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溼無處不到,這樣用方

痰溼無處不到,這樣用方

小編導讀

有這麼一大類病證,稱為“痰飲病”,早在《金匱要略》中就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的記載。此病通常是由於脾運不利,水液代謝失常,使痰、飲等病理產物匯聚堆積在身體的某些部分,而形成了許多看似不相關的症狀。下面請跟隨經典原文,一起來學習體會。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也就是說,飲邪分為四種,第一種叫痰飲,第二種叫懸飲,第三種叫溢飲,第四種叫支飲。而且很清晰,各有各的概念,各有各的病位和病性。教科書上的痰飲是廣義的,包括狹義的痰飲、懸飲、溢飲和支飲。翻看《金匱》原文,這裡沒有說廣義的痰飲,“夫飲邪有四”,只說了飲邪有四種,用文很簡練。

01
痰飲

何為痰飲、懸飲、溢飲和支飲呢?

下面的原文緊接著就回答了。原文第二節: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簡單地闡述一下,這段原文寫得非常明瞭,為什麼說“素盛今瘦”?沒有痰飲之前胃腸功能很好,能夠吸收水谷精微裡面的養分來充盈四肢肌肉。當病了水飲之後,腸道是寒的,裡面的水飲變不成津液,吃進去的水谷也轉化不了人體的精微,因此病水飲的人就容易消瘦。

至於“水走腸間,瀝瀝有聲”,這是水飲在胃腸的一個典型症狀。因為痰飲主要在消化道、在胃腸之間,所以能聽到腸鳴音,腸子咕嚕咕嚕叫,我們就認為這是個痰飲病。如果考《金匱》原文“痰飲”是什麼,怎麼回答?就答“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這樣是滿分。 
痰飲病有幾大鑑別要點或者說診斷的幾大要點:一個是會有眩暈,第二個腸鳴,第三口渴,第四小便不利,第五舌苔水滑,第六脈偏弦,一般是右手脈弦一些。
這種痰飲病其實神效五苓散就完全能夠解決,無需辨證,恰好十二味,開出處方來既美觀也實效。當然了,本篇後面還有相應的處方,都可以選用,效果都不錯。

02
懸飲
那麼什麼是懸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我們看到患者一咳嗽,引得兩脅疼痛,就知道這個水飲在胸隔膜,會有東西懸著一樣疼痛。至於“飲後水流在脅下”,這是病機分析。這個怎麼治?這是典型的十棗湯證
03
溢飲
什麼是溢飲呢?“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溢飲就是水飲溢於四肢。現在提倡的多喝水,輸液、輸水,給小孩拼命吃水果,這樣就會病水飲。
還有一種情況是什麼?這裡說當汗出而不汗出,本來到了夏天要出汗了,或者出了一身汗一進空調房,唰,毛孔就給關上了。這些汗液本來已經從汗腺出來了,但是毛孔關了,又出不來,那麼就停在皮下,人體就會表現沉重,這種情況就謂之溢飲。溢飲用麻黃加術湯就可以。
後面的原文中和我們提到的方子有些是不一致的,不要緊,我們要相機行事。病溢飲者,後面原文中用的是大青龍湯。但是據我觀察,現在用麻黃加術湯的機會反倒更多一些,因為現在處的環境和漢代不一樣,現在人過多地吹空調,寒氣更重一些。還要看個人體質,有大青龍湯證的,沒有問題,照常可以應用。

04
支飲
什麼是支飲呢?支飲就是“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病位是在哪兒?是在肺部,在胸膜之間。這個人就會“如腫”,“如腫”是就像腫了,又不一定有真的腫。關於支飲,書上用了木防己湯,還有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後面在講具體章節的時候會講到。

結合臨床  實用學《金匱》

知行合醫:直擊臨床講金匱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經典的意義,不只在於誦讀和記憶,更重要的是運用於臨床,治療更多的疾病。本書是宋柏杉醫師繼《知行合醫——中醫思維模型與專病實戰課》之後的又一部醫學力作。宋柏杉醫師習醫從業30餘年,臨證善用中醫經典思維與方藥,尤對仲景經方頗有實踐體悟與獨到心得。為了能讓廣大讀者更好地窺仲景辯證要旨,探經典名方深義,故宋柏杉醫師潛心研習,對仲景的重要著作——《金匱要略》進行了詳細且系統的講解。本書即為授課內容整理彙編而成,行文依原書體例,參以臨證實踐,在不失經典原風原貌的同時,保留了口語化的講課風格,更易於廣大讀者閱讀和理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