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隨著人們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發生耳鳴症狀的頻率越來越高,有不少人曾經感受過耳內嗡嗡嘈雜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影響心情是少不了的,嚴重之時還會阻礙正常睡眠。針灸對於此症的治療具有強大優勢,下面通過兩則醫案,請大家來了解一下!
劉某,女,46歲,2018年3月10日初診。
主訴:耳鳴3個月。
3個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耳鳴,聲音為高調音,入夜尤甚,影響睡眠,就診於某三甲醫院耳鼻喉科,診斷為神經性耳鳴,給予維生素B6及甲鈷胺口服,服用2個月餘,症狀未見減輕。
刻下症見:潮熱盜汗,月經不調,鼻塞,鼻音重,情緒焦慮,易生氣。雙脈弦澀,舌質淡紅,薄黃苔。既往有甲狀腺結節、過敏性鼻炎病史。
此證為肝腎陰虛,陽失潛藏,亢逆於上。治宜滋養肝腎,平肝潛陽。
針方:艾灸腎俞,直刺聽會、耳門、陽池、足臨泣、足三里、聽宮、翳風、金門、湧泉、太沖。
先俯臥位溫灸腎俞穴20分鐘;再仰臥位針刺,進針後施以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每週一、三、五治療。
經第1次治療後耳鳴音量減小,接下來每次治療後症狀均有所緩解,至第2週末症狀已穩定,耳鳴僅偶發,第3周鞏固治療結束後,症狀未在出現,療程結束。隨訪半年,未復發。
《黃帝內經》雲: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女性在49歲上下,任脈、衝脈虧虛,先天生殖之精衰竭。這個時期被稱為更年期,常表現為月經不調、情緒不穩定。本患者之原因是肝腎陰虛不足,故而陽亢,陽氣上擾清竅,因此耳鳴不絕。
治療方面,腎俞為腎之背俞穴,以賀氏三通法之溫通法施術於該穴,採用艾灸溫補之,即可調補先天腎臟虧虛不足,又可引上亢之虛火歸於本源,可謂事半功倍之法。湧泉為腎經井穴,太沖為肝經輸穴、原穴,二穴合用,互為呼應,可滋水涵木,平抑肝陽。
手少陽經、足少陽經與手太陽經均入耳中,耳鳴出現後,此三經氣化必定發生變化,故取手少陽三焦經之耳門、陽池、翳風,足少陽膽經之足臨泣、聽會,手太陽小腸經之聽宮,通清竅,恢復三經氣化循行。
“足太陽之脈…從巔至耳上角”“足陽明之脈上耳前”,足太陽經及足陽明經亦與耳部相關,故同時取用足陽明經足三里、足太陽經金門以輔助。進行局部、鄰部、遠部配穴施治,可使局部刺激與反射刺激相結合,收到滿意療效。
王某,男,56歲,2013年12月初診。
主訴:右耳鳴2年餘。
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耳鳴,聲小如蟬鳴,時作時止,勞累加重,在當地醫院耳鼻喉科檢查,未發現異常,曾服用龍膽瀉肝丸治療無效,近日有加重趨勢,伴有神倦乏力,腰膝痠軟,食慾不振,二便調。舌暗紅,苔薄黃,脈細弱。
診斷為耳鳴。中醫辨證為脾腎不足,清陽不升。治以健脾益腎。
針方:百會、翳風、耳門、聽宮、聽會、中渚、腎俞、太溪、足三里,平補平瀉法針刺。
每週3次,每次留針半小時。針刺1次後,患者自覺耳鳴減輕,此後患者耳鳴發作次數逐漸減少,程度亦減輕,針10餘次後症狀消失。
耳鳴之名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靈樞·脈度》曰:“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靈樞·口問》有“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等論述。
本例患者年齡大,精血漸虧,腎精不足,耳為腎之外竅,內通於腦,髓海空虛,不能上榮清竅,此外,脾虛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經脈空虛,清陽不升,宗脈空虛而耳鳴。
耳鳴多與手、足少陽經相關,手、足少陽經脈均繞行於耳之前後,故而取手少陽之翳風、中渚,足少陽的聽會,疏通少陽經氣,改善耳部氣血,止鳴復聰。腎開竅於耳,腎虛則精氣不能上承於耳,取腎俞、太溪補腎培元,填補精氣,使精氣上輸於耳。百會為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刺之可健腦聰耳、醒神開竅,同時亦有安神之效,可升提清陽之氣。足三里健脾胃,降逆氣,以通利清竅。《席弘賦》雲:“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諸穴合用,共奏疏通經絡、醒神通竅、健腦聰耳的作用。
傳承國醫大師的針道之妙
《賀普仁針道擷英》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掃碼免費試讀
大道至簡,本書旨在用“針道”啟示針灸的理論和臨床治療,筆者遵照國醫大師賀普仁教授的教誨,深刻理解“病多氣滯,法用三通”的辯證理論及學術體系,通過筆者的看病過程、看病思維、診療思路來感知針灸之妙。本書分賀氏針灸三通法、賀普仁教授腧穴心得、賀氏針灸三通法臨證傳承驗案、賀氏針灸臨證傳承精粹、賀普仁傳五章進行闡述。其中,本書第二章附有“30秒掌握經絡腧穴”視頻資料,以二維碼的形式印在腧穴圖旁,便於讀者掃碼觀看,對腧穴的定位、取法和針刺操作等有直觀具體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