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中醫非藥物調理師
厚朴中醫臨床班七期在讀
2017年開始陸續學習艾灸、刮痧、耳穴等非藥物調理手法。2019年開始跟隨徐文兵老師學習傳統中醫。專注研習艾灸、刮痧及手法調理(開顏、亮眼、臓腑按摩等),重點關注兒童、女性身心健康和眼健康。
手法輕柔滲透穩定,擅長小兒脾胃相關(食積、受寒)、不長個、換牙(大牙縫、大板牙、牙突出)、眼疲勞、視力下降等,以及女性脾胃不和、肝鬱氣滯、受寒痛經、面部美容等常見問題的調理。
前段時間“中小學生連上廁所的時間都快沒了”登上各大平臺熱搜。“課間圈養”這個詞出現在百度百科裡。其實很多年前徐老師在講四季養生的時候就提過:
“兒童時期本應該是天真爛漫、生動活潑。課間休息10分鐘,本該是孩子們嬉笑打鬧放鬆的時候,可是現在的很多學校怕出事擔責任,乾脆撤除了單槓、雙槓,禁止孩子們攀爬、奔跑,連說話的聲音都做了限制,太多的拘束壓制。”
之前在給小朋友做調理的時候,也聽他們分享過“廁所文化”,因為很多限制,課間只能在廁所聊天、嬉戲、唱歌、甚至分享零食。說著聽著很樂呵,但在這活潑潑的畫面背後是有心酸和無奈的。
教育家懷特說過:“教育不是為了教人謀生,而是教人創造生活。”我們都知道中國藝術作品創作有一個詞叫“留白”,有留白才有想象空間,才有生髮、創造的可能性。時間和空間被佔滿了,就像裝滿程序和垃圾文件的電腦,沒有內存了,稍微動一下就死機。當教育走向集體焦慮化,僅有的空間和餘量被不斷壓縮,負面情緒也會沒有排解的時間和空間。
這種現狀,對孩子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在給孩子調理的時候發現,很多孩子在身心上也是如此,呈現出不同層面的沒有空間和餘量的狀態。淤滯、“消化不良”,不僅是身體層面,也同時存在於精神層面,並且二者又互相影響。最常見的有幾種表現:
脾胃的瘀滯——
徐老師說胃氣代表了一個人後天的接納度,胃是當今社會下心病的一個完美的體現器官。早期的情緒病,或者心理病,都可能表現出來是胃不舒服。所以我們總和家長強調,吃飯的時候不生氣,生氣的時候不吃飯。曾經看過一個例子,說小時候常常邊吃飯邊被姥爺訓,後來突然發現自己吞嚥困難,有時小口喝水都會被嗆。吃藥時,必須要弄碎,兌著水一起喝才行。幸好家裡其他人發現得早,及時阻止了“吃飯訓斥”,可還是落下了“病根”,直到成年後吃東西還特別容易被嗆。多年以後,大家才瞭解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應激反應。我們知道脾主思慮,我們常說“擔心”,而真正擔“心”的是脾胃,心理上過重的負擔和憂思一般會先傷胃,再傷心。
肝膽的鬱滯——
肝主疏洩,情緒抒發,七情內傷,來自學習生活的壓力、緊張,如果不能及時適當地排出去 ,就會鬱結影響身體氣機,導致肝膽氣機鬱滯不舒,進而導致心氣鬱結。明顯的表現就是很多小朋友的兩脅是高高鼓鼓的,輕推發現很緊硬,沒有移動的空間,或者是肋骨外翻,可能兩脅還會有青紅血絲。同時後背肝膽區域也會有條索。情緒模式一般不是愛發脾氣就是愛生悶氣。
一次我問有這種情況的小朋友:你是不是愛生悶氣?她說:對呀,我把自己憋得像個西紅柿,然後我就成熟了。
“肝之俞在頸項”,還有的小朋友表現在頸項的僵緊,進而還會影響頭面的氣血供給。
心的淤堵——
摸膻中、巨闕,一般膻中會很痛,而巨闕或者心口窩都是滿的、堵的,再探查三神(神封、靈墟、神藏)、天池、極泉,後背的厥陰俞、心俞、神堂、神道,都會有反應點。且多伴有明顯的情緒問題:緊張焦慮、厭學情緒、易激惹、淡漠、對真實世界無興趣,沉迷於遊戲、社交媒體等等。這種情況一般孩子的身體和情緒應該是由來已久、早有預兆的,只是沒有提前預防和干預。
心腎不交——
在正常情況下,心屬火,腎屬水,心火必須下降到腎,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炎於心,使心火不亢,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彼此交通,保持動態平衡。如果心腎不交,有可能出現心火亢盛,腎失濡養,比如心神不穩、健忘、害怕、不安、入睡難、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有的小朋友小肚子是緊繃的、寒涼的,恐傷腎,很有可能和進行一些危險的運動、活動,看恐怖的小說、視頻,以及來自比較強勢的老師、家長的壓力和控制,生命力可能呈現出的也是閉住的狀態。
徐老師說“神是亂的,人就容易生病。身體問題,都是神淡散而不藏。”人神最貴,心為君主之官,為藏神之所,心胞為臣使之官,護衛心臓。人神若得心血涵養,心胞衛固,自然安生。五臓自然安定。
那麼在調理的時候,我們第一步就是就是先回神開心,調理師作為一個幫助者,幫助喚醒身體自愈的本能,告訴身體各番邦,讓它們聚起來,集中解決最主要的問題,然後再慢慢用時間換空間,疏通淤堵,使身體漸漸向平衡的常態靠近。
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需要家長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為孩子學習生活和身心都多留出一些空間。家長能否及時察覺孩子的異動,並給予有效的關注和引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身心狀態的走向。很多時候我們都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表現、身體表現,卻看不到背後的情緒和精神因素,把問題簡單定性為不愛學習、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
“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像關心孩子成績一樣,關心孩子的心理、情緒。多一點耐心,再多一點平常心,少一點“你必須”、“你不該”。
編 輯 | 王 聞
審 核 | 宣 教
點擊“閱讀原文” || 瞭解更多信息