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還覺有奇功

一針還覺有奇功

有意思的是,朱熹贈詩道士不久後,他的足疾又發生了反覆, 他後悔給道士贈了詩,還揚言要收回來。看來,這位老夫子對針灸和疾病的認識都不夠全面。就是用現代的觀點去進行鑑定,疾病出現反覆也是正常的。

■ 給朱熹開張針療處方

朱熹所患足疾究竟是哪一種,作者這裡沒有詳細資料,不得而知。但根據詩中描述,大抵屬痺證、痿證之類,相當於現代醫學說的風溼病、風溼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神經根神經炎、運動神經元病、肌纖維組織炎、坐骨神經痛等範疇。

用針灸治療,是通過特定的經穴而發生作用的。痺證中有以疼痛遊走不定為特徵的行痺,以疼痛為主要特徵的痛痺,以痛處固定不移、重著麻木為特徵的著痺和以疼痛且帶有熱象的熱痺等多種,治療選穴也各有講究。行痺,主要選取督脈穴位和與疼痛部位相連的局部穴位,與下肢有關的穴位如秩邊、承扶、陰陵泉、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申脈、照海、崑崙、丘墟、解溪等;痛痺,主要選取太陽膀胱經、督脈和局部相關的穴位,除行痺中的配穴原則外, 還可針刺腎俞、關元、大椎、風門等;著痺,主要選取足太陰脾經和督脈上的穴位,如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陰陵泉等;熱痺主要選取督脈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 如大椎、曲池、合谷等。痿證也有很多類型,治療上也各具千秋。如屬肺熱津傷的,可選用華佗夾脊穴、曲池、太淵、下巨虛等清熱潤燥, 益氣生津;如屬溼熱浸淫的,可在上方基礎上加用陰陵泉、合谷等穴清熱利溼,通脈強筋;如屬脾胃虛弱的,可加用氣海、百會等穴補益脾胃,榮潤筋脈;如屬肝腎虧虛的,可加用關元、三陰交、腎俞等穴益腎固本,填精補髄;如屬瘀阻脈絡的,可加用氣海、血海、委中等穴行氣活血、疏通經脈。只要辨證準確,配方合理,手法靈活,一般都有手到病除之功。道士能用針術把朱熹的足疾治癒,就是最好的證明。

■ 針灸治病的原理

針灸何以治病?不但外國人感到神秘,就是不少中國人也感到不理解。在人的身體上,有大大小小的經絡把人的組織器官連接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針灸具有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的機理和補虛、瀉實、治標、治本的辨證方法,所以能夠治療相關的疾病。針灸, 是針與灸的組合,嚴格說來是兩種不同的治法,因二者往往配合使用,故習慣上就把它們混稱了。

針法,是採取不同的針具(或非針具),通過一定的手法刺激人體一定的部位或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是採用艾絨等材料燒灼、燻熨體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或通過藥物敷貼,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現代研究證實,針灸對調節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運動等系統的生理功能和防治這些系統的相關疾病都有確切的功效,對神經和內分泌系統、機體新陳代謝以及機體免疫功能的增強都有促進作用。針灸的鎮痛作用、麻醉作用尤為明顯,用於臨床有立竿見影之效。有人以針灸或化膿灸治療哮喘、高血壓、胃下垂、遺尿等成效令人滿意。相關報道比比皆是, 充分展示了針灸學的優勢和潛能。

■ 針灸發展史

針灸,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創造的法寶,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舊石器時代已初具雛形,以砭石的形式出現,用於刺癰瘍、排膿血等以緩解病痛。奴隸制時期,由於製造青銅器技術的進步, 以銅針為代表的金屬針開始出現了。其後,經歷了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漫長時期的發展,比較系統地總結針灸理論和實踐的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問世,標誌著中國的針灸學進入了一個成熟階段。公元 7 世紀,針灸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宋代王惟一設計出針灸銅人,並著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使針灸向正規化教學邁出了一步。明代是我國針灸學發展的高峰時期,不僅對歷代針灸研究和運用的文獻都進行了整理彙編, 而且在針刺手法、針刺部位、灸法運用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把針灸廣泛推向世界,是近代的功勞,特別是針刺麻醉、止痛等一系列實用技術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它作為中醫走向世界的前導,受到了全球人的注目。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溫長路

本文編輯:朝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