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如何賦予科技溫度?

藝術如何賦予科技溫度?

BMW×WESTBUND

BMW委任藝術家費俊創作的作品《情緒的復調》,2023年,BMW“心馳無界”藝術展現場 ©BMW

自2021年始,寶馬作為首席合作伙伴之一,至今已同西岸藝博會攜手走到第三年。金屬外殼流線優美、引擎轟鳴,一輛車何以擺脫冷冰冰的工具屬性,成為能夠與人建立情感鏈接的夥伴?在本屆合作中,寶馬以科技與藝術的完美融合給出了答案。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高光與陣痛:戰爭VS和平、災荒VS豐年、經濟危機VS繁榮……即便生活平淡如水,也難免遭受存在主義危機偶然的侵擾。或感性或理智,或憤怒或喜樂,豐盈的情感正是藝術創作最強有力的動因。譬如在羅斯科看似簡單的大色塊下,激盪情緒暗潮洶湧;波洛克則大開大合,於畫布上肆意傾灑。這並非藝術家在逃避或一味發洩,而是尋找治癒的可能性。


圖1:馬克·羅斯科《Number 22 (Reds)》,布面油畫,297×272cm,1957年

圖2:傑克遜·波洛克《第17號》,漆、瓷漆、纖維板、紙本、鋁,56.5×72cm,1979年

11月9日起,BMW於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呈現展覽“心馳無界”,邀請三位藝術家以“心流感召”和“感知共振”兩條路徑,開啟一段人機和諧的情緒探索之旅。藝術家費俊以情緒數據為驅動,通過交互影像裝置作品打造出一個數字情緒劇場;劉昕將人類的交流對象轉向了神秘的太空,與衛星展開一段浪漫對話;陳哲則為觀眾創造了一方由光影與聲音交織的感官共振之域。


千里之行,從此處啟程。

01

科技亦有情

費俊《情緒的復調》,BMW委任創作,2023年,BMW“心馳無界”藝術展現場 ©BMW

於黑暗中矗立著一塊拱形曲屏,內側表面流過道道斑斕光紋,在地面的反射下構成一道完整的光環,當中停駐的車仿若自天外黑洞駛來。這並不是能令時光回溯的漩渦,也非連接外太空的甬道,而是由藝術家費俊利用創新純電動BMW i7靈感科技創作的交互影像裝置《情緒的復調》。一如其名,曲屏上流淌的光紋隨車內人的情緒而起伏變幻。


論起此次創作,費俊表示:“用藝術與科技的碰撞、融合來探討科技的感性和靈性,一直是我創作的主題之一。本次BMW的委任創作讓我有機會將一臺車作為體驗和展示媒介,來實驗人機親密關係的邊界與可能。”

費俊《情緒的復調》,BMW委任創作,2023年,BMW“心馳無界”藝術展現場 ©BMW

細數此前BMW與西岸藝博會的兩次結緣:2021年,其以“景觀意象”主題展覽,將品牌自1975年以來與藝術長達半世紀之久的聯結呈現於觀眾眼前;次年,BMW同曹斐、傑夫·昆斯等不同領域的傑出藝術家攜手“生成”三個獨具風格的藝術空間,突破“車”這一具體物像,展現汽車科技如何融入藝術視域。


圖1徐震®《山》,“寶馬:景觀意象”:“自然哲思”單元,2021年

圖2曹斐《量子花園》,“寶馬:疾馳象外”,2022年

至今年,品牌將目光聚焦至“情緒體驗”,其敏銳而富懷關切地洞悉了當下人們的普遍需求。如今,“發瘋文學”大當其道,“精神狀態還好嗎”被當成問候語時刻掛在人們嘴邊。這是一個如此容易產生集體性迷茫的時代,“情緒價值”也由此成為當代人最重視的生活要素之一。

費俊《情緒的復調》,BMW委任創作,2023年,BMW“心馳無界”藝術展現場 ©BMW

作品《情緒的復調》為費俊與代數幾何數學家許晨陽及心理學家劉正奎合作的系列藝術實驗項目之一,車身化作情感交互界面,由方向盤採集體驗者的情緒數據,以影像將其呈現,隨後實時生成具有逆向引導性的情緒回應影像。“兩種既相逆又和諧統一的影像演繹仿若音樂中的‘復調’,在應和之間形成了和聲般的心理體驗。”藝術家解釋道。

費俊《情緒的復調》,BMW委任創作,2023年,BMW“心馳無界”藝術展現場 ©BMW


02

向未來演化

對於人類靈性與科技智性交融路徑的探索,費俊談及一種“恐怖谷效應”——當機器和人類的近似程度達到一個閾值時,我們將產生牴觸和排斥的情緒反應。如同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主角對人工智能所說的那樣:

“我感覺到了無盡的孤獨,就像是在宇宙中漂浮的一顆星球。”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但對藝術家劉昕而言,技術的演化反而意味著另一種可能——幫助人與社會重新產生聯結。作品《NOAA》創作於2020年紐約疫情極嚴重的時候,被巨大的、有著強烈不確定性的全球事件席捲,她感到自己與世界已完全隔絕。


彼時,劉昕開始爬上屋頂,試圖捕捉漂浮在太空的衛星“NOAA”。每當它劃過頭頂,她就能通過接收器捕捉和破譯信號,並將之轉化為噪波影像和音頻,與其產生短暫的交流。


劉昕《NOAA》,BMW委任創作,2023年,BMW“心馳無界”藝術展現場 ©BMW

在本次BMW委任創作中,受BMW iDrive操作系統的啟示,藝術家對未來出行方式以及人機情感關係展開深入探索,將人機交互體驗引入更為深遂的關係語境。衛星信號在無人之地展開一場狂舞,彼此鏈接、發出訊號,沿著軌跡相互追逐。


黑暗中螺旋光環閃耀著溫暖的熒光,背後寬幅電子屏呈現出被可視化的信號影像,伴隨陣陣噪波音頻,這是衛星對地表人類的低喃絮語。想到光年之遙的距離外,仍有存在看顧著人類群體,劉昕感到斷裂的世界重新產生了定位和連接,正慢慢被縫合回一個整體。

劉昕《NOAA》,BMW委任創作,2023年,BMW“心馳無界”藝術展現場 ©BMW


如何從當下邁向未來、最終向終極宇宙追尋,是人們不斷試圖探索的遙遠目標,而BMW的先鋒豪華設計和靈感科技使人們對未來圖景的遐想變得有形可見。正如“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所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搖籃裡。”


劉昕《NOAA》,BMW委任創作,2023年,BMW“心馳無界”藝術展現場 ©BMW

03

駛向何方?

當我們抵達鑲於夜幕的繁星所在之處,便可得見藝術家陳哲對純電時代感官共振的想象在不斷地交織演化、綿延至深,幻化為無形的“未來聲景”。


走入展廳,彷彿闖進一片宇宙星河,懸掛的五個不同尺度和高度的裝置兀自漂浮,如被一分為二的星球,光影自側邊的蜿蜒蛇紋傾瀉而下,配合五組隱藏於不同方位的聲音,在地面劃出道道軌跡。作品《途》(Passage)受BMW聲浪模擬系統啟發,由人聲和光影引導觀眾進入旅途,呈現出一個激發情緒想象力的場域。


陳哲《途》,BMW委任創作,2023年,BMW“心馳無界”藝術展現場 ©BMW

“如何在日常平凡的駕駛體驗裡,讓聲音這種最無形又最具有滲透性的媒介賦予駕駛者懷舊且新鮮的情緒體驗?正是這個想法點亮了我此次的構思。”陳哲解釋道,當人們對平日的導航語音習以為常時,這些句子被AI程序用以假亂真的語氣模仿出來,原本具有指令性含義的語言似乎也獲得了某種自由。


陳哲《途》,BMW委任創作,2023年,BMW“心馳無界”藝術展現場 ©BMW

“你在夜色中開著閃亮的汽車去往何處?”這是傑克·凱魯亞克曾經對時代的詰問。轉瞬幾十載,在危機與生機並存的當下,BMW秉承長此以往的以人為本理念與創新精神,對此問題做出了回答。

自1975年與藝術結緣、輾轉三屆西岸藝博會,品牌步履不停,不斷探索藝術與科技、人與車和諧有機的生態可能性。如今,展覽“心馳無界”正於本屆西岸藝博會火熱展出,以智能科技帶來的超前感知能力展開對未來出行的無限遐思。我們將駛向何處?路在腳下,而未來就在前方。

精彩回顧:
ART021上,藏家們的選擇是……
50件絕不可錯過的西岸藝博會作品!
藝術大師如何蛻變?

編輯、文  謝瑋葦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