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中醫古籍何處來
北京醫院楊莉萍博士收藏研究的 《絹本黃帝八十一難經》 即將出版, 我為之點贊。 自己雖然是中醫門外漢, 但有事情卻要說一下。
《難經》 傳說為扁鵲所作, 又稱 《黃帝八十一難經》, 其實是西漢人在 《內經》 理論上釋難解疑, 全書內容簡要, 辨析精闢,是古代醫書的名著。 楊莉萍所校注的絹本 《難經》 中的插圖, 為髡髮契丹人, 文字也多處保存宋版內容, 說明是一部宋版或遼版《難經》, 是目前發現的最早 《難經》 版本。 古玩界素有 “一頁宋版書一兩黃金”之說, 可知這是一項重大的學術發現。

我做學問是從讀史書開始的, 進而從考古學吸取營養, 後來發現少數民族地區有不少歷史 “活化石”, 又從事艱苦的民族學考察,用民族學資料解讀歷史和考古史料, 這應該是民族學考古的形式之一。 退休後,年紀大了,民族學考察必然止步, 突然發現舊貨市場也是一個好去處,市場上的對象,有些我懂,有些不懂,書本或老師也沒講過,這就需要我再學習,必須補課,這不是另一種民族學考察嗎? 主要是漢族歷史民俗考察。 我決定每週六去一次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 二十年風雨無阻,結果學到不少知識,結交不少朋友,偶爾也撿點漏。 一般人對金銀器、 瓷器、銅錢熱心,對古書比較冷淡,我則相反,專門陶醉於古籍之中。
我最大的收穫是找到不少宋朝送遼國的古書。在中世紀,中國進入第二個南北朝形勢,以宋遼對峙最為突出。起初宋遼爭戰達二十五年之久, 後來訂立澶淵之盟,和平相處一百多年,每年兩國都有禮尚往來,書籍是宋朝的重要禮品,在有些書上還有“開序”, 現舉兩個例子:
例一 天聖五年 (1027年) 宋仁宗送給遼國一批禮物, 其中有《黃帝內經》, 書上有 “開序”曰: “契丹使臣尹殊奉命贈其大宋天朝馬匹九十匹,牛六十頭,山參五十棵。仁宗為表友好,特賜其美女十名,絲綢兩車,畫五盒,佛經五十部,醫書九部。其有《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金剛經》《地藏經》 《楞嚴經》等。 為表天朝大國龍威命其瘦金體字書寫完成,苑陵先生奉詔主持此事。”
例二 天聖六年(1028年)宋朝贈送遼國許多禮物,其中就有《神農本草經》, 在該書“開序”中曰:“天聖六年春三月, 安殊承蒙皇恩, 詔醫官鈔寫 《神農本草經》 一部,命其瘦金體寫成。……秋七月書完成,翰林院校正之後,贈予遼國。”

以上二例, 僅僅是宋朝贈遼國醫書的例證,其實類似古籍不限於醫書, 還有歷史、佛經、辭書等,種類繁多,涉獵極廣,非筆者個人所能解決,除向國家有關部門反映外,也向有關專家呼籲, 希望他們也介入搶救、研究行列,為保護祖國曆史古籍做出貢獻。楊莉萍就是受邀醫科專家之一,她不負眾望,不僅力所能及地收藏若干古代醫書,還就自己專長,經過辛勤研究,編成了有關 《難經》 研究新作,可喜可賀,希望她做出更多貢獻。
為了鑑定東北亞古籍,曾經請教不少專家。第一,紙張,東北亞古籍以香樟樹皮製作,還發現一幅 《香樟樹皮造紙圖》。該紙較厚,紋理粗, 古今造紙書者皆用宣紙,二者有明顯差別;第二, 東北亞古籍中有卷裝書,篇幅長,又無接縫,但有簾紋,是澆注法造的。 其他古籍皆為鈔本或版印本,還找到大量雕刻板,其紋理為反面,與古籍相反,這些雕版正是印書的板子;第三,古籍中多插圖,為手繪本,但顏色鮮麗,據鑑定為礦物染料所致;第四,東北亞古籍保存完好,沒有缺損,追其原因,無論紙張還是雕版,皆為香樟樹產物,該樹具有驅蟲作用,而且這些古籍皆裝於香樟木箱內,其中還撒香末,這是上述古籍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