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何任:用《金匱》“半夏麻黃丸”治心悸,須掌握以下二點

國醫大師何任:用《金匱》“半夏麻黃丸”治心悸,須掌握以下二點

中醫書友會
第369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仲景溫通心陽多用桂枝,利水除飲多用茯苓,但是這裡的心悸用的卻是半夏和麻黃。其中究竟有何玄機?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吧。(導讀/依伊)

—本文約1700字,預計閱讀5分鐘—

何任論半夏麻黃丸

作者/何若蘋

簡介:何任(1921-2012年),浙江杭州人。字祈令,別署湛園。首屆“國醫大師”榮譽稱號獲得者,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畢業於上海新中國醫學院。後隨父學中醫。曾開業行醫。1955年後,歷任浙江省中醫進修學校副校長、校長,浙江中醫學院教授、副院長、院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浙江分會會長。

潛心於中醫教育事業,培養了一批中醫人才。臨床長於內科、婦科病的治療。喜用“金匱方”,對溼溫急證以及胃脘痛、崩漏等疑難雜病療效顯著。對《金匱要略》的研究,頗見功力,著述甚豐。

半夏麻黃丸見於《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該丸由半夏、麻黃組成。引起心悸原因很多,有心虛膽怯、心血虧虛、心陽不振、虛火內擾、瘀血阻滯和水飲內停等。本丸是治療水飲致悸的有效方劑。

 何任教授善用《金匱要略》方,臨證常以藥簡力專的經方取勝。茲介紹運用半夏麻黃丸治例如下:

 顧某,男,58歲,住杭州建國中路。患者夙有慢性支氣管炎,入冬以來,自感心窩部悸動不寧,久不減輕,心電圖檢查尚屬正常。脈滑苔白,宜蠲飲治之

姜半夏、生麻黃各30g,上兩味各研末和勻,裝入膠囊中,每次服2粒,蜜糖沖水吞服,一日3次。膠囊服完後,心下悸動已瘥。又續配一方,以鞏固之。

 運用半夏麻黃丸,何任教授認為須掌握以下二點:

(1)辨清證候,分別治之,是取效的關鍵。

因為心悸病因眾多,治當有別。以氣虛水飲內停為例,首須辨明病位所在,次要分清氣虛的輕重以及飲邪之多寡,才可選方遣藥進行治療。

對此仲景《傷寒雜病論》言之甚詳,啟示也多。如:

水氣在膈間,猝嘔吐,心下痞,眩悸者,用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若下焦水逆而見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則用五苓散。若發汗太過傷心陽,心下悸,其人叉手自冒心,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湯。心陽虛水氣上逆,臍下悸,欲作奔豚,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水停致厥而見心悸者,用茯苓甘草湯。若脾腎陽虛,水飲上泛,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則用真武湯。

仲景用藥規律溫通心陽多用桂枝,利水蠲飲多用茯苓,但是《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脈證治》篇治水氣所致心悸卻不用桂枝、茯苓,而用半夏、麻黃。究其原因,正如《金匱要略淺注補正》指出:

“《傷寒論》心下悸,用桂枝以宣心陽,用茯苓以利水邪,此用半夏、麻黃,非故歧而二之也。蓋水氣凌心則心下悸,用桂枝者,助心中之火以敵水也;用麻黃者,通太陽之氣以洩水也。彼用茯苓,是從脾利水以滲入膀胱;此用半夏,是從胃降水以抑其衝氣,衝降則水隨而降,方意各別,學者正宜鉤考,以盡治法之變。”

可見半夏麻黃丸主治心悸的病因是脾不健運,寒飲內停心下,水氣上凌於心所致,同時並存有上閉肺氣,中停胃中的喘息短氣,頭暈目眩,嘔吐,心下痞等症。半夏、麻黃,一宣一降,前者和胃降逆,以蠲寒飲,後者宣通肺氣,以散水邪,俾陽氣通,飲邪除則心悸可愈。

(2)注意方藥用量、炮製、製劑、服法。

這些也是取效不可忽視的方面。仲景立法組方極為嚴謹,一般情況應儘量按原方藥味及藥量比例使用。本方的炮製及服法是“半夏、麻黃等分。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上舉何任教授驗案,其用量、炮製、製劑、服法與原方基本一致,故取效迅速。

這是因為水飲內積,難於驟除,必須撫剿兼施,以使緩緩而去。若操之過急,未有不傷正氣者。《金匱要略心典》注云:

“此治飲氣抑其陽氣者之法。半夏蠲飲氣,麻黃髮陽氣,妙在作丸與服,緩以圖之,則麻黃之辛溫,不能發越津氣,而但升引陽氣,即半夏之苦辛,亦不特蠲除飲氣,而並和養中氣,非仲景神明善變者,其孰能與於此哉!”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現代中醫名家醫論醫話選 方劑卷》(2012年)丨編者/張煜,王國辰作者/何任。
•本文編輯/王勤莉薦稿、審核/居業排版/十三丨校對/於洋丨二校/唐小白。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邀請您來領禮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