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時尚圈可熱鬧了,主要關於兩個女人。
一位是Phoebe Philo,報友們對她很熟啦!最近(推遲n次後的10月30日)終於發佈了同名時裝品牌的首個系列。跟她外形神似的加拿大超模、人稱“航海家”的Daria Werbowy也參與了廣告拍攝👇
編輯很喜歡的時裝評論家Sarah Mower,稱這個系列是“時尚史上最長的挑逗”,一點也不錯,因為從PP 2018年離開Céline之後,無數人都在等她復出。
現在好不容易推出了,但引發爭議的第一個話題竟然是“定價貴得離譜”。言下之意就是:誰會買啊?
結果你猜怎麼著?編輯一覺醒來,除了少量幾件需要定製的超貴外套/禮服和超大號手袋,都賣光了(自我懷疑一秒,是我不夠努力嗎)。
第一批客戶中的大嫂Rosie,迅速曬了自己的戰利品——可拆卸的圍巾皮夾克和Kit手袋!
大概可以看出品牌的目標客群定位了:有事業又不差錢的精英女性。
另一個女人,報友更熟悉,卡戴珊家族的小小妹Kylie Jenner。
這個女人在彩妝事業賺到10億美刀之後,推出了時裝品牌khy。前幾天被街拍到的這件皮衣就是👇
跟彩妝品牌一樣,khy也是自己參與策劃、自己當模特,把“Kylie同款”玩到了極致。
她還在採訪時提到了對品牌的定位——“Quiet Luxury”和“quality at an accessible price”。翻譯一下就是,高奢的時髦+平民的價格。
在編輯看來,就是為那些沒什麼錢、卻仍然想要看起來很酷的年輕人準備的。
所以我們說,Phoebe Philo和khy代表了兩種看起來類似,但截然不同的時尚態度。
畢竟,距這個女人2018年離開Céline已經過去六年了。
2020年2月,WWD就報道了她在面試設計師、開始組建團隊的消息。可直到LVMH集團“大公主”Delphine Arnault出面表示“這次是真的”(LVMH集團收購了Phoebe Philo公司的少量股權),首個系列仍然一拖、再拖。
Phoebe是英國人,但出生於巴黎,之後回到倫敦接受教育。1996年畢業於大名鼎鼎的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妥妥的科班生一枚。
▲英國設計師Stella McCartney和Phoebe Philo
千禧年那會兒,她跟名人二代Stella McCartney就是混一個圈子的小姐妹,後來Stella成為Chloé創意總監,Phoebe當了她的設計助理。前者離任後,Phoebe接替她成為Chloé的創意總監,併為品牌注入了清新、浪漫、自由之氣。
不過在2006年,她選擇辭職、搬回倫敦、迴歸家庭。直到2008年被請“出山”,拯救當時風格陳舊又岌岌可危的Céline,讓品牌的年銷售額從08年的2億歐元上升到2017年(PP離職)的7億歐元以上。
在Céline的十年裡,她改變了品牌的“老派貴女審美”,讓它變得簡約、率性、優雅且符合時代,富有格調的同時又具有美學趣味,讓當時一大批都市時髦女性找到了“靈魂伴侶”。
她的“時尚信徒”遍佈時尚圈、企業高管、知識分子等各精英領域,還有個專屬名字——“Philophiles”,就是為Philo的設計瘋狂著迷的那一群人。
編輯在搜資料的時候,翻到《紐約時報》去年報道的一場Old Céline售賣會(沒錯,在PP離開四年多之後),那些見慣大場面的時裝編輯、造型師以及其他行業的“Philophiles”仍然會被她多年前的設計(或許是之前沒有“搶到”的)驚喜到。
右圖那位Alexandra Carl👉👆是時裝週街拍裡的大紅人,淘到這件2013秋冬系列的無袖連衣裙也是肉眼可見的開心,衣服側腰的“袖子”可以在腰間繫起來,看上去既新鮮又時髦,但又是完全實穿的。
首個系列被命名為Edit A1,包含150個款式,發佈當天即可在線購買。雖說很多人吐槽這個系列“定價太高”(編輯一開始也這麼覺得),不過橫向對比BV、The Row的價格後,Phoebe Philo的定價是對標幾個同類型牌子的,本來就是走的精英路線。加上小批量+精工製作,這個定價其實合理(沒有在討論值不值的問題,只是想表達品牌的定位如此)。
編輯順便圍觀了一下國內社交媒體上的評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離開時尚圈六年,同類型品牌的市場早就被Phoebe過去的門徒及信徒們瓜分了(BV的Matthieu Blazy、Burberry的Daniel Lee、Peter Do、Proenza Schouler……),在此時推出這樣高價位的系列,不知道Phoebe Philo這塊“金字招牌”是否還靈驗?
對於第一個問題,好像也不用多說什麼,上線即售罄就是最好的證明。
關於第二個問題,編輯的觀點是這樣的:作為時隔六年重新迴歸的首個系列,Phoebe需要一些熟悉的標誌性單品告訴大家“我回來了”。
翻完整個時尚目錄,會發現相較Old Céline,Phoebe Philo的新視覺要強烈許多,從材質、廓形到色調都非常tough,同時帶有一絲大女人才有的挑逗與性感。
體現在寬大而圓潤的肩線,皮裙背後的開衩,可以從臀尖一路拉開到底的寬褲,正面則是灑脫的西裝褲外觀……以及鞋跟寬而極薄的高跟鞋。
VOGUE的資深評論家Sarah Mower給這個系列下標題:“Phoebe Philo的同名處女作是一種自信、不妥協的喜悅。”
其實不用想得太複雜,Phoebe的設計方式實際上很直截了當:專注於她這個年齡的女性。
用她自己的話說:“如果我不能穿它,那(設計出來)又有什麼意義呢?”
用她自己的街拍給你們解釋一下吧~來自街拍攝影師Tommy Ton拍到的Old Céline時期的Phoebe。
那時候的她,一手拎著務實的托特包——我們之前聊過,它可以裝下一個女人的“野心”;一手拎著女兒的彩色書包、塑料袋(裡面可能是孩子們的零食)。正好是為工作和家庭忙碌奔波的職業女性的寫照。
現在呢,邁入50歲的關口,Phoebe仍然以家庭優先,但也想重回職場。不過這一回,沒有了大公司的制約和業績壓力,她的狀態更從容、自我了:不露面,不辦秀、不遵循傳統的時裝季,做自己喜歡穿的、戴的就可以!
同樣是事業、家庭都得意的大嫂,她搶到的那件皮衣☝️看上去有點奇怪對不對?好像太複雜了~實際上拆掉披肩長這樣👇
皮質柔軟的披肩不僅可以作為裝飾,穿戴上之後,也起到保暖禦寒的作用。
再比如老朋友Anouk Yve,也是第一批搶到新品的Philophiles——一個馬毛材質的梯型手袋。
這周的OOTD,就用這隻包搭配了三個造型,簡潔、實用又很提檔次。
考慮到大家生活中其實並不需要買那麼多新衣服,所以Edit A1採用了“產量明顯低於預期的需求”且不會追加補貨。
如果你認同她的時尚理念,而且手頭寬裕,那麼可以投資一兩件喜歡的單品(雖然都買不到了)。如果不喜歡、沒興趣,她也沒那麼在意。
拋開時裝不談,誰不想成為有資本“任性”的Phoebe啊?
還記得我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美式靜奢風”的稿子麼?
當時給大家分析過Kylie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風格變化👇👇
她的造型變化是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更有深度點,更符合企業家的身份。
當時大家就在編輯會上猜測:Kylie該不會又在想什麼賺錢新門道了吧?
新推出的khy,走的是跟Phoebe Philo完全不同的路線——看上去很“靜奢”,卻是以許多普通人也能夠得上的價格就能買到。
這個點子其實並不新鮮,現在這樣的牌子屢見不鮮,Kylie聰明的地方,在於懂得抓準時機:後疫情時代,大家口袋裡都不富裕,但想要變美、變時髦、走捷徑的需求是高漲的。心裡嚮往著靜奢風,口袋卻更需要“平替”。khy來得正好!
不光這樣,她還通過自己的人脈,讓Khy跟不少知名設計師、品牌以及潮流人士合作,推出聯名。比如首系列,就是跟柏林品牌Namilia的創始人Nan Li和Emilia Pfohl合作的,是一個以人造皮革為主材的膠囊系列。
包含風衣、夾克、連衣裙、彈力緊身衣等共12款單品,尺碼範圍從XXS到4LX,適合各種身形…….再誇一次,卡戴珊們真的很懂做“女人生意”!
單品價格最低是48美刀,最貴也不過198美元(摺合人民幣350-1500元)。
對於動輒五位數的“大牌”來講,這個價格的確很有吸引力。
主打單品是這件198美元的皮風衣👆搭配Ferragamo的紅色高跟鞋,從照片上看確實很有誘惑性!!
為了慶祝第一個系列發佈,Kylie帶著姐妹團大開派對,正好又給品牌造勢了一波~畢竟,Kendall、Hailey都是“帶貨”高手。
一個是隻邀請極少數時尚編輯、評論家去showroom參觀,並要求她們絕對保密。
一個是想盡辦法做宣傳,維持品牌的熱度(好像更接近大多數普通人的想法)。
沒有哪個更優越、更好,每個人對待生活和事業的選擇不同罷了。
但我們還是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把Phoebe跟Kylie放到一起聊。
說起來,這兩個女人都是這個時代的“時尚典型”,卻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時尚態度:絕對的精英主義,和對精英風格的模仿。
編輯會上大家開玩笑說,我們都是那種把 Phoebe Phoebe放在心裡愛著,但是卻只能買得起khy的女人。有愛,但不多(主要錢包不允許)。
所以你呢?是怎樣的女人,又怎麼看待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時尚態度?

肯豆“超模臉”VS金姐、金小妹的“網紅臉”,哪個吸金力更強?
從不會看植鞣皮包包一眼,到徹底愛上,就是這幾張圖的距離
恢復單身的章子怡又要搞事業了?這次展示出的野心,夠大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