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務實消費:一塊錢也要省,幾千塊該花花

新務實消費:一塊錢也要省,幾千塊該花花

理性和務實,正成為很多人的消費觀念。

根據《2023中國消費者洞察與市場展望白皮書》,41%的受訪者將“我買的都是我真實需要的東西”列為最符合的三項消費觀念之一,“我樂於尋找性價比最高的品牌和產品”緊隨其後,36%的受訪者選擇了此項。

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從精緻窮到精緻摳”,“高質量摳門”等熱門詞彙,體現出年輕人試圖在精打細算與精緻生活之間尋找一種平衡。

今年雙11,《時尚健康》採訪了幾位城市中的年輕人,TA們近年的消費觀有何變化?如何在精打細算的同時,實現高質量的生活?其中有什麼煩惱,又有何收穫?

小李是一名博主,今年她發現,自己帶貨的收入驟然下降。過去兩三年,哪怕是疫情期間,她平均每月也能賺大幾千塊,而今年,這個數字變成了2000元上下。

電視劇《20不惑》

“粉絲越來越精明。”小李總結道。之前她帶官方旗艦店的商品,哪怕價格比個人店鋪貴一些,粉絲也不在乎。但現在她的評論區很多聲音是:“沒有xx店便宜”“xx應用有返利”“大家不要用博主的鏈接,xx更便宜”……

所有人都開始薅羊毛,人人都會用返利App,每個人都關注優惠券,小李觀察到了這樣的趨勢。這與很多消費報告的結論相符——務實消費正成為更多人的選擇。《2023中國消費者洞察與市場展望白皮書》調研結果顯示,超九成的消費者熱衷於比價,八成左右的消費者會主動搜尋優惠券。

消費者對於價格的敏感程度,超過了小李的想象。她的賬號今年不是很活躍,髮狀態只有幾個人點贊,她一度以為沒有活粉了。但當她發了一個品牌的水乳套裝,只要十幾塊,限量100份,不到一分鐘就搶完了。

電視劇《凪的新生活》

消費習慣的變化,引來很多鏈式反應。小李已經帶貨四年了,之前幾百塊的衣服,哪怕折扣不是很大,單次也輕鬆能賣出數百件,現在只能賣出個位數。原來賣的最好的品類是衣服和化妝品,現在則是紙巾、洗衣液這種日用消耗品。粉絲會直接評論:“我上班不配穿這樣的衣服”“我戴口罩不化妝,不買了”。

合作的商家也有變化。她之前合作的很多商家,要麼倒閉,要麼正在清倉甩賣,特賣和臨期商品店鋪成為粉絲的新寵。“好特賣以前都感覺進去好像很土,但現在我看店裡都人擠人的。”小李說。

以往進口商品是品質的代名詞,但小李現在不敢接這種商家。一個做進口廚具的商家找到她,希望她推薦一款百元左右的油壺,她拒絕了,“賣不掉的”。她推薦商家去找母嬰博主,對方反饋“也賣不動”。小李說,沒人願意買很貴的東西了。

電視劇《凪的新生活》

相反,“撿便宜”成為這些女孩的日常。小李就是靠著分享生活中各種省錢技巧,積攢粉絲成為博主,她發現像她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她的一個同事之前一直買奢侈品,護膚品也是大牌,但最近頻繁和她交流拼多多的購物攻略。她們認為,幾十塊的口紅、二十幾塊的T恤,又好看又方便。

這也是她們生活中重要的樂趣,“你買了一堆發現也才100多塊錢,滿足感特別強”,小李說。她和朋友之間會互相分享便宜好物,買到一個質量不錯的鞋子,會發到群裡問“猜猜多少錢”,對方得知才幾十塊,就會趕緊“求鏈接”。小李直言,“花點小錢買開心”。

消費傾向的變化,加上互聯網對信息差的打破,使得消費變得更加即時。小李每隔幾天就會買點小東西,享受拆包裹的快感。她也留意到身邊的朋友,之前都會在美甲美睫店充值辦卡,從幾千到上萬,但現在更多是“想做了,就找個便宜的團購”。

電視劇《熟年》

更大的影響或許體現在即將到來的“雙十一”。幾個採訪對象均表示,沒有額外的購物計劃,想買的東西基本上平時都買了。一個女生的“雙十一”購物清單是:一雙鞋,一盒護眼保健品,一副隱形眼鏡,都是最近要用到的東西。

小李說,有時候雙十一的價格,可能還沒平常便宜。“我一直在薅羊毛,等於天天都在過雙十一。”

消費變化的背後,是每個人命運的波動。生活在杭州的女生落月,曾經在一家互聯網大廠工作,去年被動離職。經歷了半年的Gap,她在今年年初找到了新工作,比之前年薪減少了30%。

在上一家公司時,因為工作和電商有關,且整體工資較高,落月身邊同事穿戴的都是品牌,經常能看到新品。一次她看到同事買的新包,很心動,一問價格一萬多,當年雙十一,她咬咬牙買了同款。那段時間她工作壓力很大,期待通過消費帶來快樂。

電視劇《藍色大海的傳說》

她來自河北農村,一直希望通過個人奮鬥實現精緻生活。“品牌代表著一種精緻”,她那時是這樣認為的。接近1000塊的鞋子、幾千塊錢的護膚品、各種美容瘦臉的新奇裝備、最新款的電子設備,她都捨得買。

消費降級發生在離職之後。她開始記賬,外出吃飯的頻率和客單價都相應降低,開始高頻使用拼多多。當消費慾望被壓制後,她發現,之前囤了大量沒用上的東西,泡腳球、化妝品、打底衫……很多都是之前的衝動消費,甚至有些東西都過期了。

電視劇《三十而已》

她也漸漸對大品牌祛魅。現在她買的鞋子,單價基本在兩三百,她覺得也很好穿。今年她最具幸福感的一筆消費,是花80元買了一個國產品牌的電熱水壺,換作之前,她可能會買500多塊的國外品牌。現在在她看來,二者一樣好用。

她開始反思之前的消費,認為很多時候被“洗腦”了,“有很多它不是從用戶需求出發的,它只是給你製造了需求”。

生活在成都的小夥張弛,則希望通過務實的消費,實現消費升級。他認為務實消費並不等於“窮”,注重性價比也可以過上精緻的生活。

他在一次出差時,相中了會場附近一個五星級酒店,正價要680元,這超出了他的接受範圍。他花了兩三天時間,在各種社交媒體上搜索酒店折扣,聯繫了七八個人。最終通過假裝某公司的員工,以400元的協議價成功入住。

電視劇《自戀刑警》

類似這樣的“灰色折扣”消費,在他的生活中很常見。大到訂酒店和機票,小到日常買咖啡和電影票,他都會尋找這樣的渠道——電影票可以打八折,30塊錢的咖啡不到20塊錢就可以買到手。他認為自己的務實不是“喝瑞幸”,而是以瑞幸的價格,喝到一杯高品質的咖啡。

小李也是一樣的觀念。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是有錢不是有病”。她反感單純因為品牌溢出的價格,“總覺得別的東西可能會有溢價,會坑我錢”,她說。

她覺得不一定要買多貴的東西,才叫精緻。如今,她可以把日常省下來的錢去旅行,或者去一家人均幾百的餐廳,她覺得同樣也是精緻生活。

張弛曾在一家香港集團的分公司工作,月薪第一次達到1萬以上。公司設在成都最豪華的寫字樓裡,樓下的餐館他吃了個遍,工作餐的預算從20元提高到40元。他更頻繁地更換電子設備,一口氣在健身房充了8000元,看話劇也從劇場二樓坐到了一樓。1000塊的球鞋、600塊的長褲、399塊的T恤,他都會大膽消費。

張弛曾經所在的寫字樓

“你的直觀感受就是,工資上去了,也在一個非常時髦的地段,就好像一切的消費上去也是合理的。”張弛說。

翻看信用卡賬單,他驚奇地發現,自己一個月在餐飲上的消費,就高達6000元。月薪過萬,但存款一直不過萬,月光是他的常態。

他決心改變,給自己定下了攢錢計劃:每天的餐標減半,不買咖啡,不吃零食,不喝酸奶,坐公交車下班,把日常開銷控制在90元以下。他成功了,之後幾個月,每月的常規開支不到3000元。

張弛的記賬清單

煩惱隨之而來,他首先意識到,對自己的評價變低了。一次去朋友家玩,那是成都核心地段的小區。快到時,他很緊張,他沒來過這樣高檔的小區,設想門禁的保安會問什麼問題。進入小區後,他不好意思抬頭看高樓,只會拿餘光瞟。到了朋友家,160平的房子,租金每個月要15000元,他下意識地說“你住的是豪宅”,說完立刻覺得很尷尬。

“我覺得自己不配來這個小區,怯懦,我以前是沒有這種心態的”,張弛形容當時的感受。這種慌張發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中參與高檔飯局,帶嘉賓入住五星級酒店,他覺得和環境格格不入;日常和朋友聊起最近的消費,他不經意地就會說“好貴”。

去年年底,他裸辭了,找工作不太順利,他開始尋找一些方式節省開支。他嘗試過美團新出的團購產品「美團圈圈」,裡面的套餐很便宜,58塊錢可以吃兩人餐,四菜一湯。但使用沒多久,他發現體驗不好,要不排隊的人很多,要不就是不好吃。“就感覺那個菜的顏色,透露著一種敷衍,一種廉價感。”

電視劇《凪的新生活》

他去上海求職財經媒體的記者,住在青旅,同屋的一位房客對他很輕蔑。“他會覺得你住在這裡,你真的能做記者嗎?”張弛試著模仿對方的口氣,他感到不被尊重。

他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張弛來自農村,對城市的想象就是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這也是他奮鬥的原因。而消費,是其中重要的構成。

他現在做自媒體,月收入也是一萬多。他不會刻意壓抑自己的消費,每月的花銷在6000元以上。但他覺得自己的消費觀也很務實,“我高度關注性價比,對價格非常敏感,但自己的閥值上升了”。體的表現,是喝30塊錢的咖啡,住300塊錢以上的酒店,人均100多的餐廳也會去吃,但會尋找全網最大的折扣。

電視劇《凪的新生活》

張弛認為一個人的消費和自信密不可分。他回想自己住五星級酒店時,跟前臺溝通會用更得體的口吻,也相信對方會得體地對待自己。他覺得好的消費,會讓人不自覺地提升修養,提升道德表現,更有格局,更有自信。

經歷過疫情和工作變動,幾個採訪對象都覺得,把錢花在自己身上,是最務實的消費。

張弛今年買了近十個線上課程和專欄,內容涉及金融、商業分析、AI、播客、知識付費等領域,花費超過1000元。他還花近4000元,加入了兩個“搞錢”社群。今年買書的錢,他估計也有3000元。

他認為加入“搞錢”社群,改變了他人生二十多年的認知。以前他是打工思維,覺得一定要找個班上,朝九晚六的工作,給他很強的安全感。但進入社群后,他看到了各行各業的創業者:“大家都在聊成交額,聊利潤,只聊這些。一上來就問,你是做什麼項目的,你怎麼賺錢的,就特別直接。”

他也開始規劃自己的事業,從做賬號,到開專欄、辦活動、做課程,他現在全網已經積累了10萬粉絲,月收入也穩定在一萬以上。

張弛參加的付費活動

10月底,有家知名的商業諮詢公司邀請他加入,月薪2萬,他拒絕了,他想在個體創業上再試試。他每天都會專門拿兩個小時,瀏覽各種資訊,學習付費的課程。對於他這樣的“新時代個體戶”,花錢在知識見聞的輸入上,他認為更有必要。

落月也有這樣的感受,雖然現在有工作,但她覺得在大環境不好時,提升自己是降低焦慮最好的辦法。

回顧在大廠上班的日子,她認為公司在為他人創造價值,而她只是這臺龐大機器的螺絲釘。在gap的半年中,她辦了幾場活動,第一次感受到了個人創造價值的過程,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學習教練技術的書

重新上班後,她更注重自我提升。她開始學習教練技術(coaching),花費了近5000元;她對占星很感興趣,學習和體驗花了1000元;同時她還買了十門課程專欄,內容涵蓋消費趨勢、做自媒體、運營策略、做諮詢等,花了近1000元;加入“搞錢”社群,也花了近2000元。

對現在的她來說,以往買包、買衣服的快樂,轉化成了學習的快樂。她覺得,與其把錢變成具體的物件,不如轉化在自己身上更有價值。

一些初步的價值已經顯現:她的占星服務有了十幾個客戶,寫的專欄也有十幾個付費用戶。她正在為有一天可以不在公司打工做準備。“迴歸自我,提升自我,是我今年消費的主旋律”,她有些興奮地說。

編輯 / 賀梓秋 
採訪&撰文 / 姜濤
新媒體設計 / 王愈哲 

本文刊載於《時尚健康》2023年11&12月刊

此處有刪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