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鞠通經典方——一加減正氣散方

吳鞠通經典方——一加減正氣散方

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吳鞠通經典方

——一加減正氣散方

三焦溼鬱,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一加減正氣散主之。

【組成】

藿香梗二錢  厚朴二錢  杏仁二錢  茯苓皮二錢  廣皮一錢  神曲一錢五分  麥芽一錢五分  綿茵陳二錢  大腹皮一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再服。

【方論】

正氣散本苦辛溫兼甘法,今加減之,乃苦辛微寒法也。去原方之紫蘇、白芷,無須發表也,去甘、桔,此證以中焦為扼要,不必提上焦也。只以藿香化濁,厚朴、廣皮、茯苓、大腹瀉溼滿,加杏仁利肺與大腸之氣,神曲、麥芽升降脾胃之氣,茵陳宣溼鬱而動生髮之氣,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也,茯苓但用皮,以諸皮皆涼,瀉溼熱獨勝也。

               

【評註】

1.三焦溼鬱評

溼熱之邪易瀰漫三焦,本證重點在中焦。溼邪明顯重於熱邪而阻滯於脾胃,影響脾升胃降功能,故有脘腹脹滿,大便洩瀉。“以升降中焦為定法”,運用一加減正氣散芳化中焦溼濁,升降脾胃之氣。 


吳氏五個加減正氣散,是在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方》: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朮、陳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基礎上加減。原治外感風寒,內傷溼滯證。本條證所治為溼邪尚未明顯化熱而阻於三焦,以升降功能障礙為主。方劑亦基於《臨證指南醫案溼》某治案,再結合藿香正氣散加減化裁而來。


本證與本篇五十六條所述之證,均屬於“三焦溼鬱”,但前者為表裡經絡臟腑三焦,俱為溼熱所困,上下焦的上壅下閉現象明顯,以神識昏迷,小便不通為主症,治療重點在上下焦。本證偏於溼熱停留於中焦,升降失司,以脘腹脹滿、大便不爽為主症。治療重心在疏化中焦溼濁。從溼熱程度看,前者熱邪稍偏重,後者溼邪明顯。


2.脾胃升降失司用藥法

本證為“三焦溼鬱,升降失司”,故吳氏治療重點在調理中焦升降。方中的多味藥物,如杏仁、神曲、麥芽、茵陳等均從氣機方面進行了論述。杏仁的微辛、微苦“利肺與大腸之氣”。神曲、麥芽“升降脾胃之氣”。神曲為辣蓼、青蒿、杏仁等藥加入麵粉後經發酵而成的曲劑,味甘、辛,性溫,歸脾、胃經。辛以行散消食,甘溫健胃和中。與麥芽相比,作用偏升。麥芽甘、平,除消食外,尚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功,與神曲相比,作用偏降。神曲、麥芽同用,共奏升降脾胃氣機效用。茵陳苦、辛、寒而芳香,苦能下降,辛可發散,既能清熱,又可利溼,且春季採收,具有肝木生髮之性,善調脾胃氣機升降及促肝膽之氣生髮,確有“宣溼鬱而動生髮之氣”之功。


筆者臨證治療脾胃、肝膽病變常用以上吳氏調理氣機升降藥物,獲效頗多。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溫病條辨評註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張思超。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我為您點亮健康,您為我點亮【在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