散”中簡化而來,原方出自:《聖濟總錄》卷七十四,有健脾止瀉,行氣消脹的功效,可以溫和地暖脾胃、昇陽氣、排濁氣。

陳米(一升用生薑二斤取汁浸米焙搗篩為末炒令黃) 肉豆蔻、 草豆蔻,上六味。搗研為散。每服二錢匕。沸湯點服。不拘時候。

“姜米散”原方包括:橘皮、甘草、生薑、肉豆蔻、豆蔻、大米等,主治脾胃氣虛,腹脹飧洩困劣,服暖藥即嘔逆,食飲不下等。

自制的姜米茶,去掉了原方中不好吃的肉豆蔻、草豆蔻,更容易堅持,且適合脾陽虛、寒溼重導致的腹痛腹瀉、噁心嘔吐、腹部贅肉多、手腳冰涼等情況。

姜米為什麼要炒一下?

這是因為,“焦香入脾”,凡焦香之味都能溫補脾胃

姜米茶炒的過程,也是中藥炮製過程。生薑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和大米一起炒制,焦香和姜香十足,可以去除體內的寒溼之氣,以暖宮溫胃、通便排溼

大米在炒制的過程中,澱粉被破壞分解,會形成活性炭物質,活性炭會帶走腸胃中多餘的油脂。因此姜米茶還有刮油減脂、消食除積的作用。

家裡常備些炒米,或者炒米做的米粉,在脾弱拉肚子時,泡開水當茶飲,或煮成粥或磨成米糊為供,慢慢地脾胃就養回來了。

有學者分享用炒米、生薑等製成茶飲治療小兒腹瀉100餘例, 有顯著療效[2]

脾胃陽虛者尤宜,若有大便軟爛、吃多了容易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嘔吐、腹部贅肉多、手腳冰涼、面色白、疲乏、白天睏倦、昏沉、睡後不易醒等症狀,家中可以常備一些,代茶飲以調理溫養脾胃。

如感覺自己炒制麻煩,可選擇已炒好的姜米茶。

廣告
點擊上圖,入手陳皮姜米茶👆

注意:陰虛內熱者慎用。

日常養護·貴在堅持


調養腸胃非一夕之功,除了食療,做好以下兩點,也可以幫助我們養護腸胃。

摩腹推脅


《醫說》:“兩手按摩心腹,交叉來往,約一十二過。復以兩手自脅間按擦向下,約十數過,令人腹氣通,不致壅塞。過飽食物,隨手消化也。”

2個動作:按摩腹部和直推兩肋,能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通調二便。最重要的是,可以減少腹部脂肪堆積,保持身材窈窕。

飲食有節


《印光法師文鈔》雲:“吃飯不可過度。再好的飯,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養人。吃十幾程,臟腑必傷。常如此吃,必定短壽。飯一吃多,心昏身疲。”

中醫認為,過食傷氣。吃太多會礙滯脾氣,導致脾失健運。建議每頓飯吃八分飽即可,有益於神志清醒,周身氣機暢達。


[1]談太鵬,武英超,張靜.生雞內金粉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干預效果及血脂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2,29(03):415-416.
[2]鄭慶平.炒米茶治療小兒腹瀉[J].福建中醫藥,2000(06):17.DOI:10.13260/j.cnki.jfjtcm.007674.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